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領生命——李趙萬和心理
如果您有孩子厭學/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問題
請聯系李趙萬和心理助理
助理微信:shiguangxinli
/編者按 /
孫一榮老師是“李趙萬和兒童與青少年厭學家庭心理干預咨詢師培養計劃”的學員,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孫一榮老師無論在咨詢經驗和效果,還是在理論的反思和提升方面都取得很大進步。她把她工作的感受和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中獲益。
厭學的家庭中,父母的恐懼感常常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直面我們的恐懼,穩定地接納孩子。
01
理解我們的恐懼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常常勸人“不要慌”,要“穩定”,但是面對厭學的孩子,我們往往看到父母的另一種狀態——“恐懼”。與此相關的還有恍惚,混亂,驚慌等等。這些詞都是在表達一些“不定”的狀態。就是當孩子厭學回到家里時,父母對此難以接受,又將孩子厭學的后果無限延展、擴大、災難化,面對孩子的表達和行為,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帶走,不知不覺陷入恐懼、焦慮、擔心之中,很久才能擺脫,甚至有的父母會持續在這種狀態中,感到非常無力和絕望,莫名的去攻擊別人或者不停的攻擊自己。
比如在我們的家長群里經常看到是,“老師,我家孩子又不愿意去學校了,怎么辦?”、“孩子昨晚一宿沒睡怎么辦?”、“孩子不讓我進他房間怎么辦?”、“孩子一直手機不離手怎么辦?”、“我已經給孩子道歉了,他還不理我怎么辦?”、“要考試了還不學習怎么辦?”、“老公脾氣差怎么辦?”等等。家長,特別是媽媽們的焦慮恐懼非常非常明顯。人在恐懼之下,常常會采用防御機制,其認知系統、免疫系統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既無力有效幫助到孩子,又容易影響家長們的身體和狀態。
恐懼的產生與自身安全感的缺失有關,我們可以回想自己過往的成長或經歷當中,有沒有曾經讓你感到恐懼害怕的事情,比如父母的暴脾氣、嚴厲的批評、指責、恐嚇,甚至打罵,情感的忽略,被寄養,寄人籬下,重男輕女,從小兄弟姊妹之間的欺負,等等。那些經歷讓你一直處在擔心,害怕,恐懼、無助、甚至是無力的狀態中,那個時候弱小的你,沒有人能安慰你,理解你,給到你安全,給到你保護,弱小的你一直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生怕犯錯,被打,被罵。長大以后,雖然具體事情可能已經遺忘了,但是那份痛苦、恐懼、無助的感受仍然存在,成為了你的情緒底色。現在已經成人的你,當面對和領導,和同事的沖突,各種紛爭,面對孩子的失控狀態的時候,那種痛苦、害怕的記憶就被喚醒,自動進入一種恐慌恐懼的模式當中。
恐懼的產生不但與我們過往的經歷有關,更與我們對未來的想象有關。孩子厭學當然是個讓家長感到挫敗的問題。但是,如果只是聚焦這個事實本身,按照科學規律,一步步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幫助孩子,最終是能夠走出來的。但問題是,很多人就卡在了由現實恐懼引發的對未來的幻想性的恐懼里面。
這個幻想層面的恐懼威力巨大,它是現實困難與內心投射出來的恐懼想象做“乘法”的結果,是一種n倍的變化。“上不了學,孩子的未來就完了,這個孩子一輩子啃老了,孩子這輩子好不了了,我們老了,這個孩子怎么辦?”
