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歷來為人所稱道。
然而歷史上,真正像陶淵明一樣看淡名利的又有多少人呢?
即使是唐朝被譽為“山水田園詩派掌門人”的孟浩然也無法免俗。
他雖繼承陶淵明“山水詩”的衣缽,卻無法像陶淵明那樣真正地放下官場名利。
他曾為了得到舉薦,向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寫下一首詩,此詩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類以求進身的詩名為“干謁詩”,相當于現在的自薦信,在唐朝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詩體。
例如朱慶馀的“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干謁詩的最高境界便是不露痕跡,而孟浩然的這首詩顯然是深得其道。
雖然最后孟浩然并沒有因為此詩得到舉薦,但是這首詩卻成了不世經典,也算是意外收獲吧。
詩歌前兩聯寫的是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象。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暴漲,幾乎與堤岸持平,水天相接,遠遠望去,一片迷蒙,上下天光渾然一體。
籠罩在湖面上的水汽蒸騰,瞬間就吞沒了云夢澤;奔騰不息的波浪拍打著兩岸,好像要撼動整座岳陽城。
洞庭湖位于湖北,是我國的第二大淡水湖,本就是號稱“八百里”,而在洶涌的秋汛加持下,便有了這與湖岸相平的壯闊景象。
極目遠眺,一個“混”字便將水天相接的景象展現了讀者眼前,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而第二聯的“蒸”和“撼”,進一步寫出了湖水的澎湃,似有千鈞之力,原本毫無意識的湖水便煥發了蓬勃的生命力。
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洞庭湖怎不令人心潮澎湃呢?這也為后文詩人的“臨淵羨魚”埋下了伏筆。
接著的后四句很自然地轉向了抒情。
望著這浩浩蕩蕩的湖水,孟浩然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這里表面是說他想渡過洞庭湖卻苦于沒有船只,其實是暗指自己想躋身官場,卻恨無人賞識引薦。
在他看來,在這圣明的年代,自己卻躲著無所事事,實在是不像樣。
在這里他向張九齡表明了自己想要入仕的愿望,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得到對方的引薦。
而這種迫切希望入仕的情緒在最后一聯更是達到了最高潮。
他說自己坐在岸邊,看著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內心是多么羨慕啊!
這里的“垂釣者”指的便是那些朝廷官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指張九齡。
李白曾說孟浩然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其實從這兩句來看,孟浩然并沒有他想象的那般清高。
不過對于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入仕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孟浩然此舉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為干謁詩,最主要的是要不卑不亢地推薦自己,不露痕跡地夸贊對方,如此才是成功之作。
而孟浩然顯然是高手中的高手,在這首詩中,他不露乞相地推銷了自己,措辭婉轉,不落俗套,短短8句令人叫絕。
可惜的是,孟浩然最好還是沒有搭上張九齡這艘大船。
不過幸運的是他的這首詩前四句將洞庭湖的壯闊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引得后世一片好評,所以這首詩最后還是成了不世經典,這對孟浩然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作者:凱紫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