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法及其應用
鄧鐵濤認為,祛瘀法是中醫獨具特色的療法與理論之一,此法源于漢代,發揚于晚清,現代更有新的發展。
“瘀”是血流阻滯,蓄積于脈道之內外。血瘀的形成過程,一般是血已離經,未出體外,停滯于內。如跌打損傷,或因病處理不當,或月經、產后致絡脈受傷等均可繼發血瘀之證。值得強調的是,氣為血帥,氣分受病亦會引致血瘀之證。如因病氣郁或氣滯,使血行受阻,乃致血瘀;更有由于氣虛,推動血行乏力,血行不暢,漸致血瘀;前者純屬實證,后者為虛中夾實證。此外,邪熱入營入血,或濕熱、痰火阻遏脈絡不通,均可導致血瘀之證。
可見,引起血瘀的病證甚為廣泛,跌打損傷、溫熱病以至臨床各科疾病都有血瘀之證,用祛瘀法治療,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經》時代對“瘀”與“祛瘀”的認識還淺,沒有直接系統的論述。漢代對瘀血的辨證治法有所創立。特別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有些可貴的經驗與理論沿用至今。
例如治療蓄血證的桃仁承氣湯與抵當湯,治療癥病的桂枝茯苓丸,治療產后腹痛的下瘀血湯,治療瘧疾的鱉甲煎湯,治血痹虛勞的大黃蟄蟲丸,治療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都是沿用至今有效的祛瘀方劑。
其中,桃仁承氣湯傷科用得比較多,鄧鐵濤介紹,早在20世紀70年代,廣州中醫學院西中班學員,用桃仁承氣湯治療5例胸椎骨折早期,取得較好的療效。在治療中根據病人的體質和血瘀的輕重程度,適當調整藥量,服藥后5例均可引起明顯的腹瀉,瀉出暗棕色稀便,癥狀隨之減輕,一般服2劑后,暗棕色稀便可以瀉清,此時持續性劇烈疼痛、腹脹、尿閉、便秘等癥狀也得解除。
例如一男性工人,因工作不慎,從4米高處跌落在地,入院時疼痛劇烈,腹脹,尿閉,便秘等,經X線照片,確診胸11腰3為壓縮性骨折(壓縮1/3強),治療稍加重桃仁承氣湯的分量,服2劑后,上述癥狀全部解除,祛瘀生新,為骨折的治愈創造了有利條件。
桂枝茯苓丸,鄧鐵濤喜用來治療子宮肌瘤。一般早期多用湯劑,待病情得以控制,肌瘤縮小后,合失笑散制成丸劑慢慢圖治,多能獲愈。
大黃牡丹皮湯治療急性闌尾炎確有良效,鄧鐵濤在臨床中屢用屢效,雖說此方以泄下攻邪為主,但方中的大黃、桃仁、丹皮,皆兼有活血祛瘀之功效,這就是此方高明之處,在泄下攻邪、清熱的同時,更兼有消腫散結,防止腸癰病灶血瘀郁結,敗血成膿。關于運用此方治療急性闌尾炎,本書另有章節闡述。
鱉甲煎丸對于瘧疾脾腫大有效,亦有用于肝病而至肝脾腫大者。鄧鐵濤治療早期肝硬化的“軟肝煎”,實受鱉甲煎丸的啟發。
漢代以后,祛瘀法的研究續有發明,至清代王清任而大為發展,他繼承前人的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治療理論與方劑。他治學嚴謹,曾說:“醫家立言著書,心存濟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須親治其證,屢驗方法,萬無一失,方可傳與后人,若一證不明,留與后人再補,斷不可徒取虛名;持才立論,病未經見,揣度立方,倘病不知源,方不對證,是以活人之心,遺作殺人之事。”足見王氏對待著作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這也是鄧鐵濤較為推崇王氏的原因之一。
王氏認為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難治之證,與瘀血有關,因此治病時強調祛瘀,《醫林改錯》全書幾十張方子,大部分用的是通瘀活血的方劑。他還根據氣為血帥的理論,活血往往與理氣相聯,理氣又常與祛瘀結合,特別是在祛瘀方中重用黃芪,是王氏所獨創。
鄧鐵濤運用王氏方的一些體會如下。
(1)通竅活血湯
赤芍3g,桃仁泥10g,紅花10g,川芎7g,生蔥10g,生姜10g,紅棗7枚(去核),麝香0.15g(絹包),用黃酒250g將前7味煎一小碗去渣,入麝香再煎3沸,臨臥服。成人一連3晚服3劑;七八歲小孩兩晚服1劑,麝香可煎3次,再換新的。
主治:頭發脫落,眼痛眼紅,酒糟鼻,耳聾,白癜風,紫紺,牙疳等頭面疾病;此外,還治婦人干癆,男子癆病,小兒疳積等。
