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結合朋友、同事們以及自己過去8年的工作經歷,來談談那些最無用的職場建議。
王小波說過一句話,“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在這一點上,年輕人尤其無辜,我們招誰惹誰了?非得動輒吃苦、吃虧?
從實質上講,“吃虧”是舍棄自身的某種東西,“福”是代指一種好事。舍棄自身一種東西得到另一種好東西,這種吃虧就是一種利益交換,而不是什么所謂的福氣。
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一種心理活動,每當自己吃了虧,心里就會希望這次吃了虧,下次就會遇到更大的好事。
許多人甘愿吃虧,是因為會有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填補自己吃的虧,所以無論怎樣這都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和什么福氣扯不上半毛錢關系。
如果這種利益交換是對等的,吃虧倒也無所謂,但很多時候這種利益交換根本就是不對等的。就如同互聯網公司用“奮斗”“未來”“成就”“拼搏”為年輕人畫一塊大餅,讓年輕人接受“996”工作制,拼命工作。
但實際上,你用996拿命換來三個月的錢,也不夠住ICU一天的費用。
年輕人的勞動付出和收獲是不對等的,更可怕的是,你拼了命的工作,為公司創造價值,好不容易人至中年做了一個領導,結果還可能會因為你性價比不高被年輕人取代。
“同事沾你點光不要計較”、“老板有情緒說你兩句別在意”、“同事給你使點絆子別太過分忍忍就過去了”……不知道這些苦和虧帶來的財富在哪里?是下次他們“欺負”我們時會手下留情一些么?對吃苦/吃虧的反思勉強算是一種不得已的收獲吧,但多少人會去做、且能提煉出“財富”來呢?所以,面對苦和虧,我們正常的邏輯不應該強行找“財富”,而是思考:第一,有沒有不吃苦/虧也能受益的方法?第二,如果不可避免要吃苦/吃虧,能不能少一點?至少努力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前段時間,#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重要嗎?# 這個話題上了熱搜。投票結果顯示,將近7成的人認為第一份工作薪水很重要。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告訴我們第一份薪水不重要的人,大概都在用愛工作吧。
第幾份工作的薪水都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我們生存和生活的保障,支付的數字本身也能說明很多東西。
剛步入社會,月薪就是我們的定價,這里面包含了對學歷、經歷、能力等各方面條件的估值。根據《2019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的統計顯示,碩博學歷的薪資要比專科生高出一倍。寒窗苦讀十幾載的價值體現之一就是在薪資上。
你所從事的行業平均薪資比其他行業都高;你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有薪資漲幅;或者你所在的團隊今年沒發年終獎……薪資絕非只影響我們的生活,它還是一個行業、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繁榮或衰敗的風向標。
為什么有些員工看上去不怎么干活,可薪水拿得也不低?
為什么“老黃牛”員工天天加班漲薪的時候也沒輪到他?薪資不僅是一串數字,它背后反映出的一系列淵源、故事、背景等,這些更加生動的內核才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職場人的內因。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家長、老同事、領導嘴里聽過這條建議,它幾乎是職場第一鐵律,尤其是在中國的禮儀之邦。這句話其實沒毛病,一個溫良恭順“會做人”的成年人,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上,都挺討喜。但問題是,這句話少了一個要素:KPI。職場首要任務不是討喜,而是完成KPI;大多數人升職加薪,靠得不是有眼色、搞關系,還是要靠KPI。能和同事搞好關系、不得罪任何人的職場“老好人”未必有春天。這個道理在幾個月前大火的日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里做了最好的詮釋。新垣結衣飾演的30歲OL深海晶就是完美的職場老好人。明明是銷售助理一枚,卻身兼秘書的活兒,要替老板沖咖啡、掛衣服,因為老板還沒找到新秘書;明明是同事得罪了甲方,跑去收拾爛攤子、給人下跪的也是她:
在上一家公司也深受歡迎的她被叫去聚會,但真相是,大家需要她做傭工:
好心地付出、幫忙、一直把微笑掛在臉上希望和所有人維持好關系的深海晶“收服人心”了么? 替同事給甲方道歉下跪,被幫忙的同事卻嫌棄她沒有尊嚴;
