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踏入婚姻的時候,都希望自己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想得和我們經歷的不是一回事,我們希望它是好的,可是實際經歷的時候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對于女人來說,她們在面對婆媳問題的時候,無數次地想過自己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把婆婆當媽對待,好好孝敬婆婆,不要讓自己的婚姻因為婆媳矛盾而變得充滿危機。
但是,婆婆和親生母親畢竟不一樣,有些女人哪怕是對婆婆掏心掏肺的好,也換不來一顆真心,這時候,親生母親看到了,就會心痛。
只是,不管是有無矛盾,在面對婚姻問題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婚姻是我們和丈夫兩個人的事情,參與了第三個人就會變得矛盾重重。
婆婆和親媽為什么最好少見面?
關于這個問題,一個中年女人的血淚教訓告訴你答案。
我的一個讀者三十歲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年輕的時候也是向往不婚主義,但是走到后來,愈發覺得有個家才好,所以就在父母地安排下去相親,也就認識了現在的丈夫。
其實,讀者和丈夫的感情很不錯,丈夫性格老實,話不多但對讀者非常好。
只是,關于孩子的問題一直都是橫在他們之間的一根刺,由于結婚后的幾年的時間里,讀者一直沒孩子,所以婆婆就開始陰陽怪氣,只要一來他們家,就會說讀者是一個不下蛋的老母雞,讀者很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淚。
后來,媽媽過來看讀者,那天恰好婆婆也在,吃飯的時候,婆婆又開始話里話外說讀者不生孩子的事情,媽媽的臉色瞬間就變得不好看了,當時丈夫在旁邊暗示了很多次,婆婆依舊不依不饒。
最后,媽媽忍無可忍,兩個人就吵了起來,一氣之下,媽媽就說既然兩個人過不下去那就沒必要繼續在一起,她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在這樣的人家受委屈,說罷就帶著讀者走了。
據悉,那天婆婆哭天搶地,一定要讓丈夫和讀者離婚,不然自己就去跳樓,萬般無奈之下,丈夫妥協了,這樣的婚姻也就無疾而終了。
其實,讀者無數次想,假如那天婆婆和媽媽不在一起,沒有撞到,事情會不會就有轉機,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再后悔也無濟于事。
所以,讀者的血淚教訓告訴我們,婆婆和親媽最好少見面,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出發點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就不同
骨肉至親,當媽媽的不管以什么方式做事情,她的出發點一定是希望女兒可以過得好,不在婆家受一點委屈。
但是當婆婆的不管和兒媳婦的關系有多好,她也一定是首先為兒子考慮的,畢竟是骨肉血親。
有時候,婆媳之間的相處可能是兒媳婦討好婆婆,然后兩個人相安無事,但是一旦讓媽媽參與進來,就會覺得自己的姑娘受委屈了,那么如此一來,婆媳矛盾就會升級,情節嚴重的時候,還會讓一段感情破裂。
作為一個母親,她們始終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考慮,這無可厚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一點。
只是有時候婚姻是男女之間的事情,不管是怎么去經營,也應該是兩個人去想辦法,去想對策。
所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婆婆和媽媽還是不要見面比較好,這樣就可以避免矛盾產生或者是升級了。
我們始終要明白,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間是經歷了千百次的回眸之后才走到了一起,所以婚姻的結緣本身就不容易,我們更應該去珍惜才對。
有人說,婚姻應該是歲月靜好才好,一地雞毛光是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或者是對于那些已經經歷過婚姻的人來說,婚姻里的歲月靜好是片刻,而一地雞毛才是日常,但是,那又怎樣?
我們在明白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之后,就不會再被旁人的價值觀所影響,因為沒有經歷過的人做不到感同身受,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夠明白怎么處理感情最好。
所以,在經營愛情的時候,我們要避開那些可能導致婚姻不幸福的因素,例如吵架之后不要冷戰,例如再生氣都不要提離婚,都不要讓那些傷人的話脫口而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距離幸福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