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雖然用不到但是也不想丟掉的東西。
攢起來的電影票根、很久之前喜歡過的舊書、或者是收納在盒子里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小物件...
絕大部分時間,你根本都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而當收拾屋子發現這些東西時,雖然明白它們已經沒啥用了,但是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先不去扔掉...
或許藉由“不扔掉”、“保存好”的行為,你可以暫時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得到保存好自己所珍惜事物的滿足感。
但如果長此以往,東西越放越多,甚至對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時
那很可能,你已經受到“囤積障礙”這種精神疾病的影響了...
那么,所謂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是種什么樣的病呢?美國精神疾病學會是這么描述的:患有囤積障礙的人,會把別人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過度地保存起來。
他們難以擺脫或丟棄自己的物件,導致生活或工作空間的混亂,從而影響到自己合理使用生活/工作空間的能力。
與“收藏”不同,收藏愛好者通常是集中于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事物,并且會對自己的藏品進行有組織的收納、展示。
而囤積障礙存儲的物件是隨機的——大多數情況下,患有囤積障礙的人會保存一些他們覺得將來可能需要的東西,這些東西通常是他們自己認為有價值或有情感價值的。
在這些物件的包圍之下,囤積障礙的人會產生滿足感和安全感。
此時,他們所囤積的物品,已經脫離了自己本來的用途,變為了囤積障礙者“精神上的物件”。
而具體到囤積障礙本身,它也已經不能算是罕見問題了。
大約2%到6%的人受到囤積障礙的影響,這其中也與年齡有關。
囤積障礙通常在青少年時期開始,首發癥狀發作時的平均年齡為13。而隨著慢性發展,通常會在幾十年后變得更加嚴重。
在55歲至94歲年齡段中,受影響的人數是34歲至44歲人數的三倍。
而在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2013年的統計中,僅在英國,就有多達300萬人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患有囤積障礙。
囤積障礙的成因沒有很具體的定論。有研究者認為,部分囤積障礙來源于類似幼年時失去親人的創傷性事件。
跟其他種類的疾病相比,囤積障礙看起來并不像是很嚴重的那種疾病,也不會有什么高危致命風險。
但是這種疾病卻很難擺脫,讓囤積障礙者強行進行清理,對他們來說可能會感覺像是割斷了自己肢體,或者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這種精神上的創傷,會反過來讓他們感到空虛、孤立,從而陷入繼續追求囤積的循環。
因此,心理工作者會采用自我評估的形式,在囤積障礙發展到無法擺脫之前,提前讓受影響者發覺自己的情況。
自我評估問題通常包括以下的方面,你也可以借助這些問題來判斷下,自己是不是也多少受到了囤積障礙的影響:
對于那些大多數人都能輕易擺脫的東西,你會不會有丟棄(或回收/賣出/贈送)它們的糾結?
囤物的數量和雜亂程度,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家里的空間?
你在多大程度上會去購買一些不需要的物品或者去獲得一些免費物品?
平時囤積/收納的物品,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日常運作?
這些癥狀會對自己的學校、工作、社交或家庭生活產生多大影響?
這些癥狀會給你帶來多大的痛苦?
如果你在審視這些問題后,發現自己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那么如何改善當下的情況,就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了。
調整生活狀態、放下“執念”,必要時需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早早把自己的囤積障礙,扼殺在萌芽階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