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出現(xiàn)的美女有很多,除了蔡文姬、鄒氏、大喬和小喬以外,還是甄宓。文史不假個人認為,甄宓無疑是其中最具話題的一個傳奇女性,極大地影響了那段歷史的發(fā)展。
接下來,我們抱著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來還原歷史,還原歷史上最真實的甄宓。被丈夫曹丕賜死后,她為何還要遭到口中塞滿污穢之物的羞辱?
甄宓(183年1月——221年8月),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她是三國時期第一美女,先后嫁與袁紹之子袁熙和曹操之子曹丕為妻,更誕下了曹門的第三代曹叡,被追封為“文昭皇后”。
甄家是河北的世家大族,傳承到甄逸這一代時雖然沒落了,但還是擔任著上蔡令。甄逸共有三子五女,長子甄豫不幸夭折,次子甄儼和三子甄堯都是舉孝廉出仕;他的五個女兒分別是甄姜、甄脫、甄道、甄榮和甄宓,各個風姿卓越,尤其是小女兒甄宓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從出生之日起,甄宓就預(yù)示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據(jù)《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
每寢寐,家中仿佛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相者劉良相后及諸子,良子后曰:“此女貴不可言。”
年少時期,甄宓就表現(xiàn)得聰明伶俐,遠超過自己的幾個哥哥和姐姐,深得母親疼愛。在這樣的世家成長,她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封建傳統(tǒng)教育,思想見地很有深度。據(jù)《三國志·后妃傳》記載:
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饑乏,不如以鼓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稱善,即從后言。
啥意思?說甄宓在少年時期便規(guī)勸母親不要貪圖積攢金玉和錢財,而要積極開倉救濟窮苦百姓。在她看來,如果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為富不仁,不僅違背圣賢之道,而且還會成為禍端之源。
在遍布各地的黃巾起義中,許多世家望族都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但甄家卻得以保留,充分說明甄宓具有遠見卓識。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也能準確反應(yīng)出她的知書達理和溫婉善良,據(jù)《魏略》記載:
后年十四,喪中兄儼,悲哀過之,事寡嫂謙敬,事處其勞,拊蒼儼子,慈愛甚篤。后母性嚴,待諸佛有常,后數(shù)見母:“兄不幸早終,嫂年少守節(jié),顧留一子,以大義言之,待之當如婦,愛之宜如女。”
甄母老年喪子后,時常會向寡媳發(fā)脾氣,方才十四歲的甄宓卻能及時勸阻母親善待自己的嫂嫂和侄子。她認為兄長去世甄家人都傷心,但最傷心之人莫過于自己的嫂子,理應(yīng)得到更多寬慰和照顧。
東漢末期,袁家可謂是第一名門,被人稱為“四世三公”。袁紹的父親袁逢擔任過司空,叔叔袁隗擔任過太傅;袁逢的父親袁湯擔任過太尉;袁湯的叔叔袁敞擔任過司空;袁敞的父親袁安擔任過司徒。
在建安二年,孔融以天子符節(jié)代漢獻帝出使鄴城,加封袁紹為大將軍,賜符節(jié)讓他兼管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這四地的所有事務(wù),成為諸侯中最強大的一支。而中山無極,就在袁紹的統(tǒng)轄范圍內(nèi)。
袁紹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袁譚長年跟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為袁家勢力中最強的一支;幼子袁尚風流倜儻,頗有乃父之風,深得袁紹寵愛。以上這兩子,是袁紹爵位的唯二競爭者,只有次子袁熙最不爭氣。
不過,袁紹和妻子劉氏卻為次子袁熙聘娶了名門之后甄宓為妻。就這樣,甄宓無可奈何地嫁入了袁家。
建安五年,也就是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一帶),雙方展開了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對于這場強弱分明的戰(zhàn)勢,幾乎所有人都認定袁紹必勝,可以一舉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
不料,曹操卻能奇謀迭出,成功奇襲了袁軍在烏巢的糧倉,進而徹底擊潰了袁軍的主力,完成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而兵敗后的袁紹,只得狼狽逃回自己的大本營鄴城,還在羞憤交加下吐血而亡了。
