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伯樂哭驥

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和致敬中華民族眾多圣賢豪杰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歷代圣賢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風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愿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后烙印于心,得圣賢精神滋養、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廖彬宇先生作此詩于2014年,當代中國畫大家劉懷山先生馬年春節送《伯樂相馬圖》給彬宇先生,先生遂作此詩。由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逯國平篆書。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內容將陸續發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成語。

甲午歲題劉懷山仁兄

伯樂相馬圖古風

有名孫陽者,能識千里馬。

周游諸侯國,氣度甚風雅。

忽見受奴役,牽鹽于烈夏。

時時遭鞭撻,枯瘦聲嘶啞。

晴雨走兼程,遮風無片瓦。

苦極還耐勞,神情仍瀟灑。

誠為真龍駒,四蹄奮踢打。

將之獻楚王,用以安天下。

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

駕馭征戰場,何懼兵刀剮。

始知薦舉人,所言并非假。

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

陰陽敷變化,萬物有依循。

相術雖論形,尤重精氣神。

形具而神備,乃做世上珍。

常人愛伯樂,可辨偽與真。

更借伯樂語,榮顯貴絕倫。

然世少伯樂,便甘受沒堙?

生來不俗骨,必定迥超塵。

嗟乎,待文王而興者乃凡民;

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莘莘。

黃德勁先生詩評:

彬宇先生題伯樂相馬圖古風,一改世人渴盼伯樂相馬之習慣性期待,而獨樹高格,別開生面,將落足點寄寓在千里馬之奮進拼搏,發揮主觀能動性上。可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完全是六經責我開面的做法。全詩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上一段為伯樂相馬之故事,下一段為振聾發聵之慨嘆。

伯樂相馬萬古傳

“有名孫陽者,能識千里馬。周游諸侯國,氣度甚風雅。忽見受奴役,牽鹽于烈夏。時時遭鞭撻,枯瘦聲嘶啞。晴雨走兼程,遮風無片瓦。苦極還耐勞,神情仍瀟灑。誠為真龍駒,四蹄奮踢打。將之獻楚王,用以安天下。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駕馭征戰場,何懼兵刀剮。始知薦舉人,所言并非假。” 彬宇先生古風之此一段,詳細介紹了伯樂相馬的故事,歌頌了古伯樂“孫陽”。

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后來總結畢生經驗,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馬,對于人類歷史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

據研究,中國早在 6000 年前便將野馬馴化為家畜,此后成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之一。而黃帝時期,已經有了“王亥馴馬”的傳說,也被譽為“中國第一支騎兵”的誕生:

當時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后腿抬起。但它并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人們都不認識,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但讓大家不要輕易殺掉,并且派了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過來。王亥也很好奇,先用木欄把野馬圈了起來。

一段時間以后,王亥發現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同樣顏色的野馬,對著欄桿內的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后來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迫不及待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感覺十分高興。王亥于是留下了所有的馬,關緊欄桿,割草來喂它們。不久之后,一匹馬竟然生下了一只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奔走相告,四處的人們都紛紛前來觀看。

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發現人類好像并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再驚慌,而是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更是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后,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摔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里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時,卻發現這匹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趕忙把馬引進欄桿內圈好。后來他想出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后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王亥這回吸取了教訓,一只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只手又緊緊抓住馬鬃,任憑馬怎么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跑了一陣后,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來。

王亥騎馬成功后,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都前來觀看,黃帝也很快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上,一只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里,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了。王亥和應龍簡直氣壞了,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跑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于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返回路上,兩人又騎馬射死了幾只野鹿,帶了回來。

他們的行動一下子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打仗時是否也能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后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是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

黃帝不僅同意了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據說這支騎兵在后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信史中的記載,同樣不少。漢儒鄭玄在《周禮·小司徒注》中說:“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也就是說,我國在周朝就已經有了養馬制度——司馬法,古代以一里地方為井,法律規定每十里就要貢獻一匹馬。

到了春秋戰國,養馬之風更盛,車騎的多寡成為衡量一個諸侯國強弱的標準,萬乘之國就是大國強國的代名詞。尤其人們根據馬的不同用途,已經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馴馬由此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對馬的了解也愈加深刻。比如“老馬識途”的典故,就發生在齊國名相管仲身上。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韓非子·說林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于春天出征,到凱旋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最后只好求助于管仲。管仲苦思良久,忽然福至心靈,說:

“老馬的智慧可用!”

