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看上去是公平的,實際上在別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有些人的人生早就在四小時節點劃分了明顯的區域。
有的女人一過了四十歲,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一天不如一天,內心只充斥著糟糕的負面情緒;
有的女人在四十歲的時候,人生開始走上坡路,雖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后者無疑是有福氣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沒辦法讓自己的人生在四十歲的時候還可以逆風翻盤。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了四十歲,越活越有福氣的女人,往往做對了3件事。
作家周桂伊在《認知差》里說:“好的一生,是不斷去掉被害者和弱者思維,處理好“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關系的一生。”
有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婚姻就是自己的長期飯票,不去工作,只在家里相夫教子,光是聽著就覺得很美好。
于是,她們會因為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而在婚姻當中毫無地位可言,伸手要錢都得小心翼翼。
然而,懸崖勒馬,為時不晚,在四十歲的年紀里,女人終于醒悟,開始學著經濟獨立,哪怕和社會脫軌了很久,哪怕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但只要邁出了這一步,只要肯努力,一切就都還來得及。
于是乎,在四十歲的年紀里,女人大器晚成,女人開始經濟獨立,賺錢不輕松,甚至還會很累。
當看到自己付出的勞動成果最終變現,自己花著自己賺的錢,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
隨心所欲地買著自己喜歡的東西,這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是任何事情都比不了的。
經濟獨立是一個女人在生活中或是在婚姻當中的底氣,有了錢也就意味著自己有了選擇的資本。
所以,本質上,所有人生贏家終身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明白經濟獨立的重要性。
生活中那些不幸福的女人,大多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愛操心。
就好比電視劇《安家》里面的房似錦,對于寧馨母女傾囊相助,給她們找便宜的房子,可結果呢?
寧馨明知道房似錦以賣房子為生,卻還要跳單,還教唆她的女兒不去和房似錦說話,一片真心被辜負,可想而知,當時的房似錦該有多失望。
可是,人性就是這樣的,我們付出真心,收獲的就會是失望和被辜負,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自然也無法強求別人不去做什么,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不去讓自己的善良泛濫、變得廉價,例如變得“懶惰”,例如變得讓自己善良長出牙齒。
人這一輩子最大的“任性”就是可以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自己這一生不虛此行。
對于一個步入而立之年的女人來說,其成熟的標志,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反之,別人不管發生什么事情,也和自己沒太大的關系,人還是要專注于自己才比較好,正如尼采所說——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應該跟最好的人,最美的事物,最芬芳的靈魂傾心相見,唯有如此才不負生命一場。”
01)、哈佛商學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一些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干凈整潔;而那些感覺到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凌亂骯臟中。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現象叫作囤積癥,指的是個體對物質有一種迷戀,覺得物質越多自己越有安全感,而伴隨的體現就是買完東西的袋子不舍得扔,吃完外賣的盒子留著,已經不能用的家用電器也留著。
于是,這類型居住環境往往是擁擠的,臟亂的,而他們的精神狀態也通常是萎靡不振的。
02)、因為根據王陽明的心學,房子有時候就等同于一個人的內心空間,心若是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堆滿了,又怎么可能獲得快樂?
所以,想要獲得快樂,就需要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收納,做一次大掃除,把那些沒用的東西通通丟掉,讓空間明朗起來,讓陽光照射進來,讓空氣流通起來,讓整個人精神起來。
如此一來,清爽感就來了,如此一來,人生不會有太多的負擔,自然就會輕裝上陣,而往后余生,也自然會是越走越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