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對兒女最好的人,是兒女最堅實的后盾,也是兒女永遠的避風港。
父母給予兒女生命,無私地愛護著兒女,盡自己最大能力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兒女。
然而,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得到兒女的感恩和回報,反而一些兒女開始怨恨起自己的父母,覺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是父母帶來的。
不得不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他們對待父母不再是感懷感激,不再是恭敬有加,反而多了一些埋怨,甚至滿是憎恨。
說到底,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恨自己的父母,無外乎以下兩種原因,令人唏噓。
1、年輕人普遍的攀比和懶惰,是憎恨父母的導火索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有的人,個人能力很強,收入很高,有房有車有存款,但是生活過得十分辛苦且拮據,他們沒有任何閑暇娛樂的時間,除了短暫的睡覺時間,就是努力工作;除了生活的必要開支外,一點奢侈享受的消費都不舍不得……
有的人,個人能力一般,收入也僅夠養活自己,但是生活過得卻十分滋潤,他們不必為了生活瑣碎而發愁,不會被孩子所束縛,即使結婚成家后,過得依然像個孩子般逍遙自在……
其實,以上的情況在現代社會并不少見。然而,導致個人能力和生活質量不匹配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有父母托底。
現在這個社會,有父母托底的年輕人,即使能力不強,收入不高,依然可以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房子由父母出錢買;孩子由父母花錢養;父母有保險、有退休金……年輕人只需照顧好自己,其他的完全都不需要操心;
然而,一些沒有父母托底的年輕人,即使能力突出,勤奮努力,也拿到了理想的高薪,卻依然無法擁有舒適的生活,他們身上有太多的壓力:背負著長達三十年的房貸;要供養年幼的孩子;要擔起為四位老人養老的責任……因為他們身后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爭取。
因為特定的社會情況,造成了年輕人之間的這種看似不公的差距,從而引起很多年輕人內心的羨慕嫉妒,漸漸地滋生出怨恨父母的心情。
一些年輕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中吃的所有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能造成的,如果父母經濟條件富足,自己就可以成為富二代,就不需要這么辛苦地打拼了。
可是,父母也只是普通的人啊!他們何嘗不想生來就是“富二代”?但是,沒人能選擇出身,他們唯有選擇奮斗和付出,為了給你創造更好的生活,已經拼盡了全力了。
如果說,一個家庭的安逸與享樂,總要有一代人付出心血和努力,那為什么不應該是自己呢?為什么要埋怨父母沒有創造更好的物質基礎?如果都是上一輩的問題,那么父母是不是又該責怪他們的父母了?
說白了,一切都是源于自身的惰性罷了,自己不想付出,反而希望父母義務地為自己提供一切,供自己享樂。這樣的思想,未免有些太自私了。
2、父母失敗的教育,是年輕人憎恨父母的根源
現在年輕人生活過得不如意,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抱怨憎恨父母。如果說年輕人自身的攀比和惰性心理是導火索的話,那么父母失敗的教育,就是年輕人憎恨父母的根源。
網上看到一位年輕人這樣說過:“有時候,在媽媽眼里,我連呼吸都是錯的。”
看到這樣的話,不禁令人心疼。每個孩子之所以來到這個世界,不應該都是愛的產物嗎?不應該在父母的呵護和疼愛中慢慢長大嗎?
可是,有的孩子,他們從出生就沒有感受過愛,反而被父母視為累贅,在父母的嘲諷、辱罵,甚至是毆打中,茍且存活。
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過于做父母;最難的事情,也莫過于做父母了。成為父母,是人之本性,不需要經過任何考核,只要生理功能正常的人都可以;然而,成為合格的父母,那卻是難上加難的事情,需要付出無限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是耗盡余生所有的心血!
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
有的父母強勢專橫,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品,隨意安排著孩子的人生;有的父母野蠻冷酷,把孩子當成自己發泄情緒的工具,肆意打罵欺辱著孩子;有的父母極度偏心,只關心他所在意的某個孩子,不管不顧其他孩子的死活;還有的父母過度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完全不考慮自身情況,無底線地縱容孩子驕奢享樂……
父母自身的不合格,以及父母對孩子失敗的教育,是造成孩子對父母憎恨的根本原因。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憎恨父母的,有的只不過是在父母的一次次傷害中寒了的心,從而慢慢變得厭惡父母,憎恨父母。
俗話說:育人先育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決定著未來孩子的發展和走向。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的孩子。
結語: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恨自己的父母,一方面是年輕人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所導致的。
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恩恩怨怨,是剪不斷理不清的。當父母兒女之間出現問題時,務必要先反思自己,學會換位思考,給予對方更多的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