替同事搞定殘局,反被甲方性騷擾:同事連當面道歉的誠意和勇氣都沒有,只留下了一張寫著sorry的便利貼。這么拼命、這么委屈的她從老板那里得到的也不是升職加薪,而是一條又一條的“催命”和責怪的短信。和很多只搞關系、無視KPI的老好人不同,深海晶這位老好人是實實在在做事情的,她用巨大的包容成全著同事和老板,可好處沒她的份。這種慘敗的結局不是只在屏幕中,早在2012年,康奈爾大學就曾做過一項性格和工資關系之間的研究:
結果發現,宜人性與收入呈負相關。具體來說:難搞先生比老好人先生每年要多掙18%的收入,即9772美元;難搞女士比老好人女士每年多掙5%的收入,即1828美元。我們總以為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真的好,可職場人間百態,怎么可能只用一種姿態去對待所有人?不得罪人不代表這個人就是善良的、情商高,他也可能是沒有原則的;“難搞”的人也不代表他們不在意自己的人際關系,他們只是更明白職場中利益的優先級要靠前。無論是從公司還是個人角度來看,這種考量沒毛病。
奇葩說中李誕說的有道理:我們“自私”的活著但我們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過去電焊、開車、珠算都是被視為鐵飯碗的技能,誰能想到現在算盤已經從我們的世界消失了、uber司機滿世界都是。過去半導體工程師、記者、紡織工、小商品制作商等這些職場人都被視為有一技傍身的人,而現在這些行業從業者都在大幅萎縮。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技術發展太猛烈,我們望塵莫及。
美國Institute for the Future(IFTF,未來研究所)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到2030年近85%的工作是現在所沒有的。現在,如果還有誰告訴你“去學xxx手藝吧,至少它不會過時,能讓你活下去”,他不是真的不懂就是和你有仇。如果硬要說有什么終身受益的技術,像溝通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等這些軟技能會比當下最夯的技能更靠譜。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經做了一項調查:職場存在脾氣收入論,容易相處的員工,薪酬明顯低于脾氣不太好的員工。在職場上,當你天真地以為你的忍讓和包容會令你的同事或者上司感激不盡時,其實,他們也許壓根沒意識到。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非常優秀的中層經理。他有升職的愿望,但是不愿意爭搶,平時一心撲在業務上很少主動找老板溝通。
在新一輪的升職周期中,我看到有不如他的中層經理被提名晉升高級經理,我主動找他的老板詢問是否今年考慮他的升職計劃。
他的老板說「他是挺優秀的,但是我今年沒有計劃那么多升職名額,他還可以被歷練歷練,等明年吧」。
之后在我和這位經理的一對一固定談話會上,我提醒他要盡快抽出時間找老板匯報工作,順便提出自己的晉升要求。結果在他找老板匯報過的第二天,他的老板找到我說改變主意了,要在今年的升職周期提名這個經理。
從老板的角度來說,每個老板都喜歡業務能力強,任勞任怨又永遠積極向上的員工。但老板又不是你老婆/老公,光喜歡有什么用呢?能夠被升職加薪才是王道!
做好事的同時,適當在話事人面前展現才能,適當邀功,并合理提出訴求,還是很重要的。 學歷重要嗎?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似乎依舊有許多人在探討這個問題。因為有的人初中還沒畢業卻早早的當上了大老板,而有的人哪怕985、211畢業卻依舊過著早出晚歸還著花唄的日子。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了: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輟學的比爾.蓋茨、扎克伯特和喬布斯、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汪涵……他們都是大眾所熟知的名人,可是有的選擇放棄繼續深造,也有的原生條件不好卻也成為知名的主持人。
陸步軒曾是高考文科狀元,你不是;他是北大的優秀畢業生更是80年代的棟梁之才,你不是;他最后在校友的陳生的幫助下一起合作成立了“屠夫學校”,打造了一個高質量的團隊,你卻不知道。因為,你只知道他北大畢業的,他賣豬肉去了,北大的都混那么差,學習有個什么用?
可是當自己去找工作,直接被面試官拒絕的時候卻說,你們怎么能這樣,你這是學歷歧視。可是,卻并不會有人在意你說的那些不公正
成功者所處的歷史條件我們復制不了、成功者所具備的天賦我們天生沒有。成功的結果無法復制,充其量復制一下成功的過程吧。最終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用學歷、用時間換經驗、賺技能、等機遇。大佬們沒有告訴我們的可能才是成功的關鍵,而成功故事,用來適當打打雞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