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說,館陶縣位于河北省與山東省的交接地區。在歷朝歷代的行政劃分中,館陶縣有的時候隸屬于河北省,還有的時候隸屬于山東省。在建國的初期,館陶縣隸屬于河北省下轄的邯鄲專區。在當時,曾經出現了著名的平原省,包括了河北省南部、山東省的西北部、河南省的北部。1952年,平原省被撤銷,有一些地區就分不清了。有部分屬于山東省的地區被劃分給了河北省,這等于山東省吃虧了。
館陶縣得名于戰國時期,因縣城北七里有陶丘,趙國置館驛于其則,故名館陶。當然這個陶丘在經歷了黃河多年的泛濫已經找不到了。在西漢時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時候,把這里設成了縣,這就是館陶縣的開始。
元朝時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濮州,隸屬山東省,為館陶縣屬山東省之始。明代洪武初(1368年)館陶縣屬山東省東昌府。清朝承明制,依然屬山東省東昌府。
現在的山東省和河北省的天然分界線在館陶縣境內是漳河和衛運河。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家組織山東河北和天津等省市根治海河,衛運河和漳河均為海河流域,為了有效的開展治河、護河、管河的組織領導工作,館陶縣劃給河北省毫無意義是最為合理的。
“館陶”這次行政大變化是1965年國家為了根治海河,并由此確立職能責任,以漳衛河、大運河東西兩岸為界,進行了兩省范圍內大規模調整。涉及地區有河北邯鄲、邢臺、衡水,山東聊城、德州幾個地區?!梆^陶”變動算是較大地段之一。確切來說把“館陶”一分為東西二個部分,東部分保留給了山東省聊城冠縣,衛運河西部分,包括縣城劃給了河北邯鄲。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河北館陶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