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好友小蔭擔心地問我:
兒子皮皮太在意輸贏,該怎么辦?
之前,小蔭帶皮皮參加了一場圍棋級位賽。
原本,小蔭想讓皮皮在比賽中歷練一下,可是皮皮表現出來的好勝心,卻讓小蔭心里有些不安。
贏棋了,皮皮歡天喜地,小臉燦爛得如四月里的陽光。
輸棋了,皮皮就眉頭緊鎖,撅起小嘴,眼淚在眼眶直打轉。
皮皮的臉成了比賽輸贏的“晴雨表”。
連輸了兩場比賽后,皮皮開始哇哇大哭,任憑媽媽怎么勸說,也無濟于事。
眾目睽睽之下,面對哭鬧不休的皮皮,小蔭又心疼又生氣。
小蔭很無奈:家里的人從來沒有給皮皮施加過勝負的壓力,他這么小的年紀,怎么會對輸贏看得這么重?
巧的是,在幼兒園當老師的表妹,最近也為同樣的事發愁。
表妹所帶的班里,有個叫蘭蘭的小女孩,聰明好學,同時,好勝心也很強。
每天來幼兒園,如果教室里已經有了小朋友,蘭蘭馬上掉頭出來,大哭不止,因為自己不是第一個進教室的。
和小朋友一起畫畫,老師表揚了別的小朋友畫得好,蘭蘭就很不高興,拒絕再畫。
和小朋友玩游戲,蘭蘭要贏了,就繼續玩下去,但只要她輸了,就會吵著不算數,阻止別人贏她……
蘭蘭事事都想表現得最好,總要爭第一,比不過別人時,又哭又鬧,這讓表妹和其他老師哭笑不得。
只能自己當第一,而別人不能贏。
孩子的這些反應,讓我們大人覺得,好勝心讓孩子變得如此“霸道”,讓孩子在輸贏面前如此的沒有“風度”。
但,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冰山理論”,孩子被我們看見的行為表現,其實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冰山,才是孩子行為背后真實的原因。
2
哲學家詹姆斯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在一個孩子眼中,如果贏了,就能被周圍的人肯定、贊許,贏就代表著“好”,輸則意味著“很糟糕”。
好勝心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4歲左右的時候會產生競爭意識,逐漸開始爭強好勝,以此想要獲得關注和大人的贊賞。
中科院博士羅靜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開始有爭第一的表現,孩子勝負心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著名球星科比曾講過他女兒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他和三歲的女兒下棋,約定勝的一方將會得到糖果。
結果女兒輸了,當科比拿走糖果時,女兒開始變得抓狂,憤怒地敲打棋盤,表示不滿。
科比說,他對女兒這種天生的好勝心感到驚奇。
最近科比女兒的后撤步三分球也被眾多球迷贊嘆:果然繼承了爸爸的基因。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路易斯曾在《你的6歲孩子》一書中寫到:
6歲孩子的招牌特征,就是他想要當第一,要被眾星拱月,要得到在場任何一個成年人的關注。
孩子的這個6歲表現不一定是真的6歲,有些孩子比較早,有些孩子晚。
所以,好勝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性,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好勝心是孩子內心積極向上的表現
曾有一則短視頻,感動了許多人。
幼兒園舉行滑步車比賽,一個小女孩在起跑時不慎落后。
但想要得第一的好勝心,讓她一路奮力往前沖,小小的身軀爆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小女孩如愿以償,第一個沖到了終點。
(視頻來自網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好勝的內驅力可以激發人的成就欲望。
“快樂教育”的創始人斯賓塞,有一個名叫小斯賓賽的侄子。
小斯賓塞在一次長跑比賽中,輸給了同學強尼,并因此遭到強尼的羞辱。
斯賓塞知道后問侄子:
“想不想跑贏強尼?”
“想!”