想到這里,父母就會立即陷入極大的幻想性恐懼中。父母還會升起對自己的否定、自責、悔恨。可以說,這個時候,恐懼的情感越來越真實化,但是卻離現實層面越來越遠。我們家長,把所有的力氣都用來應對幻想中的恐懼,產生嚴重的內耗,自然是沒有力氣來解決當下真正的問題了。
這個狀態下,你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父母”的狀態,而是“小孩兒”的模式,一個甚至比你自己的孩子還要焦慮、難過、憂傷的小孩兒。也就是說,雖然你眼睛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困境,而你的心卻常常看到了那個處在困境的自己,一個未被看到、未被充分被愛和理解的自己,一個痛苦和焦慮的小孩兒。心理學上,將這個小孩叫做“內在的小孩兒”。其實不是你為孩子恐懼,而是常常在為自己恐懼。
因為你在恐懼中呈現出小孩兒模式,你的孩子則從你的眼睛里、你的面部表情里看到了你的軟弱,你的無力,看到你無法幫助到他,無法給到他力量,甚至感受到你需要他,他會反過來幫助你、接納你的情緒,安慰你的憂傷,與此同時,他就會更加失望無力和焦慮。
恐懼既然已經出現了,我們就無法去忽視或回避它,因為越想回避它,它卻常常會更加如影隨行,所以這個情緒只能直面和接納,承認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承認它的存在是客觀的,甚至看到它的正面意義。恐懼告訴我們,有一種我的力量所不能抗衡的情況發生。所以它的正面意義就是,我們需要創新和突破思維,或需要借用更大的資源,尋求外來的幫助。
圖片來源于網絡
02
在意識層面,區分幻想與現實
當你處于災難化的想象中,你可以問問自己,這是事實還是想象,這種確認,會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恐懼,看見自己的幻想。這樣那些恐懼的力量就會變弱一些,我們更容易從幻想中出來。
你需要回到人間,回到當下,回到事實中,而不是一直呆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中。這樣你才能夠從一個很渺小的點,變成一個成人,才有應對的力量。而孩子目前的狀態,你就不會那么害怕了。
你可以問自己,“目前孩子真實的狀態是什么?”、“好的表現有哪些?”、“不好的表現有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今天的狀態?”、“目前我做了哪些改變?”、“孩子有改變嗎?”、“孩子沒有改變,問題出在哪里?”、“我應該如何調整”等等。
也就是,在意識層面,我們只聚焦當下,只解決當下問題。
我們看到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包容度,很有力量,有一位來自湖南的媽媽,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以后,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訪談,征求孩子的意見,主動辦理了休學。同時,積極創造各種機會,提供資源,讓孩子拜訪朋友、長輩。并且鼓勵孩子制定自己的計劃,從家鄉走起,開始旅游,開始嘗試各種平時沒有時間做的事情,進行各種探索,孩子的生命狀態由此而越來越鮮活。是不是孩子的父母不恐懼?不是的,他們不是不恐懼,而是能夠立足當下,勇敢面對恐懼。
我們之所以不能穩定,是因為恐懼擾亂了我們的心智。
我們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和想象世界中的那個“孩子”抗衡,那個世界里,你在面對一個孩子,病了,完了,一個徹底絕望的狀態,使得我們沒有把能量給到現實中的孩子,只是放大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
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把那些幻想中恐懼、災難化的想象移開,為自己的現實道路清掃障礙。在你的能力承受范圍內,鼓勵自己面對恐懼,不逃離。
我們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可以定義另一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定義孩子是什么樣的,我們說出來的都是我們眼中孩子的樣子,這個樣子帶有很多我們主觀的認知和理解。這跟孩子真正是什么樣子,是有差別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防御機制,叫做投射認同。在孩子厭學的家庭中,一個充滿擔心恐懼的媽媽向孩子投放了一個你不行,你沒有我就完了的恐懼的狀態,如果孩子去認同父母認知,認為自己就是不行,沒有媽媽我就完了這樣的一份恐懼,這個投射認同就發生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不是自己,成了媽媽眼中那個“沒有你,這個孩子就完了”這樣一個讓你擔心恐懼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去認同,這部分投射的能量就不會影響到孩子。但是遺憾的是,很多的家庭中,父母長期對孩子投射,各種恐懼擔心,各種你不行,最終孩子也深深的認同了來自父母的這種強烈負面的投射。
反之也是一樣,你向孩子投放了一個“你是可以的,是完全有能力的”這樣的一個樣子,孩子認同了父母的認知,這個積極的投射性認同就發生了,這個時候,孩子成了媽媽眼中那個“我是有能力的”孩子,并會在這個投射認知中,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有勇氣去克服困難。
圖片來源于網絡
03
如何做恐懼的穩定陪伴者
首先,在一個覺知層面,如果我們感覺到情緒變得很慌亂、很出離、恍惚,以及混亂,那么這可能意味著你內心已經在經歷恐懼。這個時候不要緊張,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不要回避,而是要面對恐懼。采用一種抽離的態度,嘗試和內在恐懼的你鏈接,進行對話,告訴她:“我看見你很恐懼,很焦慮,不要怕,此時,我和你在一起,讓我來陪陪你,讓我和你在一起,你是被允許的,你是有資格的,你是自由的”。
然后,你可以用自己的雙臂交叉抱住自己的雙肩,用這種方式告訴自己,我知道了現在我很恐懼,但我允許我是一個恐懼狀態,我允許恐懼發生,我要和這個恐懼的情緒在一起呆一會。這個時候,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不對自己的恐懼、焦慮等情緒等作價值判斷,只是單純感受它們,觀察它們,對自己當下的各種狀態保持接納、允許。
接下來,我們做幾次很深的腹式呼吸,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緩慢地放松下來,同時感受一下身邊的空間,比如周邊的物體,當下的人,他們在干什么,等等。把自己拉回當下現實,直接聚焦于當下,這是一個簡單實用的,很好的把自己從恐懼的幻想帶回到現實的方法。
為了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我們還需要接納最差的結果,積極的去做。
比如說,你問問自己,“目前最差的結果是什么?”。你可能會說:“目前最差的結果是孩子不上學,或者,孩子抑郁了。”講到這里,很多家長會發現,目前,已經是最差的結果了,問問自己:“如果是最差的情況可以接受嗎?”