鄧鐵濤用此方法治一腦膜炎后遺癥,收到良效。患兒男性,11歲,5年前腦膜炎后遺癥,癲癇經常發作,至9歲即開始發育,出陰毛,嘴唇有稀疏的須,身型矮胖,無小孩性格,舉動如成人,日飲茶水達7茶煲(約5磅1煲),經治數年未效。曾經針灸治療,癲癇發作稍減輕,其他癥狀無改變。鄧鐵濤診其脈沉實而有力,舌診如常,證無虛象,其病在頭,與血瘀有關,因而采用王氏法,予通竅活血湯原方,隔日一服。約15天后,癇證發作較輕,飲水減少,服至50劑,患者已愿和其他小孩玩耍,恢復小孩征象,體重減少5000g,并長高。桃仁、紅花雖每劑各10g,而患者精神卻日佳,智力逐步發育,能記一些單字(此前因病未上學讀書),但癲癇未能完全制止,飲水已減少一半。前后治療約1年,諸癥皆愈,獨余癲癇,后經精神病院治愈。追蹤10多年,該患者發育基本正常,已當工人,惟智力稍差于正常人。
又曾用此方治一患顱咽管瘤之男孩(15歲),癥狀有所改善,如視力有所提高,但1年后X線檢查腫瘤未見縮小,亦無增大。
(2)血府逐瘀湯
當歸10g,生地10g,桃仁13g,紅花10g,枳殼7g,柴胡3g,甘草3g,桔梗5g,川芎5g,牛膝10g。水煎服。
主治:頭痛(無表證、里熱證、無氣虛痰飲等證),胸痛,天亮汗出,心里熱,瞀悶,急躁,夜睡夢多,不安,小兒夜啼,呃逆,干嘔,心悸,易怒等。
此方為傷科醫生普遍采用。
鄧鐵濤曾治療一位被手推車壓傷胸部的患者,經其他跌打法治療十多天,胸痛仍甚,用此方內服,藥渣復煎加酒、醋各1兩熱洗痛處,3日后痛消,繼服數劑(并加外洗)以鞏固療效。
鄧鐵濤經驗,此方對于頑固性之頭痛,失眠,經久治無效,而舌邊有瘀點,或見澀脈者,有時能收到意外效果。本方對胸部因于瘀熱的證候多屬有效。
(3)少腹逐瘀湯
小茴香7粒,干姜0.7g(炒),玄胡3g,沒藥7g(研),當歸10g,川芎3g,肉桂3g,赤芍7g,蒲黃10g,五靈脂7g(炒)。水煎服。
主治:少腹積塊疼痛,或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少腹脹滿,經病崩漏,白帶,不孕等病證。
據鄧鐵濤臨床體會,本方對于婦科病多種疾病有效,如少腹積塊疼痛,或經痛之喜按者,經水過多,或斷續淋瀝不止者均有效,若用于經水過多,蒲黃應用蒲黃炭。王氏自稱本方為“種子安胎第一方”。此方對于月經不調所致的不孕癥確有良好的效果,對于附件良性腫塊亦有效。該方小茴香可用5~7g,其他各藥亦可稍增其份量。
(4)補陽還五湯
黃芪120g,赤芍5g,川芎3g,桃仁3g,紅花3g,當歸尾7g,地龍3g。水煎服。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等癥。本方對于偏癱、截癱等屬于氣虛有瘀者,效果甚佳。鄧鐵濤曾用此方治療各種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之偏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恢復五成的,也有恢復八九成的。
曾治1例嚴重截癱女子,后能不用扶杖跛行,恢復工作,結婚后產一子。該女子姓曾,時年22歲,就診時已截癱臥床半年,兩腿消瘦,自膝下只余皮包骨頭,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久,面目虛浮,月經3月未行,唇舌色暗,苔白,脈細澀。乃予補陽還五湯,黃芪用120g,家人見方,初不敢服,后試配半劑,服后月經得通,始有信心,連服10多劑。
二診時自覺精神較好,月經已凈,腰部稍有力。再開處方為:黃芪200g,全當歸30g,川芎10g,赤芍13g,桃仁13g,紅花5g,地龍10g,桂枝10g,黑老虎13g。水煎服。該方服10劑后,已能自動起坐,胃納甚佳,面色無虛浮而轉紅活,上半身轉胖,腿肉稍長。照方再服10多劑,能下床稍站一會。
囑其注意鍛煉學站,進而扶雙拐杖學步。照上方加減,服藥8個多月,并經艱苦鍛煉,已能扶一拐杖緩慢行進。1年多后參加教學工作,已能丟掉手杖跛行。
(5)開骨散
加黃芪當歸30g,川芎15g,龜板15g,血余1團燒炭,黃芪120g,水煎服。
主治:難產。
鄧鐵濤曾用此方配合針灸治死胎1例。
