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公開數據顯示,自2003年起,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上漲,選擇步入婚姻的人數也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而今年年初民政部發布的一組數據更是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947.1萬對,離婚登記人數415.4萬對,離結比高達43.8%。
對比2018年的數據:結婚登記有1010.8萬對,離婚登記有380萬對,離結比為38%——變化趨勢一目了然。
雖然到了2021年,離婚登記跌到了213.9萬對,但是我們結婚的結婚登記也從2015年的1213.4萬對跌到了2021年的763.6萬對。
婚姻作為維系人類社會長足發展的約束機制,越來越呈現出“功能衰退”的跡象,結婚人數愈發減少、離婚人數不斷增多的背后。
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只是婚姻制度“崩壞”的原因,還有隨之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數據分析報告顯示,申請離婚的夫妻中,婚齡在五年以內的占比明顯增多,且多集中發生在80后和90后群體之間,而發生在年輕人群體之間的“速婚閃離”更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一方面,年輕人易沖動、思想更開放,試錯成本也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雖然年輕人在思想開放性、包容性更強,但他們對不十分理想的伴侶、對時有摩擦和矛盾的婚姻生活包容性卻顯得較差。
加之,他們由于生活閱歷不夠,思想行為不夠成熟,往往對婚姻抱有錯誤的期待和幻想。
許多男孩結婚是迫于家庭的壓力,而有些女孩們甚至只是為了穿一次漂亮的婚紗、在萬眾矚目下接受男生的求愛而結婚。
這種存在偏差的婚戀觀遇上瑣碎漫長甚至無聊的婚姻生活,勢必會使得年輕人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落差而無法接受婚姻真實的模樣,從而走上離婚的道路。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中國式的情與愛》一書中道出了失敗婚姻的根源所在:婚姻里的種種不可愛,是因為初心不是出于“我愛你”,而是來自“你給我”——不是婚姻有錯,是“巨嬰”們向婚姻要的太多了!
時下許多年輕人不正是抱著這樣的“目的”而結婚的嗎?他們享受于被呵護、被給予、被疼愛,將對方視作“輔助”自己生活的“左膀右臂”。
然后以自己的種種亟需被滿足的欲望去要求甚至命令對方,最終親手扼殺了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卻還指責對方不懂自己、不愛自己,抱怨生活太難、婚姻只是一座墳墓……
殊不知,并非生活和婚姻欺騙了他們,而恰恰是他們自己誤解了婚姻、玷污了愛情。
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項數據顯示,2016-2017兩年里,全國有73.4%的離婚案是由女性提出的。
且這個數據每天都在以不同的程度增長,可見女性面對自己不滿意的婚姻變得越來越“勇敢”了。
而這份“勇氣”的背后,則蘊含著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女性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
不僅努力實現經濟上的獨立,而且更注重追求“人格獨立”,不再將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寄托于外界,更多地開始立足自身、自己創造幸福。
這也就導致,一方面,她們對于伴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會輕易走入婚姻。
另一方面,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更有“底氣”的她們,倘若婚后發現所托非人、亦或婚姻在生活的消磨中失去了本真的模樣,會更加沒有顧慮地選擇結束這段婚姻。
社會學家、女性主義者李銀河老師認為,高層次的理想婚姻應該具備三點基本要素。
一是夫妻雙方各自擁有獨立的事業,二是夫妻雙方各自擁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第三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夫妻雙方人格平等。
顯然,很多高知階層的女性正是越來越追求這種真正獨立、平等、自由的婚姻相處模式。
一場不幸福且無可挽回的婚姻是不值得留戀的,離婚是最好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孩子永遠是最無辜的,他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在某個家庭,但很多時候卻需要面對父母感情變動而帶來的不再完整的家庭和破碎的親情。
正如“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卻要用一生去治愈”所說的,心理學上也認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
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它塑造了一個人的“人格”,這個“人格”是方方面面的,既包括一個人的性格、也包括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同樣地,父母之間感情的好壞、以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成人后對親密關系的處理,尤其是婚后與伴侶的相處模式會不可避免地“遺傳”父母的相處模式。
曾經有一項社會學調查研究顯示,在婚姻破裂的夫妻之間,無論是由于生活瑣事而無休止地爭吵、還是家暴和婚外情,“有過錯”的一方往往擁有一個“不堪”的原生家庭、一個不那么幸福的童年。
所以,那些因父母感情破裂而成為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孩子,不止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精神和情感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這種“隱形的傷害”會伴隨其終身。
無論他們在自己的婚姻中多么盡力地避免犯曾經父母有過的錯誤,那種仿佛刻在骨子里的“應激模式”總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對婚姻造成傷害。
婚姻意味著責任,需要雙方在彼此包容、相互理解中共同承擔、共同成長
逐年上漲的離婚率背后,有多少為孩子隱忍周全多年、終于待孩子成年而得到解脫的中老年人,就有多少年輕人的“夢碎了”。
愛情可以是天真的、浪漫的、充滿理想主義的,但婚姻是扎根于平淡瑣碎的生活之上的,不可能總是花前月下、你儂我儂,它首先是物質的、世俗的,然后才有資格上升到精神和靈魂。
所以,我們不能懷揣著純粹享受愛情的美好愿望而走入婚姻,當然,單純為了滿足世俗期待而草草將就的婚姻亦是不可取的——每個人在決定步入婚姻之前,都應該真實地了解清楚婚姻的本質。
婚姻是最樸實的,卻也是最神圣的,既然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彼此度過余生,就要拿出想要“白頭偕老”的態度。
凡事相互包容,遇事先溝通交流,攜手一同承擔生活的苦痛與喜悅,在細碎的幸福中一起成長、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