于是立即挑選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說也奇怪,這些老馬竟然一點也沒有辜負管仲的眼光,把大軍領出了困境。

由此可知馬的智慧與人對馬的理解和使用。春秋戰國時代,馬是戰爭的必備,各諸侯國都對馬有著獨特的情感,司馬官爵正是掌管軍事的總司令。周孝王曾專門封秦國先祖嬴非子為馴馬之官,周穆王更有穆王八駿,皆為極品。分別是:

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

秦始皇也有七匹名馬,《古今注》載:

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再如李世民的昭陵六駿,曾有親題贊語:

特勒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青騅: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颯露紫: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另外還有歷史上有名的項羽之烏騅馬,關羽之赤兔馬,劉備之的盧馬,秦瓊之黃驃馬等等。

最為歷史民眾所熟知的良馬,應該是“汗血寶馬”。也即“大宛馬”,世界上最古老的純血騎乘馬品種,有3000多年歷史。據了解,大宛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記》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唐太宗時,西域進貢千里馬,據說其中就有“汗血寶馬”。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特勒驃”傳聞就是突厥贈送的“汗血寶馬”。

孫陽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將相馬作為了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從零開始學習相馬。因為當時既沒有相馬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更沒有專業的老師教授相關課程,只能靠自己用心觀察,比較摸索,深思細究,發現規律。《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由此可見孫陽學習相馬的專注勤奮

擁有了一身相馬奇術的孫陽,后來成為秦穆公之臣,可謂龍入大海。因為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因此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要求很高。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后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

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列子》載: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耶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別名九方歅,九方堙。九方皋曾受伯樂推薦,為秦穆公相馬三個月。他相馬看重內在精華,不求表相。

當伯樂年老的時候,秦穆公對他說:“您的年紀老啦,能不能再給我推薦一個善于相馬的人呢?”于是伯樂推薦了九方皋。穆公便派九方皋外出找馬。三個月后,九方皋回來報告說已經在沙丘那邊發現一匹好馬。穆公問是什么樣的馬,九方皋回答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于是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馬,取回的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把伯樂召來,對他說:“你給我推薦的那位相馬人太讓我失望了,他連馬的黃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

伯樂聽后驚嘆道:“他竟然高明到這種地步了!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萬倍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看到的已經不是馬的外表,而是馬的內在了。觀察到它內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現象,洞察它的實質而忘記它的外表:只看他所應看的東西,不看那些不必要的東西;只注意他所應注意的內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真的已經達到了神乎其神的的地步,已經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了。”后來經過驗證,那匹馬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駿馬。

無疑,這是一則有著深刻寓意的故事。伯樂和九方皋,都是神仙一級的相馬師。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后,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于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此書圖文并茂,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后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相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比如《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瑯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而相關傳說中的伯樂,則另有十分精彩的故事,彬宇先生在詩中詳細言及,如“忽見受奴役,牽鹽于烈夏。時時遭鞭撻,枯瘦聲嘶啞。晴雨走兼程,遮風無片瓦。苦極還耐勞,神情仍瀟灑。誠為真龍駒,四蹄奮踢打。將之獻楚王,用以安天下。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駕馭征戰場,何懼兵刀剮。始知薦舉人,所言并非假。

據傳伯樂為晉國沒落貴族,精于相馬之術,見晉國大亂,渡河入洛,隱居于北邙山太極嶺中。當時,鬼谷子隱于云楚,墨翟隱于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來。

一日,伯樂見一匹馬拉鹽車而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里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于天,如金石之聲。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后,馬出落得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孫陽把千里馬帶去獻給楚王,楚王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后來,千里馬載著楚王馳騁沙場,在南征北戰中立下了不少功勛。

“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駕馭征戰場,何懼兵刀剮。始知薦舉人,所言并非假。”對于相馬這項專門技術來說,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點就通,一看就會的。即便貴為君王,在識馬上,也完全是小兒科,門外漢。然而事實勝于雄辯,伯樂就是伯樂。

另有傳說,當時聽說伯樂發現神馬之后,齊、秦諸國均遣使持金來購,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

