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了《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導意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工作實際而制定。
什么是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哪些行為可以實施防衛?
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行為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不應將不法侵害局限地認為是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為。
在實際生活中,非法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入侵他人住宅、乘客突然拉拽搶奪方向盤、毆打司機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可以認定為是不法侵害,在這些情形發生時,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如果成年人發現某個未成年人正在對其他未成年人實施不法侵害時,應當先勸阻,勸阻無效的,可以實行防衛。
從上述這些內容,我們不難看出,準確地把握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判斷該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的根本。
正當防衛發生的時間條件
我們知道,正當防衛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如何斷定不法侵害是否處于正在發生時就成為了判斷該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的一個重要因素。
比如,在面對危險時,我們是否可以要求防衛人兼具理性和條理地去判斷當時的情形。如果防衛人是經過特殊訓練的,也許他會理性判斷,但是防衛人由于恐慌、緊張等心理,導致對不法侵害是否已經結束產生認知錯誤的,我們就應當根據主客觀統一原則,依法作出正確的裁判。
通常,我們認為,當不法侵害已經形成現實、緊迫危險的,不法侵害已經開始;侵害人已經失去能力或者放棄侵害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
要準確區分防衛行為與相互斗毆
防衛與斗毆從行為上看具有相似性,因為二者在事件進程上都會出現暴力沖突的情形,若要準確區分二者,就要堅持主客觀統一的原則。從事件的起因開始,綜合考量,從而得知該沖突的起因及升級過程,以及是否存在召集他人參與的情況。
要準確認定防衛過當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認定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時,應綜合不法侵害與防衛的具體情形,站在防衛人防衛時的角度,結合社會大眾的一般認知來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和死亡,對于造成不法侵害人輕傷及以下的,不認定為防衛過當。
防衛人在進行防衛行為時,其行為是否是防衛過當,一直是一個焦點話題。因此,《指導意見》要求我們要綜合考慮防衛人面對不法侵害時的恐慌、緊張的心理,同時結合不法侵害人的過錯程度和不法侵害行為的嚴重程度來綜合判斷,以確保案件的處理符合法律要求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觀念。
我們的觀察
在司法實踐中,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認定很容易引發爭議。爭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審判方、防衛方、侵害方以及社會各方所處的角度不同。此次《指導意見》的推出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民正當防衛的權利,鼓勵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氣,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對此,我們將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