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近日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周至管理分局工作人員在整理野外自拍紅外相機時,意外發現了野生棕色大熊貓,與以往黑白色大熊貓不一樣的是這次的大熊貓是“彩照”,取而代之的是棕色眼圈,渾身除了頭部稍白以外,其他都是淡棕色!
棕色大熊貓,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
比較湊巧,2021年5月28日,西安市周至縣的秦嶺四寶科學公園正式試運營,全球唯一的圈養棕色大熊貓“七仔”亮相,圓滾滾的大熊貓一如往的葛優躺,而終于拍了彩照的熊貓似乎非常滿意,愜意的吃著竹子,完全不講圍觀的人群放在眼里!
第一次發現棕色野生大熊貓
1985年3月26日,漢中佛坪縣岳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佛坪保護區一個海拔約1200米的河谷中發現了一只患病的“棕熊”,它的長相與大熊貓很相似,但渾身棕黃色,原本應該黑色毛發的區域全部被棕色代替,連招牌黑眼圈也變成了棕眼圈!
報告自然保護區后這只“棕熊”得到了救治并且恢復了健康,之后一直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為“丹丹”,這只“棕熊”除了毛色上的差異以外,其他和大熊貓幾乎一模一樣,因此工作人員認為這應該是就是一只大熊貓,但因毛色的差異稱為“棕色大熊貓”。
“丹丹”當時的年齡約13歲,體重60多千克,它的到來開啟了世上唯一一只棕色大熊貓,但始料未及的是自發現“丹丹”這只棕色的大熊貓以后,還接二連三的發現了棕色的大熊貓:
第二只:1990年2月,佛坪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三官廟地區考察時發現一只成年大熊貓,但當工作人員靠近觀察時它跑入了茫茫林海;
第三只:1991年6月,發現于佛坪自然保護區光頭山,體重約15千克,同時還有一只黑色大熊貓,一前一后進入竹林,工作人員判斷是母子;
第四只:1992年在佛坪周邊的長青保護區發現;
第五只:2009年11月1日,佛坪自然保護區三官廟地區發現一只大熊貓幼崽,附近另一只覓食的雌性大熊貓毛色是正常的黑白色,也屬于母子關系;
這只棕色大熊貓已經被工作人員送至陜西野生動物研究中心,因為它比其他棕色大熊貓更特別,它是比較純的棕色,其它發現的棕色大熊貓毛色只是比較大面積棕色斑塊,相比之下,七仔的棕色顯得非常優雅!
而這只七仔也是上文中西安市周至縣的秦嶺四寶科學公園正式試運營時的七仔,此時它已經體態豐滿,儼然是一只成年大熊貓!
棕色野生大熊貓究竟是怎么來的?
2006年,動物學家在北極地區發現一種罕見品種的熊,這種熊的大部分皮毛呈褐色,而鼻子也不像北極熊也不像灰熊,似乎是兩種熊的雜交種!
科學家經過鑒定后認為這種熊是北極熊南下后灰熊相遇產生的“愛情結晶”,這是因為全球變暖以來,北極地區海冰持續融化,環境惡化,北極熊在夏天時不得不登陸尋找食物,使得它們與阿拉斯加灰熊不期而遇,從而發生了這個有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潔白無瑕的北極熊居然被灰熊玷污了,而罪魁禍首卻是全球變暖,這是北極熊為全球變暖尋找的出路嗎?似乎不算是一個特別差的結果,至少北極熊已經有接盤俠了!
棕色大熊貓也是怎么來的嗎?
非黑即白,非白即黑,這是大熊貓唯一的招牌,所以當突然出現一只棕色大熊貓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也是國寶大熊貓被哪只灰熊或者棕熊給弓雖女干了,這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最有可能的案犯就是棕熊,畢竟大熊貓毛色是棕色的,但令人好奇的是中國的棕熊分布在東北和西藏,似乎距離秦嶺的距離有點遠!
亞洲黑熊分布倒是比較廣,幾乎全中國地域都有分布,但問題是棕色的毛色怎么都懷疑不到黑熊身上不是嗎?
西藏棕熊
而事實上動物學家也發現這些棕色大熊貓與其他大熊貓沒有任何區別,唯一差別的就是毛色,所以外來雜交的可能在很大概率上可以排除,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基因突變,但令人好奇的是棕色大熊貓只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出現,而在四川臥龍保護區則從未發現過這種棕色大熊貓,這又如何解釋?
科學家也是一臉懵逼,按理說基因突變那是概率計算的,我國13個大熊貓保護區,為什么就佛坪保護區出現了呢?科學家有如下幾個猜測:
1、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某些成分含量異常,可能影響了黑色素的合成;
2、佛坪保護區某些區域放射性異常,外界誘發了突變;
3、返祖,認為大熊貓早期是棕色的,返祖而已;
4、一個控制毛色隱性基因的顯性表達,比如比如MC1R基因、ASIP基因、TYRP1基因和STX17基因等;
1989年4月,棕色大熊貓丹丹發情,與另一只黑白彎彎交配,當年8月31日產下一只雌性幼仔,后發現毛色為正常的黑白色,由于彎彎為“標準配色”的大熊貓,從這個角度而言,盡管隱性基因的顯性表達可能性高一些,但仍然缺乏證據!
不過有一個事實需要說明的是,秦嶺地區的大熊貓和四川地區的大熊貓在毛色上還是有些區別,四川的大熊貓是純黑白,而秦嶺則帶一些棕黑白,兩者是獨立演化發展的,因此秦嶺地區的大熊貓已經形成了一個亞種!
不過像七仔這樣的純棕色仍然科學家有些發懵,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大熊貓毛色研究的相關在國內非常罕見,所以到現在為止“七仔”為什么會是純棕色還沒有相當科學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