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燦爛的歷史長河,絲綢之路正是東方大國以商貿聞名于世的代表之一,絲綢之路源于玉石之路,這條路我們可以以小學的古詩,王之渙的邊塞詩《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概括。
這些名句說明甘肅這個毗鄰新疆的狹長省份,在古代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為絲綢之路貢獻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故事,也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許多的遐想和未解之謎。不過我們今天的故事還需要再往前推很久,久到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地域跨越很廣,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的東部一線,考古學家最開始研究齊家文化的時候,挖掘了不少制作比較簡單的玉質用品,可這些玉制用品大部分使用的并不是產自新疆的和田玉,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哪里來的。后來根據多學科考證,齊家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正是來源于甘肅定遠臨洮的馬銜山。
馬銜山位于甘肅省臨洮縣的峽口鎮,這里的居民主要是以畜牧業為主,當地植被覆蓋率比較低。峽口鎮這個地方每年山洪過后就會有一些黃綠色的玉石沖到河灘上來,當地的百姓偶爾會在這些河道上撿到一些玉料?!八稀钡挠裥圆⒉徊?,因為畢竟它屬于我們傳統所說的山流水,油性也比較好,皮色還分好幾種。馬銜山玉料典型特征的是擁有一些風化皮,其青黃的玉質屬于天然的顏色,并不是沁色。甚至在齊家文化出土的玉石也保留有一些皮色,這是因為馬銜山的玉料沒有什么的大塊料,遠古人可能珍惜寶貴的玉質來之不易,所以就留下來了。
甘肅原來也產和田玉?別大驚小怪,這種偏青黃的料子被一些資深玉友稱之為“西北玉”,和玉大叔知道在業內有很多同行都不知道存在這種玉,即便見到了也會誤認為它是河磨玉。
為了更好的解釋它,和玉大叔專門查詢了一篇論文,是由中山大學聯合蘭州大學博物館、以及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所撰寫的,論文名是《甘肅馬銜山軟玉成礦及玉料產地來源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分析》,在這篇論文中提到馬銜山的玉礦位于祁連造山帶東段的隆起帶上,因為地殼擠壓,所以通過后期熱液作用,屬于鎂質大理巖交代成因,具備了形成和田玉的基礎地理環境。
根據論文的描述,馬銜山玉料質感比較一般,顯微鏡下的透閃石顆粒也比較粗。不過化驗理化特征與新疆產和田玉相差不太大。區別于其他產地,馬銜山的玉礦不含石墨及金屬礦物,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礦物——榍石,所以會呈現出比較特殊的顏色。
說起當地的開采歷史,當地縣志有記載:在清朝同治年間官方還組織開采過玉石,導致現代成規模的礦已經很少見,其實這里的玉料在十幾年前曾經被仿古玉的商人盯上過,還曾有老板想大規模開采,連大型機械都運來了,最后被當地的百姓阻止了,因為這里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綠水青山才是安家之本??!
今天和玉大叔介紹馬銜山的和田玉,從側面反映出為什么和田玉國標不具備也不應該有產地特征?只有和田玉全面開花,玉石燦爛的歷史文化才能被更多的國人所認可,僅僅是鼠目寸光的規定新疆和田地區產的才叫和田玉,無疑是井底之蛙不利于玉石文化發展,最終也會與歷史所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