《尸子》中有云:“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strong>
鐘鼓的聲響,發怒時敲擊顯得威武,憂郁時敲擊顯得悲傷,而喜悅時敲擊則顯得歡樂。
奏樂者的情緒不同,鐘樂之聲也會隨之改變,人的情緒,時刻都在影響著自身的觀念與行動。
而人活于世,難免遭遇不順心的人與事,而基于本能,此時人會生氣動怒,甚至還會有想罵人的沖動。
當憤怒的情緒開始涌現,很容易導致局面的失控,不僅會害人害己,還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01
人越生氣,福氣越少
南懷瑾先生曾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strong>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脾性,而能否合理的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是劃分一個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心境平和之人,參透了世事的無常,對人生百態有更深的感悟,凡事皆寵辱不驚。
暴戾沖動之人,不懂得人情的變通,對不良情緒無法合理自控,常常會大發雷霆。
正是因為難以左右自己的脾氣,沖動生氣的人,往往人際關系很差,白白浪費很多機會。
而這些機遇的不斷流失,最終也會導致命運的改變,人生中本該來的福氣,也會隨之消散。
三國時期,劉備于漢中大敗曹操,正式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在荊襄之地的關羽,卻因為盟友東吳的偷襲,不僅丟了荊州四郡,自己也被擒遇害。
劉備得知以后勃然大怒,不顧眾人勸阻,執意舉全國之力與東吳開戰。
結果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大敗而歸的同時,劉備也因戰敗而心力交瘁,病逝于白帝城。
因為劉備的沖動暴怒,蜀漢自此不斷走向了衰敗,而他本人也沒能看到興復漢室的一天。
正如梁實秋所說:“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strong>
將自己的壞脾氣肆無忌憚地釋放,只會任由其吞噬自己的理智,福報自然會遠離。
02
人越生氣,財運越差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中曾說:“和氣迎人,平情應物?!?/strong>
以和善的態度與人相處,在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都會感到舒服,也能展現出自我的良好修養。
所以老話常說“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以和為貴。
和氣之人,上善若水,以柔克剛,化矛盾于無形,養大了格局,也積攢了福運。
負氣之人,下惡如流,以怨報德,積嗔怒于內外,走窄了道路,更自毀了財運。
在湖北武漢,曾經有一位賣燒烤的老太太,她在天橋下擺攤幾十年,在當地也算頗有名氣。
然而相比較她燒烤的味道,她火爆的脾氣,和快人快語的說法方式,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
她從不信奉“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到她這里吃燒烤的人,她全都冷言相待。
在流量的追捧下,她一度火遍網絡,甚至有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她這里吃燒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老太太的燒烤沒有多好吃,脾氣卻十分糟糕。
她不僅動輒就對他人惡語相向,而且還有衛生較差,亂收費等情況。
于是,她在吃完流量的紅利過后,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繁榮。
《華嚴經》中曾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只要有了怨恨的念頭和心態,那么千萬的罪惡也會隨之而生。
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也就無法放下心中的怨氣,自然也就留不住財氣。
03
無論與誰生氣,最終都是害自己
《道德經》中曾言:“靜為躁君,重為輕根。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鎮定可以壓制暴躁,穩重則是輕率的根本,太過冒失會失其本心,而過分暴躁則會失去控制。
當自己處于生氣的狀態,并且向別人釋放憤怒時,其實就已經對彼此都造成了傷害。
沒有人愿意無端受氣,即便是與自己關系最親密的人,被怒氣所傷也會感到痛心疾首。
而自己看似釋放了怒氣,實則也是怒火攻心,損耗了自己的身體與精神。
在《呂氏春秋》一書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叫賓卑聚,他在某天睡覺時,曾經夢到一個壯士向自己吐口水。
賓卑聚立刻從夢中驚醒,回想到夢中的場景,他氣憤不已,一夜都難以入眠。
第二天早上,他找來自己的朋友們,憤怒地對他們說:
“我年輕時勇敢好勝,如今六十歲了,竟然遭到這樣的羞辱,希望大家能幫我找這個人,將他好好收拾一頓?!?/p>
每天清早,賓卑聚便和他的朋友一同站在大路上尋找,可過了三天依舊音信全無。
賓卑聚心中始終咽不下這口氣,沒多久就在忿恨難忍中自殺了。
就像《菜根譚》中所說:“燥性者火熾,遇物則焚?!?/strong>
易怒之人,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焰,遇到不順心的事便開始燃燒,不但灼傷了別人,也燒著了自己。
氣上傷肝,健康越來越遠,生怨起怒,因怒結惡,也毀掉了自己的功德。
伊曼努爾·康德曾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strong>
人生在世,對自己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生氣。
生活中的不愉快,我們無法逃避,但卻可以為了自己,選擇控制情緒。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命是自己的,運是自己的,生活與幸福也是自己的。
用一顆平和自在的心去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贈予你更多的美好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