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蛛
多年來,有一個景象會反復出現在我的夢境中:我卡在了一處山縫中,身體在不停地收縮、膨脹、收縮、膨脹,恐懼俘虜了我;然而,我對身體失去了控制,只能任由自己的身體一會兒把巖縫塞滿,讓自己喘不過氣來,一會兒又變成了微粒,觸碰不到任何東西。
掙扎著醒來后,渾身大汗,心悸不已。那種身陷一處、逃無可逃、又無能為力的感覺,可能是世界上最兇險的噩夢之一了。然而,即便不在夢中,人的大腦也可能陷入類似這樣的噩夢之中,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思維反芻”(rumination或depressive rumination)。
在休息時,牛會把胃中的食物逆嘔到口腔,細細咀嚼后再咽回胃中,這叫做反芻。對人類來講,反芻不是一種消化形式,但它是一種思維模式。
神經科學上發現,人的大腦實際上是全天無休的:你看起來思緒飄忽,大腦似乎是在休息,但其中飄忽的思緒并不比集中精力分析推理時要少,這種飄忽不定的大腦活動叫做基線思維活動。大腦脫離當下,在自己的世界中飄忽游蕩,做一做當官、發家或成名的白日夢,這沒什么不好。然而,有一種形式的思維飄忽會嚴重影響健康,那就是思維反芻。
思維反芻是一種循環往復的思維模式:大腦沉浸在過去的失敗與當下的壓力當中,它不是在尋找解決辦法,而是像牛的反芻一樣,在反復地咀嚼著失敗與壓力。負面的思維會帶來負面的情緒,反復不停的負面思維會帶來持續的精神壓力,最終,陷入思維反芻的大腦就像是一片波濤洶涌的海洋,有可能導致人陷入一種瀕臨崩潰的境地。
現實是我們思維中的燭光。陷入了反芻的大腦就像是刮起了狂風一樣,會把那燭光吹得越來越弱,當燭光徹底熄滅后,現實就再也無法影響到大腦,它陷入了一片黑暗。無盡的悔恨像層層疊疊的烏云,在飄忽游移:
“我怎么會這樣懷才不遇呢!”
“我肯定是做錯了什么,才會有今天的結局!”
“我真是個廢物!”
“我錯了,真的錯了!我光知道應該做那件事,忘了還要留意另一件事!”
“我這個樣子該怎么面對孩子啊!?”
……
反芻勝利的那一刻,絕望降臨:外表看來是寧靜的,但現實的燭光再也無法照亮大腦內的戰場。
研究證明,思維反芻與多種精神類障礙存在關聯,如抑郁、焦慮、暴食、酗酒、自殘。
從多個角度來看,思維反芻就像是心理療法“正念思維”(mindfulness)的反面:正念思維是努力讓大腦集中注意在當下,而思維反芻恰恰相反,思緒在無目的地游蕩,咀嚼著過去的失敗,擔憂著不確定的未來,持續的壓力會把思維束縛住,就像我經常做的那個噩夢一樣,大腦失去了對現實的控制,被囿于一處。
人生總有這樣的不幸時刻,我們陷入了思維反芻的泥淖:
并不了解你的人卻對你的人生指手劃腳,但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東西,卻讓你陷入了自我懷疑;
你的小失誤被他人夸大,而你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多年之后,事后回顧發現了當年未看清的失誤;
有些事并不是你的錯,但你堅持認為是自己的;
你追求完美,但從來沒有完美過;
等等。
這時,我們該如何逃離這片反芻的沼澤呢?
如果你發現朋友陷入了思維反芻,不要嘮叨勸說,絕不可對他的想法進行評價。最好的幫助就是拉著他去參加活動,比如散步、戶外,等等。朋友的陪伴,現實的活動是脫離反芻的最好辦法。當然,嚴重的情況下,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流行的心理治療技術可參考“注重思維反芻的認知行為療法” (RFCBT: Rumination-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然而,多數情況下,往往是獨自一人陷入了反芻,那該如何自助呢?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是陷入了思維反芻,而擺脫反芻最主要的就是感知當下。
有一個擺脫反芻的正念療法的小技巧,平時不妨多練習,在陷入反芻時,可嘗試進行:
首先,尋找一個恰當的身體姿勢,坐直或者平躺。
感受自己內在的想法,靜靜地觀察自己的想法,就像看著飛鳥飛過天空一樣,不要評價它們,不要去想著改變它們。
把注意力從想法轉移到自己的情緒上,耐心聆聽自己。
深呼吸,感受每一次的吸氣與呼氣,留意身體的感覺。
嘗試不再刻意控制呼吸,僅僅感受自己呼吸的節奏。
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體感覺上,用意識掃描自己的身體,從頭到腳,留意放松或不適的地方。
留意周圍的可感知的氣味、味道、聲音或感覺。
再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并與你身體建立聯系。
微笑,并回歸當下。
大腦是一個很迷人的器官,也會是我們麻煩的來源。沉思是我們梳理分析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的主要活動。從外面看起來,思維反芻盡管與沉思相似,它并不是在尋找問題的答案。就像是古老的唱片機卡在了壞掉的磁道上一樣,思維反芻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它是一種讓大腦陷入麻煩的活動模式。
有些人有這樣的一種能力:在受到了打擊時,他會傷心難過,甚至號啕大哭,但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就會過去了。我們常常會把這樣的人叫做“沒心沒肺”。反之,敏感的人往往會像黛玉一樣,感情細膩但也心思深重,遇到了事情卻不容易過去。感情細膩固然是好事,卻也極易陷入了思維反芻而不自知,倒不如沒心沒肺來得痛快。
生活是一趟不會停止的列車。如果今天還在呼吸,明天總會到來。過去的事,如果已經吸收了經驗,它的意義也就結束了,就該及時放手。麻煩如果有解決辦法,那就依辦法解決好了;如果沒有辦法解決,記下來,然后放在一邊好了。深思是要有的,但不要讓你的思維陷入反芻的泥淖。當沒事時,或者也沒辦法時,不妨活得沒心沒肺一點。
參考文獻:
1.Depressive Rumination: Nature, Theory and Treatment, Costas Papageorgiou and Adrian Wells, ISBN 0-471-48692-2
2.Rumination-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 Edward R. Watkins, ISBN 978146252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