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小孩。
有個發小,是家里的小女兒,她出生的時候,趕上計劃生育,于是父母把她送到姑姑家養著,一直到她上小學的時候才接回來,跟姐姐相比,她真的是“天使”小孩兒:最愛斗牛
媽媽做飯的時候,她會乖乖在廚房洗菜、擇菜;
奶奶做針線活的時候,她會在旁邊守著幫奶奶穿針;
吃飯的時候,看到爸爸吃完一碗飯,她會趕緊給爸爸盛第二碗飯。
家里無人不夸她懂事、聽話,鄰居們也常常夸獎她,說她比姐姐還要聽話。只不過她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吃手,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三四年級,兩個大拇指被她吮吸到發白、發脹。當時只知道她很乖巧,得到了大人的夸獎,誰知道她背后犧牲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后來我們都長大、結婚了,發小說:那個時候我其實也想出去跑著玩兒,可是我不想去姑姑家住,我一定要乖乖聽話,比姐姐還乖,才不會被送走。
我們都期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這樣的孩子多省心啊,只不過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最開心的選擇,而是一種假性自我。
那么什么是假性自我?
乖孩子就意味著討好大人,忽略真實自我,這就是假性自我,而不是真我。展示給別人的的形象都是別人喜歡看到的形象,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
小說《白鹿原》里面的白孝文就是典型的討好父親的“乖”孩子,他一生都在想得到父親的肯定。身為長子,以后他要接替父親做族長,他必須優秀、出色,他要比鹿兆鵬更厲害,于是他的真實自我常常被壓抑,也造就了他后面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這種從小乖乖的孩子將來很有可能過得不快樂。
1、壓抑內心,討好別人
乖孩子之所以是乖孩子,因為他們總是順應父母的想法,
不要買新玩具;
不可以跟弟弟妹妹搶玩具,要讓著弟弟妹妹;
放學要先寫作業;
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經常討好父母的孩子,將來長大后很有可能成為不懂拒絕別人的討好型人格,會活得很累很壓抑。
有個同事小陳,是辦公室文員,最不懂拒絕別人,辦公室其他職員有事兒就會找她,很多事情都不在她的職責范圍,可她就是開不了口拒絕,她總說:那我要拒絕了,人家生氣了怎么辦?
這樣的討好型人格會常常忽略自己的真實想法,以滿足他人的意愿、獲得他人的肯定為主導,常常在生活中迷失自己的本性,內心壓抑痛苦。
2、墨守成規,不懂創新
乖巧的孩子一般都是“循規蹈矩”的,會按照父母的期望按部就班得成長:小時候是乖寶寶,長大是乖學生,工作以后是乖員工,習慣性得聽父母的話,缺少創新能力和選擇的魄力,以至于很多人都活成了“媽寶男”、“媽寶女”,沒有自己的想法。
黃磊在一檔訪談類節目中講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小時候很調皮,在小區門口拿著塑料袋子等著放學會路過這里的孩子,當有孩子路過,他會拿著塑料袋把其他孩子的腦袋套住,就是為了看看別人都是什么反應。黃磊父親知道后并沒有打一頓,吼一頓,而是讓他寫一下孩子們的不同反應,正是這種開放式教育才有了今天的黃磊,現在黃磊對多多的教育亦是如此:不刻板、有個性。
當然了,棉媽也不是為了宣揚讓孩子都變得調皮、上房揭瓦,而是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永遠服從父母的命令。
大姑姐經常為孩子的事兒生氣,經常抱怨孩子不聽話,有一次逛超市,外甥女想要買芭比娃娃,選好了一套,大姑姐拿來看看說:不行,這個里面衣服少,我們去隔壁那個超市,那個超市里的芭比娃娃比這個衣服多,把這個放下吧!
然后外甥女就哭了,大姑姐看到女兒哭了頓時生氣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我也不是不給你買,別哭了,在外面給我丟人現眼!
其實我也很不理解,既然是給孩子買,而且你都答應了,為什么不買孩子喜歡的?
這是很多爸媽的通病,總是替孩子做選擇,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就會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習慣性聽父母的選擇,沒有自己的想法。
通常情況下,孩子身上所表現的問題,原因都出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不愿意做出改變,沒有要改變的意識,那么孩子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教育家、作家陶行知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有所改變,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有權利有自己的想法。
一、允許孩子不乖
在媽媽面前都不敢隨意哭鬧、不敢發泄情緒的孩子,內心應該有多壓抑???如果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展現他最真實的一面:可以哭,可以鬧,可以笑,可以瘋,那說明孩子在你那里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孩子是多么幸運,他內心一定充滿愛。
很多媽媽都在想辦法讓孩子變乖、變懂事兒,實在不行就打一頓,但是別忘了,孩子也是一個有訴求、有想法的獨立個體,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懂事,他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鬧騰的童年、不羈的青春期才會長大,壓抑自己的內心,表面很乖,這樣的孩子長大沒有安全感。
所以,允許我們的孩子“不乖”吧,允許他做一個可以生氣、可以哭鬧、可以有自己想法的小孩兒!
二、變成小孩子
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小孩子的一些想法很無聊、不可思議,可是當我們轉變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真的很有趣?!缎⊥踝印防锩嬲f:大人們曾經都是孩子,只有少數人記得。
下雨天,孩子要出去看雨、淋雨,一般你會怎么做?大部分父母都會呵斥孩子一頓:淋雨會感冒的,不可以去!而那個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大學的超級媽媽陳美齡,則會在下雨天主動帶著孩子出去看雨,她會告訴孩子們為什么會下雨,她會帶著孩子折紙船,告訴孩子們紙船為什么會在水中漂浮,哪怕孩子們被雨水淋濕,回家喝點姜湯就好,也正因為她保留的那份童趣、那份敢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勇氣才會引導著孩子們去探索未知的事物。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我們首先要變成孩子,試著去理解孩子們的想法,然后才能跟孩子好好“講道理”,孩子才會愿意配合我們。
三、“不乖”的小孩兒將來可能更有出息
馬云在《重回課堂》的演講中曾經提出過一個教育觀點:乖孩子情商不太高,會玩的孩子更有出息,調皮的孩子才更容易成功。而馬云大表哥提出的這個這個觀念與心理學家的觀點如出一轍。為什么呢?調皮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從小因為調皮,會被父母、老師狠狠地對待,也算是歷經磨難才長大吧,經歷的挫折多了,抗挫能力就強了,內心也就變得強大了,而這是成功人士必須要具備的素質之一。
另一方面,從小調皮搗蛋的孩子想法往往比較多,而且敢想敢干,乖孩子呢?他們的日常就是做老師眼里的乖學生、父母眼里的乖寶寶,總是被一些條條框框約束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小時候也是調皮的孩子,他說:我經常跟父母爭著做老大。因為他總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乖孩子”可能是我們最想要的孩子,因為帶一個“乖孩子”的確太省心了,而往往“不乖”的孩子才有可能把未來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里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