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一段關系從很好變得形同陌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拉近兩個人的距離,讓關系變得親密。
學生時代的讀者有一個很好的異性朋友,當時很多人都說男女之間是不存在純友誼的,可她偏偏不信邪,她覺得她和對方的狀態就很融洽。
直到那天,異性朋友和她表白,當時她只是把對方當作了好朋友,所以委婉地拒絕了,她本以為他們的關系會一如往常那樣,但事實上沒有。
異性朋友表白失敗之后,就主動拉開了和讀者的距離,有時候碰到了也還是會躲著走,曾經很好的朋友就這樣形同陌路了。
于是,讀者便明白了,男女之間的關系一旦越距,就不存在“朋友”這一層關系。
在兩性關系中,再親密的異性朋友,如果是喜歡說下面這3種話,都離越軌不遠了,也就意味關系不再純潔了。
一、定義不清楚:喜歡說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話
心理學中有一個異性效應,它指的是一個工作環境中如果總是同性,那么人們的辦事效率普遍不會提高,而一旦加入異性,人們的辦事效率就會迅速提高一個層次,所以,這個效應也就解釋人們常說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和同性之間的相處不一樣,男女之間因為生理、性格、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互補性,而更容易促進彼此的感情升溫。
這時候,如果人為地控制彼此交流的時候所說的話,那么男女之間的關系雖然也是建立在一個相互吸引的基礎上,但絕不會朝著更快的方向發展。
但如果兩個人相處的時候總是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例如“我以后沒人要就找你了”、“你也沒人要,要不咱兩湊合湊合得了”等等,這樣的話可能第一次說的時候會覺得這是玩笑話,但說的次數多了,即便是說者無意,聽者也會有心。
那么這時候,異性之間的關系可能就是聽到的那個人去人為地拉近彼此的關系,潛意識里把對方當作自己的另一半,然后只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去表白。
二、突破心理距離:“咱兩什么關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這句話乍一聽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很多人反而還會覺得這是異性朋友之間講義氣的表現,但事實上,一句話模糊了男女之間關于朋友的界限,而界限一旦被模糊了,那么兩個人的關系也就不再是朋友那般簡單了。
電視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里面的吳柏松就經常對陳小希說“咱兩什么關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這句話,他嘴上說陳小希是自己的大哥,但事實上的情感或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真相。
他已經把陳小希當作了自己想要去守護的人,可奈何他沒有一個可以光明正大守護的身份,所以只能通過這樣一種哥們式的語氣,來用自己的方式護陳小希周全。
人只有在面對自己在乎的人的時候,才會想著希望對方能夠過得很好,不受委屈,哪怕只能借助一層普通朋友的關系。
作家莫言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有些感情刻意地去掩飾,卻怎么都無法掩蓋真相,所以,當一個人以一種講義氣的方式說出一句話的時候,可能這句話的背后,真是他(她)無法說出口的喜歡。
三、吃屎嫉妒心理:“和你說話的那個異性是誰啊?”
人只有很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吃醋,看到對方和別的異性說話的時候,心里都會吃醋。
只是,更多的人是以一種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方式相處的,所以吃醋也會是一種沒有名分的嫉妒,只能通過小心翼翼地詢問,來試探對方的態度。
普通朋友之間是不會在意對方和哪個異性說話,只有心里住了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如此。
電視劇《初戀那件小事》里面的夏淼淼不過是和學弟說了幾句話,而且還是關于服裝設計地指導,在一旁的梁又年便吃醋不在意,足矣看出他對夏淼淼的在意,即便他們現在只是表面上的朋友關系。
有人說,關系再好的異性朋友都怕越距,因為距離一旦拉近了,而其中一方并沒有談戀愛的想法,那么這個關系就會在尷尬中漸行漸遠。
假如我們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但是對方卻沒有顯示出相同的態度的時候, 那么這時候保持一個朋友的距離就夠了。
因為有時候奢望靠近,變成為了一種貪欲,而一個 人一旦有了貪欲,也就意味著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