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是神秘的,一個只會吃喝拉撒的小嬰兒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大孩子,這個過程真的令人著迷。人們開始通過心理分析的手段去理解兒童神秘的成長的過程,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個人與環境的沖突,另一個是不斷探索兒童與成人的沖突。
我們知道成人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可能來自嬰兒期所受的創傷,而在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這個問題才剛剛揭示出來。
當一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成人壓抑時,他的心理狀態就會受到影響。
通常,這個“成人”首先是他的母親,然后是他的父親,最后是他的老師。很多父母聽到是自己的問題時,馬上就跳起腳來,怎么可能,我們都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的,我們不讓他做這做那是怕他受到傷害。父母的這種錯誤都是“潛意識”犯的錯誤。每一個人都對犯了有意識的錯誤感到后悔。但對無意識的錯誤卻迷惑,甚至執迷不悟。
成人必須把這種無意識的錯誤發展到有意識的錯誤,這樣他們才會改變自己。所以,你需要了解兒童的本質,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這樣你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真的錯了。而要了解真實的兒童,我們得從兒童的本源著手。
敏感期
在嬰兒學會表達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導致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產生,雖然還沒有明顯的表現。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也能找到,他們是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明確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旦獲得后,相關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外部秩序
兒童總是通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并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系。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井然,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他會通過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
對小孩兒來說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自然已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讓他可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聯系,看到一個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兒童自己去適應環境。
內部定向
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可稱之為“內部定向”,也就是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后,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生病。
智力發展
有人認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只空瓶,有待填塞。誠然,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重要,而兒童的內在感知同樣也很重要。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幫助他從環境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驚人的能力。兒童開始時一無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發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像一個有生命的八爪魚在慢慢舒張。
嬰兒正處于構建自己內部模式,并通過識別圖像把他們固定在記憶中,并由此高興和平靜地進行著內部構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斷他。
成人所遵循的行為方式應該是放棄自己的優勢,使自己更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