如果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學這件事,原因是什么?采取過怎樣的行動去糾正這件事? 效果怎樣?如果繼續下去,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爸爸媽媽們,你們可以根據我的提問,大家拿出紙和筆,羅列一下。
如果可以接受,孩子不上學這件事,接下來,我要如何去做,短期目標是什么? 在這個目標中,我遇到的困難是什么?我準備怎樣突破?
家長要接納最差的結果,立足當下,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活在意識層面的恐懼、災難化的想象中。
04
咨詢案例分析
有一個這樣的案例:孩子明顯厭學,媽媽很著急。學習過后,發現了家庭的核心問題:1、爸爸長期專制,對媽媽否定,并且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出現狀態后,爸爸拒絕成長,依然打擊孩子,并且把責任推在媽媽身上,認為都是媽媽的錯。2、媽媽自己缺少力量,長年以來,爸爸打罵孩子,自己不敢管,而且一直認為孩子有錯。通過學習,她看到了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創傷,但是內在的恐懼感非常強烈。3、面對這個狀態,媽媽既心疼孩子,為孩子的未來非常擔憂,同時對爸爸又有很多恐懼。媽媽在這個內耗的狀態中,沒有能量幫助孩子。
在咨詢中,我問她:“最差的結果是什么?”媽媽說:“最差的結果,我領孩子租房子住,和他分開。”我繼續問她:“你能接受嗎?”媽媽猶豫了一下,堅定地說:“為了孩子,我要做一次,再這樣下去,孩子就完了。”我說:“好!那咱們就來看看具體應對策略,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于是,我幫助媽媽做了一個規劃,首先和爸爸認真談一次,表達自己的底線,面對孩子的厭學,禁止你指責我,把責任推在我的身上;第二,禁止你繼續否定、打擊孩子,你可以不管,可以不改變,但是不允許你繼續傷害孩子,這是底線,否則,我和孩子搬出去。接下來,媽媽開始做各種準備。他們家原本有一套小房子,媽媽開始打掃衛生,并且和孩子溝通,孩子也完全同意,做好搬家的準備;爸爸開始不以為然,但是看見媽媽真的在行動,行為收斂了很多,在一次爭執過后,媽媽果斷領孩子搬到了那個小房子里。
媽媽后來的反饋是:當我拿出自己的力量,來應對當下具體的事情的時候,反而感覺到也沒有那么恐懼,沒什么了不起,輕松了很多。這樣做,反而爸爸收斂了很多,主動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讓我們回家吃飯,主動緩和關系。
爸爸的問題暫時緩解了之后,媽媽就能夠騰出時間、精力和心理空間來幫助孩子。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錯綜復雜的問題面前,穩定的狀態,清晰的思路,去行動是很重要的。
最后要強調,我們在覺察、穩定的過程中,需要對自己有堅定認可。任何時候,不輕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否定自己。比如,當親戚朋友說:“怎么能讓孩子不上學呢?”,“孩子不上學,以后怎么辦?”這樣的話時,我相信父母很容易受影響,又一次陷入焦慮和恐懼中。
但是,我們來看看,親戚朋友了解孩子的現狀嗎?了解孩子不上學的真實原因嗎?你的這位親戚或朋友是否自己也處在焦慮的狀態中?如果不了解實際情況,只是善意的隨口表達一下,對孩子的改善有意義嗎?如果沒有,何必被隨口的幾句話帶走呢?
家長要能夠隨時回到穩定當中,任何時候,要有自己在當下的感覺,
所以,在孩子厭學這件事情中,我們要直面恐懼,區分自己的災難化想象,為真正的現實清掃障礙。接受和面對最差后果,保持穩定的狀態,積極去做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