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路透社報道了一個令全歐洲震驚的新聞:
Ukraine halts some Russian gas flows, claims battlefield gains
烏克蘭宣布停止部分俄羅斯天然氣輸送
烏克蘭國有天然氣管網運營商GTSOU 5月10日在公司網站宣布稱發生不可抗力,導致無法通過Sokhranivka天然氣連接點和Novopskov邊境壓縮站進一步運輸天然氣,烏克蘭表示這是俄羅斯軍隊干擾所致。
令歐洲無比緊張的是從俄羅斯輸送往歐洲的近三分之一天然氣(每天高達3260萬立方米)(觀察者網數據)通過該壓縮站中轉,這個新聞一定會讓全歐洲菊花一緊,后路被人抄了?
其實種花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俄羅斯沒有付錢或者俄烏在天然氣上產生了糾紛,因為在前幾年烏克蘭確實曾有這樣的威脅切斷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因此第一時間跑去翻了俄羅斯塔斯社、今日俄羅斯網站,結果確認到該站點確實已經關閉傳輸天然氣:
塔斯社新聞報道頁面
塔斯社:由于通過索赫拉諾夫卡的流量暫停,俄羅斯通過烏克蘭的天然氣運輸量將下降四分之一(塔斯社數據)!
今日俄羅斯報道頁面
今日俄羅斯:烏克蘭關閉通往歐洲的天然氣
不過在俄羅斯衛星通信社上,筆者還翻到了一個聲明,看起來俄烏之間至少從天然氣過境費這個角度來看是沒有糾紛的: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俄氣)官方發言人謝爾蓋·庫普里亞諾夫稱,“公司履行對歐洲消費者的義務,按照合同,經烏克蘭過境提供天然氣,過境服務費已全額支付。”
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將會為俄羅斯帶來源源不斷的硬通貨黃金,因為從3月底普京宣布以盧布支付天然氣后歐洲多國不得不選擇以俄羅斯央行為指導價用黃金去兌換盧布,然后再向俄羅斯支付購買天然氣,顯然俄羅斯不會傻到掐斷輸向歐洲的氣管,這可是俄羅斯經濟重要來源。
這事確實是烏克蘭干的,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烏克蘭為何要這樣操作?畢竟幾乎整個歐洲都在支持烏克蘭,歐洲政要很多都去基輔打卡刷了一把存在,伸手不打笑臉人,這烏克蘭如此操作是不是太不厚道了。
也許這個新聞能讓大家看出一些端倪:
法新社柏林5月9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天表示,烏克蘭加入歐盟可能還需要“數十年”,建議其等待加入一個新的實體“歐洲政治共同體”,報道稱在法德領導人會晤時,德國總理朔爾茨認為這一想法“十分值得關注”。
顯然對那些已經宣布或有可能提出加入歐盟的候選國來說,該提法可能會讓它們感到擔憂和失落。對于迫切想加入歐盟的烏克蘭和波黑來說,可能要等待十分漫長的“數十年”。然而就在5月9日當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
今天我們在通往歐盟的道路上又邁出一步——這是非常重要且實際的一步,烏克蘭已向歐盟遞交填寫完成的加入歐盟調查問卷的第二部分,以獲得入盟候選資格。
從俄烏沖突以前的2月份開始,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的目標就接連遭到暴擊,2月14日,德國之聲就報道,但德國總理舒爾茨在基輔的斡旋之旅中稱“現在不是談入盟的時候”。
2月底,《環球時報》以“烏克蘭是否會“火線”加入北約?專家:歐洲國家不會同意”為標題報道了烏克蘭即使在和俄羅斯沖突之后加入北約的希望仍然渺茫。
5月9日,新華社以“烏克蘭欲加入北約 但西方忌憚俄“紅線””為標題報道了沖突已經接近3個月,但烏克蘭在加入北約這個問題上西方國家言行不一:
美國白宮副新聞秘書讓-皮埃爾日前在回答媒體關于美方是否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提問時作出了肯定的答復,但隨后白宮官員又稱其表述不代表官方政策,屬于“口誤”。
烏克蘭輿論指出,烏方一直希望加入北約,但現在距離北約2008年承諾接納烏克蘭已經過去了13年,雖然每次北約峰會都重申這一承諾,但始終口惠而實不至,烏方對此已習以為常。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北約前副秘書長弗什博認為,目前北約不愿給予烏克蘭集體防御的承諾,因此以烏克蘭的改革不足以啟動“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這一前提步驟為由擱置烏加入北約的問題。即便美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關于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討論也很可能會因為涉及俄羅斯而引發北約內部的嚴重分歧。
而在5月9日馬克龍則以“數十年”為幌子繼續拒絕烏克蘭另一個最想入的歐盟,也就是說烏克蘭因為北約和歐盟這個問題上不惜與俄羅斯發聲沖突,結果到現在什么都沒得到,那么現在是否會惱羞成怒切斷俄歐輸氣管道,又或者破罐子破摔,其實大家很難搞清楚烏克蘭的復雜心理,但絕對不會好受就是了。
從去年10月26日默克爾卸任德國總理以來,網上一直就有一個說法稱,德國2個月就敗光了默克爾16年的政治遺產,舒爾茨上任以來,多次挑釁中俄,幾乎就淪為了美國的代言人,早在俄烏沖突以前德國領導人就多次大放厥詞: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警告,一旦俄羅斯侵入烏克蘭,北溪2號將面臨嚴重后果。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也威脅道,如果烏克蘭形勢升級,將直接停止該管道運行。
2月23日,俄烏沖突剛開始,德國就開了第一槍,宣布中止審議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歐盟27個成員國外交官22日在巴黎開會,一致通過首輪經濟制裁俄羅斯的計劃,包括針對所有俄羅斯國會議員實施資產凍結和旅行禁令,禁購俄羅斯債券,禁向俄羅斯政府和央行放貸,并凍結與烏東分離地區有聯系的三家俄羅斯銀行資產。