陳某,妊娠8個月,胎動消失7天入院。診斷為過期流產。入院后未用其他方法治療。診其舌淡嫩苔薄白有剝苔,脈大而數,重按無力。根據舌象脈象分析,舌嫩苔剝是津液受損,脈數大無力是氣分不足,脈舌合參屬氣津兩虛。問診知其妊娠反應較甚,嘔吐劇烈,致傷津耗氣。但胎死腹中屬實證,是病實而體虛。考慮不宜純用攻法。乃治以養津活血行氣潤下,另針刺足三里、合谷等穴以配合治療,連用2天,腹中動靜全無,欲試用前人之法,予平胃散加味如何?2劑無效,改用脫花煎1劑,仍無效,連用數方攻之不動,可見孕婦正氣虛敗,宮縮不能無力祛邪(死胎)外出,于是改用補氣活血法,但又因用藥份量不足而未效,至此,決心重用黃芪合開骨散治之,藥用:黃芪120g,當歸30g,川芎15g,血余炭9g,龜板24g(缺藥),煎服。下午4時許服藥,6時許開始宮縮(約10~20分鐘1次)。晚上8時加用按摩針灸。先指按三焦俞、腎俞以行三焦之氣,但按摩后,宮縮反而減弱減慢。改用艾灸足三里這一強壯穴以增強體力,灸后宮縮隨之加強,約10分鐘1次,收縮較有力,灸半小時停灸。繼用針刺中極穴,每2~3分鐘捻轉1次,針后每1~3分鐘宮縮1次,宮縮甚為有力,共針15分鐘,停止針灸治療,是夜11時,死胎產下,為臍帶纏頸的死胎。
開骨散是從宋代龜甲湯(治產難及胎死腹中)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歸湯。此方重用當歸、川芎以行血,龜板潛降,血余炭引經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藥和破血藥,故明代以后多以治產難。清代王清任認為本方治產難是否有效,緣只著重于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故主張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臻完善而療效高。
王清任這一學說,對后世影響頗大,如近代名醫張錫純,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一再運用祛瘀法以治療多種疾病,例如對于肺結核病,除了重視補氣養陰之外,喜用祛瘀藥,他的十全育珍湯(黨參13g,黃芪13g,淮山藥13g,知母13g,玄參7g,生龍骨13g,生牡蠣13g,丹參7g,三棱5g,莪術5g),10味藥中就用了丹參、三棱、莪術等三味活血祛瘀藥。鄧鐵濤解放前治肺結核,多仿張氏法,用三棱、莪術等祛瘀藥于治肺藥中,有一定療效。又如,張氏治肢體疼痛,多認為與氣血郁滯有關,方用活絡效靈丹(當歸15g,丹參15g,乳香15g,沒藥15g),鄧鐵濤用治腰腿痛多見效。曾治一坐骨神經痛之婦女,每夜痛甚至呼叫不已,診其脈弦稍數,舌質紅,為血瘀兼熱所致。乃予當歸13g,丹參15g,乳香7g,沒藥7g,加生地25g,赤芍15g,白芍15g,甘草7g。7劑痛全止。繼服數劑善后,至今10多年未見復發。
新中國成立后,對活血祛瘀研究十分重視,尤其近10多年來,祛瘀法用以治療多種較為難治的疾病,如硬皮病、燒傷瘢痕疙瘩、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腸黏連、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冠心病、急腹癥、宮外孕、子宮頸癌等,都取得可喜的成績。鄧鐵濤認為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前輩介紹,王清任治療天花病的通經逐瘀湯等六張方子,用之往往生效。六方中除了保元化滯一方只用黃芪滑石之外,其余各方都以祛瘀或補氣祛瘀為宗旨。天花是病毒性疾病,雖然新中國已消滅了天花病,但祛瘀可以治療病毒性疾病,卻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
此外,如膈下逐瘀湯治療腹部瘀熱作痛或有積塊;身痛逐瘀湯治療關節疼痛;癲狂夢醒湯治療精神病;龍馬自來丹與黃芪赤風湯治療癲癇,等等,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但亦應注意用之得當,不能濫用,孕婦及血虛證無瘀血者禁用。
有些血瘀證久用祛瘀藥雖然也沒有不良反應,但如用藥劑量過大,或用之過久,也可能出現貧血之類的問題。鄧鐵濤曾用疏肝利膽藥加五靈脂、蒲黃以治療1例慢性總膽管炎(膽囊已摘除)患者,癥狀大為好轉,但服藥一二月后,血紅蛋白、紅細胞及血小板等數值都降低,于是停用蒲黃、五靈脂,稍加養血藥而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