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生實在是夠苦。”
初看此話之時,感慨萬千。
不知從何時起,這世間的每個人都開始被現實所擾,心中的理想被明碼標價的車,房,票取代。
忙忙碌碌一輩子,全靠這些外物,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物質的享有,也成了眾人攀比的標準,成了炫富的資本。
前半生,處世不深,利益熏心之際才會有這種固有認知。
等到后半生才會幡然醒悟,最高級的炫富,并不是錢、房這些身外之物,而是這三樣東西!
01
無病無災,養身
最近很喜歡的一句話:
“請永遠先把自己放在優先考慮項里。”
在對他人散發善意之前,先滿足自己,在為他人擔心憂慮之前,先保全自己。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做到為自己考慮,有時候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
年輕時,總想著青春有限,及時享樂才是正解,殊不知,毫無節制的生活,只會給日后人生帶來困擾。
前半生,不顧一切,肆意享受,后半生,注定健康受損,病痛難忍。
本該樂享余生的階段,卻只能與病床,藥物為伴,整日都惶惶不安,絕望不堪。
此時,再引以為傲的資本,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要知道,人生下半場,拼得就是個健康的身體。
滋養身心,善待自己,是對人生的負責,更是給家人的安心。
從現在開始,保持健康的作息,多運動多健身,余生能無病無災才是最大的財富。
03
恩多怨少,養德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語,叫“烏鴉定律”。
指的是社會上所存在的一種人,遇到挫折之時,總是會掩蓋自己的缺陷,強調他人的過失。
生活過得不如意,就責怪父母的不作為,職場競爭太大,就吐槽同事的拼勁,自己從不想努力,卻鄙夷他人的奮進。
這樣的人,滿腹抱怨,負能量滿滿,只會讓人避之不及。
成年人的世界太過復雜,種種壓力纏身,讓人喘不過氣,偶爾抱怨也屬正常。
但步入人生后半場后,對萬事就應該釋然,妥協。
老子曾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真正有格局,有智慧的人,遭遇挫折之時,不會推責與人,而是自躬自省。
總怨天尤人,是對自我的不負責,更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不作為。
特別是人過中年,若是還怨天尤人,只會遭人嫌棄,更會損害周遭的氣場,讓有心之人趁虛而入,影響余生。
與其焦慮抱怨,消極度日,不如改變心態,安享余生。
好的心態才是后半生之大幸。
03
不恨不爭,養心
俗語常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年輕時,我們受現實所迫,不得不為那點遺憾掙破頭皮,心中的氣性難消,眼中的火焰難滅。
縱使已經到了改享樂的年紀,依舊有很多未了的心愿。
心中有所遺憾,自然想要再沖一沖,爭一爭。
但年紀已過半百,精力已然有限,若是對萬事依舊有恨有爭,只是自尋煩惱。
我們不能總拿過去的心結與遺憾,來折磨現在的自己。
這是對自己的殘忍,更是給別人的困擾。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才能有所回味。
人生后半場,時間,精力都很珍貴,與其因人因事生怨生恨,不如放平心態。
人生苦短,別糾結于得失之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一切都交給時間即可。
人至晚年,擁有平靜淡然,不怨不艾的心境才是難得。
《道德經》上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低配生活,高配靈魂。
特別是人生后半場,一直追求身外之物,只會患得患失,不得安心,有時候甚至會被得失所擾,沉浸在困擾中無法自拔。
這是對自我的消耗,更是對余生的浪費。
正所謂“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減少外物欲望,豐盈自己內心,才能活得更通透。
懂得適可而止,福祿才能長長久久,連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