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養生,有個說法:女補血,男養腎。
其實后面還有一句:男女都要養脾胃。
無論是養血還是養腎,基礎都是脾胃,脾胃不好,什么也養不好。
中醫說,脾胃為后天之本,為啥呢?
做個比喻的話,其實脾胃就是我們人體的糧倉,是為五臟六腑提供給養的“倉庫”。
眾所周知,胃是接納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然后對食物進行加工處理;脾呢,就是負責就食物轉化成的營養物質,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為五臟六腑提供保障。
如果脾胃虛弱,五臟六腑就會因為“缺糧”或“斷糧”而百病皆生,其中以腎為首。
一、脾胃不好先傷腎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如果腎氣充足,人就精力旺盛,體力充沛。如果脾胃虛弱,腎中精氣就得不到補充,而導致腎虛。其表現癥狀為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以及腰膝酸軟、有心無力等,大家都懂的。
二、脾胃不好,則氣血兩虛
稍微了解中醫的朋友,肯定聽過一句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氣血要充足,需要脾胃提供水谷精微,然后生化成氣血。脾胃不好的人,氣血當然就會兩虛。
氣血兩虛有什么癥狀呢?
比如臉色發黃發白,不紅潤,所以很多中老年女性調侃自己是黃臉婆;
比如特別乏力,隨便干點啥就覺得疲累不堪,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
比如頭暈眼花,尤其是蹲著的時候,站起來眼前發黑,感覺快暈倒了,這是典型的氣血不足。
三、脾胃虛了,濕氣就重了
中醫有個術語,叫“脾虛濕盛”。
脾主運化,不止運化營養,也運化水濕。我們每天喝進去那么多水,沾染那么多潮濕,除了身體所需,剩下的都需要脾來將它運化出體外。
如果脾虛運化不力,則會水濕內停,出現濕氣重的情況。
濕氣癥狀比較多——
比如滿臉油光、頭發也愛出油、還容易長痘;
比如身體沉重,總覺得不清爽,打不起精神;
比如小肚子臃腫,或者下肢水腫;
比如大便不成形,總會有些粘馬桶,沖不干凈……
故此,著名醫學家李東桓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說,如果脾胃受到了傷害,身體就會出現許多毛病。他所著的《脾胃論》還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之說。
這也是很多人調理不好身體的原因,覺得自己氣血虛,就去補氣血;覺得自己腎虛,就補腎;覺得自己濕氣重,就祛濕……但是如果不從根本的脾胃上去調理,永遠是治標不治本。
那么,脾胃如何調理呢?
健脾養胃的3個方法
一、做兩個健脾胃的小運動
1、“顫動腹部”
具體做法是:取舒適的姿勢,坐、臥、站均可,雙手掌心向內疊加,覆蓋在肚臍之上,然后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下。每天早晚各1次,有強健脾胃的作用。
2、按揉足三里穴
這個穴位是專門調理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腸胃道問題的,平時大家看養生文章,好像讓女性按摩足三里的多一些,其實男女都可以按,好處多多。
位置如上,用力按揉四五分鐘,直到感覺酸脹即可,每天三次。
二、吃一個專調脾胃虛弱的食療方:八珍糕
八珍糕比較特殊,它開始是中醫上的一個健脾胃的方子,由八種材料組成。
但大家知道,在中醫里,很多材料既是藥,也是食物,比如山藥、芡實之類的。這個八珍糕中的八種材料,就都是藥食兩用的,加上米粉蒸成糕點,味道很好吃,所以慢慢發展成了一種美食了。在江浙一帶,比如西塘,滿大街都有賣的,都成了當地的特產了。
遼寧衛視有檔節目叫《祝你平安》,有一期主題叫“身邊的長壽美食”,上來就介紹了八珍糕
影響力更大的是央視的《百家講壇》,有一期“大國醫”的主題,著名的中醫專家羅大倫老師,在講明代名醫陳實功的時候,就專門介紹了八珍糕。
八珍糕的版本比較多,給大家介紹一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里的配方:
【組成】黨參(去蘆)60克,茯苓60克,生白術60克,扁豆60克,蓮子肉60克,生苡米60克,生山藥60克,芡實60克,白米面3千克,白糖2.4千克,糯米面3千克。
【用法】共研為細粉,過羅,攪勻蒸糕,每塊重30克。每服15克,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
這個食方,我身邊很多人試過,效果真是名不虛傳。
有一位朋友的老父親,60多歲,年齡其實不算太大,但是身體很弱,一點精神頭沒有,去遛彎的時候,走一小段就要坐下休息,吃東西也很少,吃不下去,吃多了還容易腹脹。但是去醫院檢查,啥病也沒有,于是問我怎么辦?
我判斷老爺子就是脾胃虛弱引起的,推薦他吃八珍糕調理。結果您猜怎么著?僅僅半個月后,朋友來反饋,說父親好些癥狀都消失了,而且也有力氣了。
所以再遇到脾胃問題、或者身體虛、氣血不足、濕氣重這些情況,我都會建議大家試試八珍糕。
不會自己做的,可以直接吃成品,大家可以去看看評論
三、飲食調理
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外乎三餐規律,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饑一頓飽一頓;少吃生冷,少吃辛辣刺激。
還有一點很重要,保持好心情。這個也好理解,如果飯桌上一家人氣鼓鼓的,或者平時心情低落,那連飯都吃不下去,還談何養脾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