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沈從文46歲。嚴格意義上講,三年前他已經邁過了前半生的人生門檻。但很少有人像沈從文這樣,人生中有這般鮮明的分野,這大抵是張新穎以1948年為沈從文人生前后半生分界點的原因所在。
沈從文一生創作過80多部文學作品,曾有文章稱他“極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只知道沈從文的文學成就,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沈從文并非天生就是文學青年,從小也沒表現出這方面的天賦,走上文學道路,更像是生活所迫。沈從文從1917年跟著本地軍官楊再春進入部隊,到1924年8月決定前往北京求學,雖然大多數時候算是從事與文化有關的工作,但更多時候沈從文因疲于解決肚子饑餓問題,而不得不四處奔波。
再宏偉的志向,往往有賴于基本生存問題的破解。這也是沈從文來到北京后,首先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沈從文拼命寫作,一開始不是因為創作欲望強烈到無法控制,反倒是他的生活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性格過于內向,注定他在陌生的地方不太可能找到像樣的工作,而碼字至少可以免去與他人交流的煩惱。
在成功推出《沈從文的后半生》后,張新穎又推出了《沈從文的前半生》,無疑使得其筆下的沈從文形象得以完整、豐滿地呈現在讀者面前。www.longze-gj.net
沈從文進入文學道路至少有兩大“貴人”不可或缺,即郁達夫和徐志摩。徐志摩對他的寫作幫助最大,郁達夫將他從絕望的邊緣拉了回來。郁達夫請極度饑餓的沈從文吃了頓飽飯,還將剩下的錢留給了他,鼓勵沈從文繼續寫下去。一盞原本微弱得即將熄滅的燈,就這樣被重新點燃。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1932年,被未婚夫拋棄的蕭紅挺著大肚子被困于哈爾濱的旅店。萬念俱灰之時,蕭軍出現在她的眼前。如果不是蕭軍,中國近代文壇很可能失去一顆璀璨的新星。不難看出,無論是后來的蕭紅還是1924年的沈從文,在尚未邁入文學門檻之時,饑餓問題如影隨形,文學更大程度上只是他們求生的一根“救命稻草”。
張新穎在本書中一再強調沈從文的“饑餓”狀態,這并不會抵消掉沈從文的文學光芒,只會讓讀者看到一個更加平實、更加可信的沈從文形象。事實上,后來走上文學創作快車道的沈從文,饑餓問題雖然有所緩解,但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性解決,哪怕是后來在胡適的幫助下有了教師這樣相對穩定的職業。不過,肉體的“饑餓感”不再令他絕望,而文學上的“饑餓”感卻迅速發酵。
沈從文終于表現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強烈到幾乎不管不顧的地步。長期以來,對他的各類批評絡繹不絕,有的甚至帶有強烈的歧視色彩,比如因為沒有正式學歷,他在應聘時屢屢遭到學歷歧視,劉文典甚至當面譏諷。作為一個內向而又敏感的人,沈從文對這些卻鮮見激烈的反應。有趣的是,面對對他作品的批評,他常常表現得極為“亢奮”,甚至像勇士一樣積極“應戰”。當然,沈從文的“交鋒”并不是出于意氣,而是基于文學本身,這樣的批評越多,他的創作“饑餓感”越乏強烈。
總之,沈從文并非畏懼批評的人,他甚至樂于論戰,但前提必須基于文學。這大抵是沈從文前半生筆耕不輟的原因所在吧。
(禾刀)
傳記
《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張新穎 著
上海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