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憑借裸分上名校越來越難了,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又不斷收緊,綜合評價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廣大學生和家長首要選擇。綜合評價的優勢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選拔模式更合理
高校綜合評價以 “統考 + ”作為選拔模式,盡管高考成績在綜合評價錄取招生的結果上仍然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但是對于獲得評價資格的考生而言,高考成績不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標準。
2、增加學生進入名校機會
綜合評價實施院校及區域不斷壯大,不僅包括重點院校和中外合作院校,省屬高校也有招生計劃。并且在同一省份的綜合評價招生中,高校層次分布較廣,能夠覆蓋優等生和中等生。
3、全面考慮學生素質
綜評能充分考慮考生的稟賦差異、環境差異,對考生是否具備某一專業領域的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的判斷,幫助考生找到自己最為擅長的專業領域,提升高校招生的精準性。
4、高考雙保險
如果考生在高考時,較平常發揮失常的話,在高考裸分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有可能憑借綜合成績沖進目標院校。
5、增加學生閱歷
綜合評價需通過的筆試、面試等考核,今年還有些院校增加了體質測試。考核所需要的知識儲備涉及較廣,考生提前儲備了這些知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和知識面。
考生對目標高校、專業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認識和了解報考目標,通過高校體驗營、高校考核等機會和名校專家進行直接溝通交流,對今后考生規劃及發展有極大作用。
6、增加綜合素質優秀人才的錄取機會
綜合評價的招生條件一般要求綜合成績、綜合素質、學科特長、社會實踐等多個維度,考生具備某個或幾個方面即可,即使沒有獎項也可報考,不同層次考生均可嘗試。
7、與其他特殊招生不沖突
高校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高校專項可以同時報考,報考同一院校的多個特殊招生考試不沖突。
8、優先獲得教育資源
部分重點招考院校如清華、北大面向全國的招生簡章中明確對于通過高校測試的學生,不僅會得到錄取優惠,還能優先部分教育資源,如參加骨干項目、海外實習機會、創新實踐活動等諸多資源,有利于考生今后的成長發展。
9、部分院校提供資助
一些中外合作的院校,招生方式類似綜合評價。如昆山杜克大學在招考簡章中明確指出學校將根據對申請人的自主綜合評估成績頒發給符合標準的申請人不同額度的獎學金,最高可覆蓋四年全額學費,按學年發放。
10、部分專業只能通過綜合評價報考
有些學校雖然同時進行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但是兩個招生的專業并不相同,就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小語種等部分專業只在綜合評價批次招生,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去北外學小語種能報考綜合評價。
需要注意的是,報考綜合評價確實有很多好處,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萬無一失!下面幾個誤區請學生和家長在報考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1、參加綜評必須有學科競賽獎?
不是!綜合評價不像自主招生那樣對學生競賽獎項嚴格要求,除了學科競賽獎項外,綜合評價更著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有學業水平測試成績。
獎項固然是一個加分項,并不是必備條件。從綜合評價中獲得成功的孩子或是專業性強、個人規劃與學校高度符合;或是有極具特色的個人風格、熱心公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更或是對某一領域有個人獨特的研究。所以只要你夠優秀,就不要錯失機會。
2、有獎項一定能通過審核?
不是!綜合評價錄取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考量。
獎項不是最終通過的必要條件,獎項只是作為考生參與綜合評價的補充材料。你對院校專業的了解和潛能、你的表達與溝通、你的自主學習能力、你對社會的責任感等這些都會是院校考察的重點。
所以對于只是成績優異、獲得很多競賽獎項的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匹配專業、客觀正確地看待自我,也不一定能通過綜合評價院校的考核。
3、只用高三一年時間準備就行?
不是!高一提前準備最佳,等到高三在準備就晚了。
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高三再準備綜合評價也可以,但是實際上一份具有含金量的綜評材料需要很多素材支撐,如果在高三才著手準備,往往會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手忙腳亂,甚至影響孩子高三的復習。
更何況準備綜評初審資料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等到高三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很難拿出大把的時間再去準備材料。所以在學生高一階段就應當提前準備,這樣到了高三才能游刃有余,留出充足的時間備戰高考。
4、只有頂尖的學生才能參加綜評?
不是!高考成績在一本線以上的考生都可以參加。
雖然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報考綜合評價時占據優勢,但是對于頂尖的學生來說綜評只是錦上添花,給自已多一個選擇。而且綜合評級是綜合考量,對于那些成績在一本線上徘徊或距離目標名校相差20-30分的學生,綜評無疑是雪中送炭。
成績不是特別拔尖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薦材料、特長優勢、個人陳述、言談舉止等各方面征服高校面試官。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綜合自網絡,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