之后歐盟制裁俄羅斯的招數迭出,不僅在經濟上宣布制裁俄羅斯,在武器上支持烏克蘭,而且這制裁還愈演愈烈,到了5月1日,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支持歐盟傾向于在今年年底前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實施禁令。
5月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公布第六輪制裁俄羅斯措施,其中包括此前爭議巨大的石油禁運。
“我們將確保以有序的方式逐步停止俄羅斯石油(進口),”她說。 “這樣做,將能使我們和我們的合作伙伴確保找到替代供應路徑,同時我們也會非常謹慎行事,以盡量減少對全球市場的影響。”
沒有德法兩架馬車的支持,歐盟不可能通過這么多輪制裁措施,顯然馬克龍在獲得連任后更是沒有了連任壓力,在制裁俄羅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4月底馬克龍就表示,歐洲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但是法國不需要它,法國一直在努力從其他市場購買天然氣,并將繼續推動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制裁,歐洲人應該停止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和天然氣,以削弱俄羅斯的戰力。
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除了匈牙利反對外,歐盟居然全部同意了如此操作!要知道歐洲40%的天然氣是從俄羅斯取得的,而就目前而言,歐盟根本就找不到如此龐大的缺口,美國幾次三番要給歐洲供氣,但事實上靠LNG拼死從大西洋彼岸運輸,也只能滿足歐洲需求的10%。
一直以來美國就主張把北溪二號當成經濟制裁俄羅斯的主力武器,但這條造價110億美元的管線對德國乃至歐洲能源供應至關重要,德國過去一直閃爍其詞,但這次居然自己就掐斷了氣管,讓人匪夷所思。
北溪二號:默克爾的遺產就這樣被敗光了?
各位看看北溪二號的路線圖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俄羅斯經過波羅的海直達德國的一條天然氣輸氣管線,為什么有了烏克蘭輸氣管以及南線外,還要再搞一條北線?原因很簡單,德國要保證能源獨立,那么必須要繞開第三國直接從俄羅斯輸送。
烏克蘭在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上收獲了大量的過境費,還有截留天然氣,這些貓膩難道俄羅斯和歐洲不知道?為了管道通暢雙方不得不對烏克蘭睜只眼閉只眼,但有了直達德國的北溪二號,德國再也不需要看第三國甚至第三國背后美國的臉色。
這就是當年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什么要沖破重重阻力,繞開烏克蘭給歐洲建立一條管線的原因,因為這是未來歐洲能獨立自主決定政策的重要依靠,但因為美國的因素而未能在默克爾任期內開通,本來這個接力棒應該給奧拉夫·舒爾茨繼續開通,不過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但很明顯,舒爾茨并沒有接過這個接力棒,反而直接宣布中止審議俄國直通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北溪二號,美國數年之夢終于實現,默克爾多年努力化為泡影,不知道該高興的是德國人還是美國人。
2021年7月13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月13日的報道,彭博社指責默克爾在北溪-2項目上“令美國與歐洲失望”,將一個爛攤子留給了自己的繼任者。彭博社稱,北溪-2天然氣項目對波蘭、烏克蘭構成了明顯的“地緣政治威脅”。
但即使是默克爾后一次訪問美國,臨行前說到北溪-2項目時,她依舊展現出強硬態度,稱德方不會在這個項目上迎合華盛頓,哪怕一寸。
歐洲最后一個政治家默克爾時代落幕,德國政客舒爾茨上臺就掐了自己的氣管,這是怎樣一種精神?舍己為人?還是自絕后路?又或者是自殺?在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行為,現在在歐洲就是常態。
烏克蘭掐氣管:歐洲反應過來了嗎?
5月11日烏克蘭“掐掉氣管”的行為實在讓歐洲驚出一身冷汗,說關就關,一點商量余地都沒有!接下來烏克蘭形勢如果再次急轉直下,那么不能排除烏克蘭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畢竟誰讓整個歐洲都是后援團呢?
顯然美國已經預料到了這種行為,此時的美國早已經將歐洲忽悠上了戰車,并且還成功的讓歐洲放棄了最后一條退路,那么接下來會如何?繼續支持就是跳入火坑,不支持就讓歐洲墜入冰窖,這招真毒,但歐洲人似乎很享受。
5月8日,英法傳統的二戰勝利日(俄羅斯為5月9日,荷蘭、盧森堡為5月7日)舉行慶祝活動沒有邀請俄羅斯方面參與,德國柏林當地政府也宣布,該市紀念二戰結束77周年的紀念活動期間,禁止出現俄羅斯國旗,有網友統計了二戰歐洲國家的表現相當精彩:
丹麥:6小時
盧森堡:1天
荷蘭:5天
南斯拉夫:11天
比利時:18天
希臘:24天
波蘭:27天
法國:1個月12天
挪威:2個月1天
蘇聯堅持了多久?整整1418天,最后蘇聯紅軍解放柏林將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屋頂的。整個二戰蘇聯一共陣亡了將近3000萬人,其中800萬人是武裝人員,里面包括600萬俄羅斯族,130萬烏克蘭族。
1941年到1942年歐洲戰場局勢
現在的歐洲就像二戰發生前的時刻,每個國家看似都在為自由而戰斗,但卻似乎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指揮了一樣,跟著統一的節拍,搖著幾乎已經被薅光了毛的尾巴,然而他們卻很開心,這是一種相當詭異的氣氛。
第二次世界過去不到八十年,歐洲已經把二戰傷痛忘得一干二凈,如此健忘,那個曾經出現無數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的歐洲,究竟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