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IOE化”越來越像一種姿態,它不太可能演變為一場產業民族主義行動,更不太可能成為一種貿易保護主義。
在IT許多細分領域,中國根本無法完全自主,許多原始的、底層的規則與技術,都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因此,中國針對美國科技龍頭在中國特定的市場拓展限制、警告,更像是姿態。
但這并非意味著中國離不開美國所有巨頭。離不開英特爾、微軟、IBM、谷歌、甲骨文,但蘋果、高通、EMC們還是能局部取代的。尤其是蘋果。
我就感覺,最近神秘的有關部門在綜合治理蘋果,就是一種變異了的“去IOE”行動。
有必要將一下幾條信息放在一起,體會體會蘋果最近為啥成了焦點:
一、運營商們縮減終端補貼。蘋果、三星受沖擊最大。
二、專利訴訟:針對蘋果的語音沖擊,直接就影響它未來的核心布局,尤其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服務。
三、國家相關部門表態,蘋果搜集個人地理、行為信息。蘋果已經是個問題少年,未來成為壞孩子也說不準,反正谷歌局部退出去了,連續隱晦地拍政府馬屁,也沒回來。
還記得當年3G剛開始時,中國兩大電信運營商中移動、聯通為爭奪蘋果終端的內訌嗎?
那可真是罕見的一幕。在中國,那時的運營商本來還是呼風喚雨的,面對一款終端,就是點頭哈腰,為此口水一年。仔細想想,運營商們的老大,都是官員角色,其實這是件很屈辱的事。他們何曾為本土終端這么操心過?
那喬布斯和他的蘋果,為中國貢獻了什么?除了讓你們掏錢、用高端的手機,不斷膜拜、無數的青年男女為它的代工廠流血流汗,甚至跳樓自殺。
蘋果當然喚起了中國3G時代,激發了創新的精神、創業的熱情,數字英雄當然不能被這么評判、糟蹋。但就蘋果公司層面來說,它對中國市場的直接幫助,實在是非常有限。
昨天,我寫了一篇《蘋果中國連遭知識產權案:漠視的代價》。我的意思就是,盡管蘋果在中國在全球聲名遠播,但它骨子里對中國市場一直抱持著一種漠視的姿態。幾年來遭遇的商標權、專利訴訟,不偶然,正是它沒有真正融入中國、漠視中國的代價,從前瞻的技術布局、市場投入、CSR(企業社會責任)、生態培育方面,都沒有更多努力。
別嫌棄我再度提煉一下昨日的一點文字。
1、喬布斯從沒來過中國。他認為日本才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印度才是他的心靈歸宿地。
2、中國只不過是蘋果的營銷場、代工基地、采購基地,蘋果的研發體系沒有真正落地,對于中國實質的創新沒有多少直接的幫助。
3、中國是全球在海外避稅重要基地,利潤的最大來源,而蘋果在中國的投資卻非常有限。
當中國4G開啟的時刻,你覺得,本地政府、運營商及整合產業界還會縱容、膜拜這樣一個不太尊重中國的蘋果么?
我相信不會了。不但不會,后續一定還會有更多針對它的討伐行動,想必也少不了“有關部門”的參與。
中國從根本上去不了IOE,但是去掉蘋果,還是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產業條件的。多種角度敲打蘋果,而它的產業鏈,許多關鍵的環節就在中國,所以不會從根本上傷筋動骨。它不像IBM們。
而蘋果自身也已經度過了它的巔峰時刻。正處于一個下行曲線。它當然還會扮演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導者角色,但已經不是撬動產業的決定性力量。3G時代,它的終端是一種殺手級利器,如今整個產業已經快速分化,蘋果過度攫取產業利潤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可行了,它必須適應這種分化的趨勢,平衡自己的利益,讓整個產業鏈變得健康些。
事實上,蘋果過去多年高度掌控的產業鏈,已經在社會層面引發了許多問題:代工廠的環保危機、富士康員工的心理危機、中國幾十萬候鳥一樣的打工者,瘋狂到失去理性的粉絲們……
可以說,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像蘋果一樣,對整個社會層面沖擊這么大的。我真的感覺,整治蘋果是一種集體的語境了。而當下恰恰又是一個最好的時候。
蘋果的出路已經開始呈現一些不確定性。昨天我寫到,當它與三星們的垃圾訴訟戰越來越多、庫克開始不斷往中國跑、 富士康們開始運營終端品牌,強化非蘋果訂單、上游零部件企業與芯片設計企業開始快速整合,這一幕幕,都是它的危機反應。蘋果到了必須改變自身的時候。
靠著巨大的創新慣性,蘋果當然還會稱雄很久,但是巨人倒下的時候,體溫也常常是熱的。摩托與諾基亞的淪落,都是距離最輝煌的時刻只有兩年。過往,伴隨、經歷過兩家巨頭走紅地毯、人氣爆棚的發布會的媒體人,一定能想起巔峰時刻,那種迷狂。而兩年后,就立馬像過山車了。
我相信,蘋果還沒到最癲狂的時刻,它往往伴隨著一場急功近利的業績狂歡,還有朝華爾街低頭換來的資本的狂歡。但愿這一切不要發生在2014年年底。
話說回來。我這么說,絕不是詛咒蘋果。我是出于本能與直覺,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我相信,正在發生的針對它的一些警告與整治行動,不是偶然。這是蘋果在還債,吃的太多,要吐出來一些。
還有,落在本土有關部門與產業界的語境里,我還相信,整治蘋果,也有為本土同行走出中國大陸、鋪路國際市場、為此壯行的用心。這本也是去IOE的另一面:過去,中國主要是被動接受海外巨頭的教育、市場滲透,如今,已經到了走出去的時刻。
走出去,需要消除許多風險:政治的、技術的等等。我說“去IOE”是一種姿態,是說它不可能徹底,但可以讓對方妥協,并且為本土企業進入美國或其他強勢市場撈取籌碼。敲打蘋果,那可能是因為,中國終端企業走出去,可能面臨無數的垃圾訴訟。
因為,你已經看到三星、HTC們走出去后的結果,換來了馬拉松一樣的訴訟。一個崛起的中國,勢必也會遭遇類似。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出擊,利用龐大的市場地位以及多種產業競爭要素,迫使巨頭們接受某種均勢平衡,即便有所沖突,也不要步入死地,否則,蘋果們在中國也會吃不了兜著走。
事實上,我已經看到,蘋果與三星的爭斗,已經影響到美國產業界自身的競爭優勢。前端時間,谷歌與蘋果之間達成一些妥協,我個人覺得,這種信號不單純是企業之間的用意,而帶有國家整體的意志。
全球ICT產業正經歷著新的融合發展期,跨國巨頭的生存與拓展,競爭與合作,帶來的效應,已經遠遠超越企業層面,足以影響一個區域、國家甚至全球產業的創新與發展,這種利益的糾葛越來越難以切割成利與害,整個產業界面臨的共同難題越來越相近時,唯有超越地域的妥協與包容,才能讓人度過難關。
這樣的周末,我扯這么2500字,不過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有意拔高的話題。就像魯迅先生所說,連續不斷地往左轉,一定會遇到向右轉的朋友。我覺得,這話里,有太多智慧,它也適用于ICT產業的巨頭們,以及區域競爭上,當然也包括這有些變異的“去IO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