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紅軍長征是一部艱苦卓絕的革命遠征史詩,那么贛粵邊三年游擊戰就是革命戰爭史上的絢麗畫卷,在我國革命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時紅軍主力準備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中央考慮,周恩來讓陳毅留下來牽制敵人、堅守陣地。
在敵我雙方在兵力、裝備都懸殊的情況下,被敵人圍困,不僅糧食困難,更是醫藥緊缺,陳毅帶領的游擊戰進行尤為艱難。艱難到用手擠膿血,1935年9月,陳毅腿傷復發,警衛員用手幫他擠腿上的膿血,據當時陳毅身邊陳丕顯回憶:“連負傷時,碎在里面的小骨頭也擠了出來”。
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紅色熱血司令陳毅和紅軍戰士開始了與國民黨軍時長三年的游擊戰。在一次游擊戰中,陳毅和紅軍戰士被圍困在山洞中,多虧梅山村的一名女子相助,才得以撐到脫險的時刻。
一、游擊之因
1933年,國民黨對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陳毅配合紅軍主力軍作戰對敵國民黨軍。但是當時紅軍領導層實行“左傾”錯誤路線,陳毅主張的游擊戰法沒有得到重視。1934年8月,陳毅在前線陣地視察工作時被敵軍的流彈所傷,右大腿粉碎性骨折,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對抗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開始轉移,被迫開始長征。
紅軍進行轉移,需要有人留下堅守紅軍蘇區,劃定瑞金、會昌、寧都、于都四個縣城之間的三角地區,作為最后的堅守陣地,這時身負重傷的陳毅臨危受命,和項英等人及紅軍3萬余戰士留下來牽制敵人,和敵軍進行游擊戰。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不僅重兵追擊轉移的紅軍主力,同時也派出8個縱隊數十萬兵力向蘇區發起猛攻,這對其中有一半是傷員的紅軍3萬余戰士來說,堪稱是以卵擊石,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
1935年2月,陳毅、項英根據紅軍堅持開展游擊戰的指示,繼續堅持游擊戰,改變斗爭和組織方式實行九路突圍。此后,贛粵邊游擊戰打響,游擊之火熊熊燃起,陳毅和紅軍戰士們以極強的精神信念之火開啟了三年的櫛風沐雨、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二、梅山之緣
隨后1935年秋,陳毅、楊尚奎帶領紅軍戰士來到梅山打游擊。陳毅帶領紅軍戰士在山上搭起簡易的草棚,就在這里駐扎下來,同時紅軍也會到山下幫山下老鄉干活,老鄉們時常會給予紅軍戰士糧食作為補給,如此就在本就具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梅山村,紅軍與村民們結下善緣,建立了深厚的群眾關系。
張千妹就是梅山村的的一分子,對紅軍抱有好感的她,在陳毅的影響下,認識了共產黨、認識了紅軍、了解了黨的政策,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成為共產黨的一名地下工作人員,為紅軍游擊隊的革命事業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三、清剿之困
在梅山駐扎下來之后,即使生存環境不盡人意,但心中有信念,無所畏懼,紅軍戰士得到了短暫的休息,但是很快這種短暫的平靜就被打破了。1936年,六一事變爆發,廣州、廣西兩廣勢力發動反蔣介石吞并地方勢力的事變之后,同年9月,蔣介石發動國民黨46師對贛粵邊地區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清剿”。
國民黨清剿將領采取阻止紅軍轉移、割裂群眾基礎、移民出村下山的三大措施,如此,將紅軍團團圍困,就這樣紅軍與群眾斷了聯系、斷了糧食供給,更雪上加霜的是,遇上大雪封山,如此艱苦的情況下,紅軍只能靠野菜、野果等充饑,紅軍的生存環境更加險惡。
雖然國民黨不允許村民上山上,但是長此以往不上山,對于村民的生活也造成困擾。國民黨百年允許村民每月進山幾次,就這樣張千妹和村民經常掩過國民黨軍耳目,時常給紅軍將士們補給糧食。
四、梅山之危
外在的環境的艱苦,也沒有和中央失去聯系的痛苦,從蘇區分開接近三年的時間與中央失去了聯系,陳毅也曾試圖寫信聯系中央,但都杳無音信。1936年11月,陳毅接到消息稱有中央紅軍的重要指示抵達,陳毅又激動又急切,于是陳毅便下山來到大余縣城接頭。
但是到達接頭地點,陳毅才知這位與他接頭的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陳海已經叛變,便立馬返回山上,與隊伍匯合并進行轉移至梅山的一處小山洞,由于陳海叛變將紅軍在梅山的駐扎地透露給敵軍,國民黨軍搜索無果,便再次增加兵力進行全面搜捕,陳毅被圍困足足二十多天。
五、柳暗花明
此時,饑寒交迫,糧食盡絕,梅山村的張千妹出現了,國民黨軍圍困駐地,張千妹非常擔憂,想辦法繞過敵軍耳目,根據紅軍留下來的暗號找到了陳毅和紅軍戰士的藏身地點。
如此,張千妹選擇在深夜躲開國民黨軍的眼目,輸送糧食給被困在小山洞的紅軍戰士們送糧,持續多日安然如故,但是意外卻來臨了,張千妹在送糧返回的途中遇到國民黨軍,為了不被發現,她抱著犧牲小我的決心滾落山崖昏迷。
也因此,山洞里斷了糧食,饑渴交加,面對敵人的連續清剿,陳毅抱著必死的決心就在此時寫下了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斤斬閻羅的”的絕筆詩句。
但在寫下絕筆詩的第二天,滾下山崖的張千妹出現在了山洞中,原來她滾下山崖后只是昏迷負傷,第二天才醒來拖著傷體回家。陳毅從張千妹的帶來國民黨軍撤離的消息和一份報紙,報紙報道著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發動西安事變,國民黨軍匆忙撤離,陳毅和紅軍游擊戰士才得以脫險。
結語:陳毅曾寫詩說靠人民,支援永難忘。無論是在戰亂紛飛的年代,還是如今海晏河清的時代,人民群眾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現今的我們作為直接受益者,應該明白歲月靜好的前提,是先輩們替我們負重前行,更不應該浪費這時光,我們無法做到驚為天人,但我們可以平凡而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