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常見于各領導辦公室。
“天道酬勤”多被理解為“多勞多得”,“老天會眷顧勤勞的人”。
但“天道酬勤”實則出自《尚書·大誥》,由“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壓縮而成。
其中的“酬勤”,其實是倒裝,“酬勤”即時“頻繁賞賜”。
所以“天道酬勤”并非是在勉勵自己,而是在拍老天爺的馬屁,認為老天爺對他夠好。
就好像《圣經》中那句: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
只是中文實在復雜,把好多人繞暈了。
天道,其實在古人眼里是天地運行之法則,根本不會在乎人類的社會活動。
這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覺得天道會在乎你那點勤勞的,那真是一廂情愿了。
二.上善若水
一般人常以為,上善若水是勸人積德行善之意。
但其實它語出《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意思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樣,幫助萬物而不爭取什么。
然而,如果一個人真心如止水,名利無爭,又怎么會把它寫出來掛在墻上呢?
這實在是自相矛盾啊!
三.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語出《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常人將其理解為地勢厚實,君子應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來包容萬物。
然而以一己之身,包容萬物,此言如此拔高自己,又如何效仿“地勢坤”呢?這樣解釋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
其實“厚德”,在先秦意為順其自然的先天之德,而非后天的修為涵養。
如《老子》提及: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嬰兒)。
所以厚德載物,就是指我們應效仿大地萬物,順天而為,不要有多余的追求,同今人理解相左。
四.以德報怨
除了“誤讀古”人外,“褒貶相異”也是常見問題。
比如“以德報怨”,部分人以此為褒義,視作自己胸懷寬廣的證明。
但“以德報怨”四個字,其實是個完全站不住腳的邏輯——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文:不言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