袁紹死后,袁家的殘存實力也立即大亂。由于他在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之間左右搖擺,始終沒有確立四位人選,因此將三個兒子全部派出各地,長子袁譚駐守在青州,次子袁熙駐守在幽州,三子袁尚駐守在冀州,鄴城則非常空虛。
在曹操的拉攏和分化下,長子袁譚主動表示愿意攻打冀州,去教訓(xùn)自己的弟弟袁尚。而袁尚本就是一個徒有其表的紈绔子弟,竟然不顧尚在鄴城的袁家老小,自己率兵跑了。
在這種形勢下,曹操幾乎兵不血刃攻占了鄴城,順帶也俘虜了袁紹的一家老小。其中,就包括了袁熙的妻子甄宓。關(guān)于這段場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中這樣描寫:
曹丕率軍擅闖袁紹府,見兩個婦人相抱而泣,卻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
眾所周知,曹操雖然雄才大略,但卻是一個極其好色之人,尤其喜歡淫人妻女。曹丕深知此,于是立即向父親曹操和母親卞氏提出請求,希望能迎娶甄氏。
為了迅速穩(wěn)定河北局勢,曹操自然樂意兒子迎娶當?shù)氐氖兰遗樱谑谴饝?yīng)了這樁婚事。不久,曹丕正式迎娶甄宓入門,那年他十七歲,她二十一歲。
曹操的長子曹昂死后,曹丕就成為了他最年長的兒子,不斷寄于了厚望,經(jīng)常一同隨軍出征。而在積累軍功的同時,曹丕也頗有文采,作為“建安三曹”之一,其文采雖不如弟弟曹植,但也佳作不斷。以《燕歌行》為例: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相比曹操詩詞的雄渾感,相比曹植詩詞的靈動感,曹丕的詩詞包含了一種明媚和柔和的基調(diào),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這樣評述:
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盡于先鳴。
到了明代,鐘惺曾用“婉孌細秀”來評價曹丕,更有人評價曹丕的詩詞深入人心和靈魂深處。
可以想見,甄宓嫁與曹丕這樣的人, 新婚后的生活還是甜蜜幸福的。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她婚后不久便為曹丕生下了他的長子曹叡和長女東鄉(xiāng)公主。據(jù)《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
文帝納后于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xiāng)公主。
之后,甄宓在曹家的地位日益鞏固,每當曹操和曹丕外出征戰(zhàn),她總是盡心竭力照顧婆婆卞氏。
為了繼續(xù)給曹氏一族增加子嗣,甄宓開始規(guī)勸丈夫親近其她的女子。或許,正是由于她太過寬容和放縱了,使得曹丕在這期間納入了其她的姬妾,其中最寵愛的莫過于郭女王。
郭女王是南郡太守郭永的次女,早年就失去父母,家中的兄弟也盡皆死去。不得以,她只身在亂世中闖蕩,曾經(jīng)暫避于銅鞮侯府中充作歌舞姬,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曹丕選中,成為了他的妾室。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因為文采出眾而久負盛名。但對于甄宓而言,她第一次領(lǐng)略這位小叔子的風采,還得說在銅雀臺落成之時。
當時,曹操準備揮師南下,大宴群臣于新落成的銅雀臺,還命諸子都以銅雀臺為題當場作賦。曹丕等人雖勉強成文,但意境和辭藻皆不能令人滿意,唯有曹植的一首《銅雀臺賦》語驚四座: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浮太清。
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副西城。
惟桓文之為生兮,豈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
同天地之規(guī)量兮,齊日月之暉光。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于東王。
此后,甄宓越來越佩服曹植的文采,也借以寄托自己遭到曹丕冷落后的苦悶之情。但是,若說她二人之間真有什么情愫的話,那真不至于。
歷史上雖沒有曹植創(chuàng)作《銅雀臺賦》的準確時間,但至少應(yīng)該在赤壁之戰(zhàn)前。而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208年,曹植生于192年,而銅雀臺落成到曹操出兵南下,至少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準備時間。因此,曹植作《銅雀臺賦》的年齡應(yīng)該在十五歲左右。
當時,甄宓已經(jīng)二十五歲有余,不僅結(jié)過兩次婚,還生下了兩個孩子。所以,她對于小叔子的所有好感,無非就是純粹的欣賞而已,就像現(xiàn)在的迷妹追星一樣。
