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令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詞,熟悉是因為基本上我們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和別人一起吃飯,和別人聊天,凡是需要跟其他人接觸的都算社交。
那為什么我們會有陌生感呢?因為我們在社交,但不一定懂社交,看看那些混的風生水起的人,哪一個不是社交能力突出的,如果有人很成功,但他不善于與人打交道,那么,他的能力一定讓人刮目相看。
但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既沒有傳奇的經歷,也沒有數一數二的能力,但如果你能夠比同齡人掌握更多的社交法則,就一定能夠幫你贏得更多的機遇與人脈。
留意他人的名字
記住他人的名字,是他存在于你的印象中的最基本的證據。
如果你和對方時隔多年未見,在一次飯局上,能夠熟練的叫出對方的名字,你覺得對方會不感動嗎?他在潛意識里能夠覺察到自己在你心中是有分量的,當他感覺到了自己受到重視,對方也同樣會對你有更深的印象。
如果你說見到的人太多,老是記不住誰是誰。其實,不是你記不住,只是你在心里覺得對方不重要罷了。
要記住,沒有任何人,會覺得自己不該得到尊重。
能打字,就別發語音
我曾經待過的一個部門里的部長,不論是長話短話,都發語音,先不說語音聽不聽得清,聽語音也得分環境和場合,在菜市場買菜,突然來條語音,又怕事情緊急,耽誤不得,但周圍全都是雜七雜八的聲音,放了好幾遍也沒聽清,用語音轉文字,有些地方翻譯的又有古怪。
發語音的人是方便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接收語音的另一方的感受.
而且,語音也不方便后續查看,如果突然想回看哪條信息,一條條聽或者一條條語音轉文字別提多浪費時間了.
當然,如果是親密關系之間就另當別論了,類似同事之間還是要注意,一眼就可以知曉的事,就不要讓對方多一步語音轉文字。
你與人方便,別人也一定會與你方便.
真想知道對方的想法,就不要先表態
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問題,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的想法,而是尋求自我想法的認同,這就是我想要說的導向性問題。
之前,一個室友家附近有人跳樓了,室友說:“現在人動不動就跳樓,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你說呢?”我當時的想法是,可能對方真的遭受了對他來說難以忍受的痛苦,局外人不好評價,也不是說,活著就一定比死了強,我們無法真的設身處地的站在他的角度,那么他的死我們也看不透。
可是,我看我室友這個態度,為了避免紛爭與摩擦,就說了幾句感嘆的話就結束了。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對方的觀點,可以拋出事實,但不要拋出個人態度。
守時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一次,和一個朋友約著見面,結果到了約定時間,她還沒有出現,我發了條消息問她,她說她還在路上快到了,結果20分鐘過去了,她還沒有到。
當時,我就生氣了。既然定了約定的時間點,這就不是擺設,而是需要遵守的。
如果你連守時都做不到,怎么保證接到自己手里的任務,自己能夠按時完成,次數多了,別人還會放心把任務交給你嗎?
除非你的地位與能力值得讓別人等,否則,就不要輕易的超時,沒有誰的時間是大風刮過來的。
適當的時候保持安靜
如果同在一個環境下,有人實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或者對方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此時,我希望你能學會盡量保持安靜,也有人會覺得他睡覺是他的事,跟我有什么關系,我說我自己的有錯嗎?
但當你需要休息的時候,別人在周圍嘰嘰喳喳吵個不停,你內心是什么想法?
有時候,我們看待別人的事,會想到自己有這樣那樣的權利,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又希望別人放棄自己的權利來遷就自己。
在很多時候,利他也是一種利己。
深夜不要打電話、發消息
大學老師跟我們在課堂上閑聊的時候,談起曾經有一個同學經常深夜給他打電話,12點、1點,剛開始接,以為是有什么十萬火急的事,結果只是一道題不會做,想問老師,后來多次打電話,都是因為一些題目不會做。
老師接著講到,自己到家還要帶孩子,孩子睡著了,自己洗洗也要睡了,也累了一天了,經不起這個同學的奪命call。
后來,老師跟這位同學講了,如果實在有問題,白天的時候發消息,老師有空就會回,深夜沒什么事就別打電話了。之后,這位同學就注意了。
但當我們走進社會,除非關系要好,不然沒有誰會花時間跟你提意見,沒有誰會耐著性子跟你講。
深夜打電話來打擾對方的次數多了,對方拉黑都不帶商量的,到那時真有什么事,沒有人會在意。
不要隨便什么問題都來麻煩對方
這點,我曾經深受其苦,對方是我的一個室友也是我的朋友,前段時間,因為疫情的緣故,只能待在家里學習,這下好了,她幾乎天天因為一些小問題發消息給我。
老師發了一個實驗作業,要在專門的網站上操作,問我網址在哪,你自己翻翻老師發的消息不就找到了嗎?六級報名時間是什么時候?找找學習委員之前在群里發的文件不就知道了嗎?我們這個學期需要修滿多少學分?這明顯問學習委員比問我合適吧。
每天發給我的都是些花一點時間自己就可以解決的事,有些事哪怕我不是最清楚的,也一定會來問我。后來我受不了,直接說,你自己翻翻聊天記錄吧。
那些總是喜歡問對方簡單問題的人,要么是懶得百度懶得動腦,只想一個問題等著別人來告訴自己答案,要么就是不在乎對方的時間,只想麻煩別人,讓對方圍著自己轉。
難道只有你的時間是時間,別人的時間就不是時間了嗎?
那些無往不利的社交,真正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將心比心,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要先一步怎樣去對待別人。
人與人之間,如何能夠擦出和諧的火花,這是一門學問,甚至是一門不斷更新的學問,每一個人的靠近和疏遠,最終都會給你留下新的感悟與反思。
希望你,不要讓離開你的人白白離開,也不要讓那些關心你的人白白付出.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他的出現也終將教會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