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凌晨,一道血紅色的光芒掠過挪威奧斯陸上空,巨大的爆炸聲震醒了奧斯陸附近的居民,在大家反應過來之前,這道光芒就消失在了芬尼馬克森林方向。
據挪威流星網絡 (NMN)的工作人員稱,他們已經取得了多地的監控錄像,分析這個火球行進的方向,勾勒出這個火球的軌跡,發現它的“著陸地”應該位于芬尼馬克森林中的某個地方,距離奧斯陸大約60千米。
據挪威流星網絡 (NMN)稱,這顆火球的速度大約為72000千米/小時,約為20千米/秒,在天空中出現到消失,只有5-6秒,而從速度和發生的現象分析,這是一顆不折不扣的流星,而據該組織稱,這顆流星的沖擊波還引起了一陣強風。
據NMN 成員莫滕·比萊特稱,這顆流星可能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們的運行軌跡可能會因為撞擊或者擾動而脫離軌道從而可能被地球吸引,墜入地球就發生了流星事件。
另據美國流星協會稱,奧斯陸上空的血紅火球的流星是一種火流星,這是一種燃燒時極其明亮的流星,由于其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高,超過音速幾十倍,隆隆的爆炸聲就是超音速音爆。
火流星確實是形容流星或者隕石的一個專業術語,但對于火流星的定義沒有統一的共識,一般都是將亮度達到-14等或以上的流星稱之為火流星,卻不是對流星體材質的定義。
一般而言石隕石和碳質球粒隕在大氣層中的亮度要比鐵隕石高很多,但質量和體積也是另一個指標,也就是說只要流星體足夠大,它一樣可以發出更亮的光芒,所以亮度越大,對地面威脅也越大。
因為流星體可能沒有燒完而墜地,而且墜地尺寸可能會很大,比如“吉林五號隕石”重達1770千克,這是一顆石隕石,當然這并不表示是墜落于地球上最大的天體,因為有更多流星體在空中解體或者在觸地后“爆炸”解體,無從尋找流星體,但你會在表面留下一個巨大的深坑。
比如最壯觀的莫過于位于亞利桑那州北部沙漠的巴林杰隕石坑,直徑1200米,深達170米,周圍圍繞著45米高的隆起地形,據科學家估計,這是50000年前一顆直徑約50米的鎳鐵質隕石,以大約12.8千米/秒速度撞擊造成的巨大隕石坑,撞擊時釋放的能量高達1000萬噸,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影響無疑是毀滅性的,據科學家的研究,66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就是一顆直徑大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導致,而最近一次小行星觸地爆炸的事件發生在1908年的通古斯地區,其小行星直徑可能在100-200米左右,最近一次小行星爆炸則是2013年的車里雅賓斯克(30千米高空爆炸),直徑大約只有15米,爆炸威力相當于50萬噸TNT當量。
很難想象這些小行星撞擊人口密集的國際性大都市后會有多慘烈的景象,每天地球都有數萬個甚至更多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有的能被我們捕捉到,有的則毫無聲息,大部分只有撞擊到地面或者凌空爆炸才被我們注意到。
2019年白令海峽上空的小行星爆炸“悄無聲息”
盡管有NASA牽頭的近地小行星追蹤比如NEAT,還有Pan-STARRS(泛星計劃)也有各國自行發現近地小行星的設備與組織,但對于100米以下的天體追蹤就一睜眼瞎,有時候甚至撞擊了才知道,根本就沒辦法預警。
那么大型小行星就能追蹤并解決威脅?
追蹤“大型”小行星顯然比那些“看不見”的小天體“更容易”一些,有幾個手段可以追蹤,光學和紅外波段,光學是它會反射太陽光,紅外是被太陽曬熱后可以從背景中區分開來,但天球有41252.96平方度,望遠鏡在搜索這些區域時需要放大上百倍,然后長時間曝光后才能發現暗弱天體,還會受到風霜雨雪和白天以及月光的干擾,你能想象這有多難。
假如有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次輪到中國拯救世界了!
中科院官網在7月份發表了一篇“空間中心提出應對潛在威脅小行星的'末級擊石’防御方案”的文章,內容為利用傳統動能撞擊(CKI)改變直徑約492米的“貝奴”小行星軌道。
假設貝努小行星撞擊地球,無疑這是毀滅性的,一顆直徑350米的小行星即可摧毀美國一個小型州的面積,如果撞擊海洋會產生全球性海嘯,所以它危害極大,那么中國科學家的方案效果如何呢?
大約需要23枚長征五號的火箭,發射末端質量為8噸的航天器撞擊小行星,連續撞擊使其在10年內改變軌道,而NASA也曾在2018年提出過HAMMER的計劃,計算結果是需要進行34~53次發射。
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請注意其時間,需要10年,如果盡早發現,盡早預防,無疑中國科學家的方案能節省不少資金,并且效率也更高,未來拯救人類的希望就寄托在中國身上了哈。
如果人類發現一顆小行星在3個月后撞擊地球,那估計黃花菜都涼了,而在1994-2003年有記錄的直徑1-20米小行星撞擊總共556起,還有截止2021年7月19日,已知的近地小行星數量已達26234顆。
當然能追蹤表示它還是可預測的,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怎么冒出來的,如果有一天我們被一顆沒有任何預警的小行星擊中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種花家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以人類現在的水平,還真有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