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其實是需要斷舍離的,因為學會了斷舍離,我們的人生才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輕松。
有一個人在海邊走著,他看到了很多好看的貝殼,于是,他忙著彎腰撿貝殼,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撿了好多。
但是,由于他一直彎腰,且貝殼也越來越多,使得他承擔的不堪其重,不僅來不及看美麗的風景,反而還累的腰酸背痛。
后來,他扔掉了一些貝殼,重量減輕了很多,也有時間去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
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的,不是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有的時候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會占據我們內心的空間,讓我們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唯有學會斷舍離,定期清理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我們才會輕裝上陣,才會獲得簡單從容的快樂。
定期扔哪些東西,會讓人活得更高級?心理學研究表明,這3樣是首選。
哈佛商學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往往居家環境十分干凈整潔。
反觀那些總是覺得自己很不幸的人們,他們也通常生活在凌亂和骯臟的環境中。
試想,如果我們回到家里,映入眼簾的是一些沒用的東西堆放的無處下腳的地板,茶幾上是吃完沒扔的外賣;
打開衣柜,衣服由于太多立馬滾了出來,但這些衣服要么過時了,要么款式太俗,要么自己不喜歡了。
所過之處,除了壓抑還是壓抑,整個房間透露出來的都是一種灰蒙蒙的感覺。
你說,住在這樣的屋子里面,人的心情又怎么可能會舒適呢?
因此,這就體現了對自己的房間進行一次斷舍離的重要性了。
當我們把屋子里那些沒有用的東西都扔出去,把房間打掃干凈,窗簾拉開,讓陽光灑進來。
這時候,屋子空曠了,我們的心也跟著敞亮了,這就是清爽感的本源。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喜歡熱鬧,喜歡三五成群,喜歡在閑暇之余和朋友觥籌交錯,去KTV,去逛街。
然后等到眾人都散去的時候,他們在獨自一個人去度過漫長的孤獨與煎熬。
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朋友不多,甚至于說連朋友都沒有,他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喜歡獨來獨往。
這種人不喜歡三五成群,當然他們也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但他們不喜歡打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打擾自己。
這樣的人看著很不合群,實際上他們才是真的聰明。
因為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就清理掉了那些和自己無法志同道合的人,圈子不同也不會去硬融。
他們正在過著一種極簡的人生,他們很享受獨處,所以他們離內在的自我很近,能夠體會到來自內心深處的平靜和安寧。
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其實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因為我們需要花費時間去應付別人,而無暇顧及自己。
而當我們學會了獨處的時候,我們的時間就會完全屬于自己,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所有的事情。
電視劇《歡樂頌》里面的邱瑩瑩有一段時間特別迷茫,由于被公司開除了,她一時間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于是就整天待在家里。
她覺得自己不能這么一直閑著,她要做一個成功人士。
于是,邱瑩瑩開始在網上找一些關于成功學的視頻,別人說什么,她也說什么,看上去很是精神振奮的樣子。
可是,當她激情完了,還是要回歸以及面對現實生活中那個仍舊平庸的自己。
對比之下,心里難免會有落差,也就會更加迷茫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普通人都會有欲望的,我們也想變得更有錢、更漂亮,也想讓自己的物質條件更好。
所以,適當的欲望可以作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基石,但欲望如果離我們的實際能力太遙遠,就會變成一種折磨我們的精神內耗。
曾國藩說:“人之所以浮躁、虛偽、抑郁,是因為有私心,除掉過重的私欲,才能達到“至誠”的境界,繼而停止精神內耗,與自己好好和解。”
我們要學會定期清理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尤其是發現自己努力過后,還是無濟于事的欲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實在做不到的事情要學會適可而止,畢竟人的智慧就是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