不過,心胸狹窄的曹丕卻不這么認為。他開始變得疑神疑鬼,甚至懷疑一切,既懷疑妻子甄宓移情別戀,又懷疑曹植對甄宓存有非分之想,于是更加疏遠了甄宓。
曹植雖然才華橫溢,雖然深得曹操寵愛,但他在政治上并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是被動而牽涉進了儲位之爭。從此開始,在爭儲的背景下,又牽涉進了甄宓,兄弟之間徹底結(jié)怨了。
220年,曹操未能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就病逝了。臨終前,他擔心“廢長立幼”會重蹈袁紹那樣的覆轍,會出現(xiàn)曹氏兄弟相爭,因此冊立年長的兒子曹丕為魏王世子。
曹丕繼任魏王后,立即安排華歆等人聯(lián)名上奏漢獻帝,勸其主動禪讓皇位。無奈之下,漢獻帝只得宣布結(jié)束兩漢四百多年的國祚,禪位于魏王曹丕。
同年底,曹丕假意推托幾次后,終于登壇受禪稱帝建立了大魏,史稱魏文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接下來,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他卻猶豫了。
曹丕的原配任夫人因為性情剛直,極不受曹丕的寵愛,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將她休掉了。因此,按順序排下來理應(yīng)是甄宓受封皇后。
現(xiàn)代史學界對甄宓的身份究竟是妻還是妾,仍然存在著不同觀點。但是,即便她是妾室的身份,也要比郭女王更早嫁入曹府,況且還生下了曹丕的長子曹叡。因此,無論是朝堂之上的眾臣,還是曹氏宗親都支持甄宓。
為了減輕封后的阻力,曹丕選擇分兩步走。首先,他暫時不立后,冊封郭女王為貴嬪,隨自己一起移居洛陽。其次,他把甄宓繼續(xù)冷落,還讓她繼續(xù)留在鄴城。
遭到曹丕這樣的公開羞辱和無情冷落,甄宓沒有選擇委曲求全,甚至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塘上行》來挽救這段感情。誰知,這不但沒有挽回曹丕的心意,反而成為甄宓更加悲劇人生的開始。引用其中幾句: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方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jié)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在此期間,一心想要登上后位的郭女王落井下石,她利用曹叡不足月所生的事實,誣稱甄氏是在懷孕之后才與曹丕結(jié)婚。換句話說,曹叡極有可能是袁熙之子。
這下,曹丕發(fā)怒了。為了不引起更大的紛爭,他在南征孫權(quán)時故意繞道鄴城,當面去質(zhì)問甄宓是否確有此事。面對一次次的無情,甄宓徹底爆發(fā)了,她竟然毫不顧及曹丕的九五之尊,與之大吵一架。
返回洛陽后,曹丕對此事越想越氣。加之,他的此次南征孫權(quán)也是鎩羽而歸,遂遣使者至鄴城將甄氏秘密賜死。據(jù)《三國志·魏書》記載: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
甄宓死后,還被落得“披發(fā)覆面”和“以糠塞口”的下場,用頭發(fā)披散完全遮蓋住臉和眼睛,用米糠等物塞滿口鼻。
對此,曹丕仍不解氣,甄宓過世一年后還把她身前用過的玉枕賜給了曹植,故而留下了“宓妃留枕”的故事。
被兄長公開羞辱后,曹植盡管五內(nèi)俱焚,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而且,他看到玉枕后還是睹物思人,回到自己封地后就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感甄賦》: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
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丕駕崩后,太子曹叡登基繼位,史稱魏明帝。他并不受曹丕的寵愛,但卻與母親甄宓感情深重,覺得曹植創(chuàng)作的《感甄賦》辭藻華麗,飽含真情。不過,自己的叔叔惦記自己的母親總歸有辱體面,于是下旨改名為《洛神賦》,希望減少這方面的謠傳。
誰知,此次改名更加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緋聞在民間更加傳播開了。而且,故事越傳越玄,甚至說甄宓冠絕天下之美,是由洛神轉(zhuǎn)世而來的。
曹叡在即位之初對郭女王表現(xiàn)得畢恭畢敬,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母親的慘狀,開始清算郭女王的過往。青龍三年,郭太后在魏明帝的逼迫下自殺身亡,時年五十一歲。
郭女王死后,曹叡同樣下令也對郭氏“披發(fā)覆面”和“以糠塞口”后才準許下葬。就這樣,魏明帝曹叡以自己的方式為母親甄宓報了仇,只是他大興土木和軍事攻伐,為曹魏政權(quán)的覆滅埋下了重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