不服輸的小斯賓塞擦干臉上的淚水,斬釘截鐵的回答。
于是,第二天起,小斯賓賽就開始堅持跑步,并不斷超越自己。
在第二學期的長跑比賽中,小斯賓賽和強尼并列第一,這讓強尼對身材弱小的小斯賓塞刮目相看。
小斯賓塞用不服輸的精神,取得了最終的成功,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
人人都渴望成功,其實,小孩子也不例外。
好勝心的推力,可以讓孩子積極向上、不斷對抗失敗帶來的挫折感。
好勝心來自父母的影響
孩子總是以最快的速度將父母的言行舉止“學以致用”。
郭晶晶和霍啟剛的兒子霍中曦,好勝心比較強的性格,來源于媽媽郭晶晶。
霍中曦5歲的時候,霍啟剛和郭晶晶帶他參加3公里的長跑比賽。
跑到半道,霍中曦累的不行。爸爸心疼他,勸他休息一下,霍中曦擔心這樣會輸,不肯停下來歇。
前不久,霍啟剛帶著霍中曦參加了TVB《Think Big共童跳》的親子比賽活動。
這場比賽開始時,霍中曦先落后,后來奮起直追,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對于兒子,霍啟剛曾在多個場合說,兒子是受媽媽的影響,凡事都要爭第一,好勝心特別強,不肯輕易認輸。
霍啟剛經常告誡兒子說:不要把輸贏看得太重要。
高爾基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當這個榜樣變成了母親。
對于輸贏的看法,父母的言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孩子。
這種影響,慢慢造就孩子對輸贏的特別關注,尤其會很在意事情的結果。
3
輸和贏,就如白天和黑夜一樣,在生活中交替出現、不可避免。
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在秉持好勝心的前提下,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輸贏,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我們不妨試著從以下幾點入手:
父母不焦慮,接納認同孩子的感受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如果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就被壞的考官(父母)審判,一言一行,從來都沒有接受到正面的鼓勵,被迫遵從他人意志,自發性被大大打擊,那么孩子就已經輸了。
網友曾分享過她和女兒的一件事情。
網友和女兒玩一個游戲,女兒輸的特別慘,然后女兒對著她大叫大哭。
網友微笑地看著女兒,然后給了女兒一個擁抱,幫她擦干眼淚,讓女兒自由地釋放自己不滿的情緒。
當女兒依偎在網友的懷中時,竟然逐漸停止了哭鬧。
在接納和認可的面前,孩子的內心會很溫暖。
面對孩子,父母學會不焦慮,用平常心去感受孩子面對失敗的痛苦。
既能看見孩子內心的難過、失望、挫敗,又能給孩子的情緒一個出口,這些比起講道理更有效。
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對孩子的鼓勵不是無原則的,而應是運用科學的適當的方法。
綜藝節目《育兒大作戰》有一期,一個名叫張晨瑤的小女孩,在和爸爸玩游戲時,爸爸只能輸不能贏,否則,女兒就又哭又鬧,甚至對爸爸連踢帶打。
原來,張晨瑤的爸爸為了“激勵”女兒,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故意輸給女兒,久而久之,女兒覺得爸爸就應該輸,爸爸輸是才是“對”的,無法接受爸爸的“贏”。
(綜藝節目《育兒大作戰》)
爸爸疼愛女兒的心讓人感嘆,但愛的方法,卻值得讓人深思。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龍應臺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對于輸贏,也是一樣的。
讓孩子感受贏的喜悅,更應該讓孩子去體會失敗的滋味。
在失敗中尋找方法,才有可能贏。在失敗中學會不放棄,才能真正的贏。
不給孩子貼標簽
當面對輸贏時,父母不要使用“你真笨”“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好”之類的語言。
繪本《小威利總想爭第一》講述了小野豬威利,凡事都想爭第一的故事。
(繪本《小威利總想爭第一》)
有一天,小威利的爸爸媽媽帶著他和哥哥姐姐們出去玩。
排隊的時候,小威要排第1個。
玩滑滑梯的時候,他又沖到最前面,不管不顧地去爬滑滑梯。
玩蹦蹦床的時候,他搶先跳上去,不讓哥哥姐姐們玩。
……
當威利看見爸爸在蕩秋千,媽媽和其他小野豬排成一排在旁邊等候時,他也乖乖地站在媽媽身后,開始排起了隊。
面對爭強好勝的威利,爸爸媽媽沒有大聲斥責他,而是不動聲色的給小威利做起了示范。
對孩子好勝心最好的引導,就是父母的身教。
不給孩子貼標簽,讓孩子學會享受過程,弱化輸贏對孩子心靈的羈絆。
讓好勝心成為孩子啟航的動力,而不是人生路上的桎梏,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
但終有一天,我們能看見那個不服輸、好勝心強的孩子,學會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輸贏。
人生亦如此。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