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大都是靠出賣勞動時間換取收入,誰能讓自己的勞動單價變高,誰就能賺得更多,而這只需要學一門手藝、一個技術就能實現。
然而早在1978年12月份,改革開放的政策一經頒布,對個人而言,就已經出現一條新的賺錢路徑,靠資源。
如果想深入理解“資源”,可以先科普一下“水源”。
水源即水的來源,大氣降水后若保留于河湖、冰川,就會成為可以利用的水源。
對比水源的概念,資源就是錢的來源,一切能用來生錢的東西就是資源,比如工廠、店鋪、公司、房產、軟件等等。
單靠一技之長,最多能解決溫飽問題。凡是癡迷于技術的人,都逃不掉成為窮人的命運。
在窮人的觀念中,有了技術,就有了生存的能力。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技術越強,賺的錢就越多。
因此,窮人特別喜歡學習各種技能課程,考各種資格證書,然后列到簡歷中,給簡歷鍍金。
然而,事實是,純粹依靠技術,收入很快就會達到上限。
正如大氣在降雨,而癡迷于技術的你,就在想能不能造了一個盆、一個桶將這些水保存起來,殊不知外面早已形成海洋、湖泊、冰川等水源。
為什么說你只是造了一個盆、一個桶,因為一個人,一天24小時,即使你是永動機,不吃不喝,日夜工作,你的產出有限,你的收入自然有限。
當你陷入技術的局限里,技術也會成為你收入的上限來反噬你。
你覺得老板的技術會比員工厲害嗎?當然不會,為什么?因為老板根本不指望靠技術吃飯。
如果老板靠技術,公司早就倒了,員工早就跑了。
老板靠管理、運營和整個商業閉環的整合。這與打工人的思維有本質的不同。
做運營的只要做好運營就夠了。做銷售的,做好銷售工作就夠了。
某個崗位的員工只需要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不用擔心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
然而,從整體和整個商業閉環的角度來看,老板不可能只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個環節上。
換句話說,他不能偏執于某種技術。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經營、銷售、行政……,這些具體的工作,老板花了幾千塊錢,有的是人搶著干,何必自己做呢?
三、五千塊招不到農民工,三、五千塊還招不到個大學生?
技術一文不值,老板花一點錢就能買到別人辛辛苦苦學了幾年的技術。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嗎?老板不需要做一個通才、一個全才、一個技術,一個十項全能,他只需要控制大局。
項目盈利,給員工一點利潤,員工就非常高興,就要感謝老板,于是覺得自己必須提高工作能力,才能繼續為老板努力工作,才能好好報答老板的知遇之恩。
窮人要想賺大錢,就必須跳出技術牽制的慣性思維。
思考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涉及哪些環節,需要哪些生產要素,如何組合這些要素,如何與客戶聯系,如何收費,獨立運行商業閉環。
一旦你開始這樣思考,就跳出了對技術的癡迷,就跳出了打工人的局限,就開始具備老板的思維了。
隨著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文員、繪畫等許多職位將被取代。大量以技術為榮的打工人可能會被迫失業。
因此,技術帶來的安全感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危機感。
你要做的不是想辦法提高技術。相反,你要做的就是如何擺脫對技術的依賴。
懂技術勉強能養家糊口,但要創造更大的財富,就要承擔風險,建立自己的賺錢體系。
都說在富貴險中求,并非不合理。
希望大家盡早了解賺錢的邏輯和能力的有限性,盡早開竅,走上翻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