周王屢求伯樂相馬,伯樂為其選千里馬四匹,周王將四馬共一轅,以駕天子之車。周王乘此,命御者揚鞭催馬,而四馬狂嘯,車不能行。周王大怒,將伯樂召至洛邑,責其相馬之誤。伯樂笑道:“四馬皆為千里馬,但大王的御者卻非善御之人,善御者需要選擇不同等級的馬共駕一車,以千里馬領轅,配以中下等之馬,主次協力,其車既快且穩。這比如治國,大臣們品德、能力有高下,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德能互補,同心協力,其國才能大治。”周王命御者按伯樂之法,選一匹千里馬領轅,配三匹一般的馬,果然駕馭甚便。周王大悅,欲聘伯樂入朝為官,伯樂辭謝。

鬼谷子的弟子蘇秦,入秦求官未果,千金將盡,意欲東歸,乃以余金買秦馬一匹,欲東歸后將此馬賣得高價。到洛陽馬市后,連續三天,無人問津。于是蘇秦到北邙山找到伯樂,伯樂見此馬雖非寶馬,也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于是有心相助。次日,伯樂來到馬市,圍著蘇秦和馬轉了一圈,離千步后又連續回頭看了此馬兩次,眾買馬人一見,爭買此馬,蘇秦以十倍的價格將此馬售出。

鬼谷子的另一個弟子龐涓,素聞伯樂大名,適逢伯樂壽誕,鬼谷子就帶龐涓前來賀壽。此時伯樂的大弟子食河豚而死,而這位弟子自幼跟隨伯樂,師徒之情如同父子,見弟子死,伯樂并不悲傷。龐涓問其故,伯樂道:“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其味之美,也無它食能比。我多次勸他,莫貪口腹之欲而招來亡身之禍,但他不聽,前幾次垂釣河豚,蒸而食之,僥幸未遇其毒,今日又食,終于身死。世上的達官顯貴,皆是如此,貪名逐利,身死名滅,卒為人笑。”鬼谷子聞此,對龐涓道:“名利之害,甚于河豚之毒,弟子謹記。”龐涓不悅。后來龐涓貪暴奸詐,身死馬陵道。時人稱贊伯樂既善相馬,又善相人。

因為有了伯樂相馬的故事,所以后來人均以千里馬能得伯樂為人生之幸事,因此也就有了韓愈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古文觀止》言:“此篇以馬取喻,謂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斯可展布其材。否則英雄豪杰亦埋沒多矣。而但謂之天下無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難其人也。”

千里馬與伯樂,哪一個更難得?平心而論,世間少伯樂,又何嘗不少千里馬?欲得伯樂顧,先成千里馬;而欲得千里馬,先有伯樂眼。曾文正公亦在評價《馬說》時言:“謂千里馬不常有,便是不祥之言。何地無才,惟在善使之耳。”但就識馬相馬而言,中國歷史直到近現代,才不再為“馬”所左右。

有相關報道寫道,曾幾何時,“鐵馬冰河”踏遍河山,在綿延數千年的戰爭史上,它無比輝煌。解放戰爭時期,騎兵部隊最多時編制有13個師。上世紀80十年代,在“百萬大裁軍”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現在,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

千百年前,可真不是這樣。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說,“國以馬為強弱”,認為漢、唐兩朝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畜馬業的發達。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廣奉命征戰匈奴,不巧中途碰上了匈奴的左賢王及其麾下4萬騎兵。這位匈奴畏懼多年的“飛將軍”,面對烏壓壓的匈奴鐵騎之時,幾乎身陷絕境。窮途末路只能背水一戰,最終漢軍幾乎全軍覆沒,直到張騫的部隊趕到,才扭轉了被剿滅的命運。自此匈奴鐵騎的陰影也一直縈繞著漢武帝,這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便在選馬、鑄甲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因而才有對大宛馬不惜代價的尋索。漢武帝為向大宛國求取這種寶馬,不惜發動多次戰爭,因此“漢宛之戰”又叫“汗血馬之戰”或“天馬之戰”,后來也才有了漢帝國的鐵騎雄兵。

豪杰豈待文王興

“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陰陽敷變化,萬物有依循。相術雖論形,尤重精氣神。形具而神備,乃做世上珍。常人愛伯樂,可辨偽與真。更借伯樂語,榮顯貴絕倫。然世少伯樂,便甘受沒堙?生來不俗骨,必定迥超塵。嗟乎,待文王而興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莘莘。”

在古風的第二部分,彬宇先生從中國的天人哲學出發,穿透迷霧,析理尋真,發出了“誅心一問”:真正的千里馬,非要苦苦等待伯樂的垂青,才可以騰躍天下,一展雄才嗎?

“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語出《周易·系辭下》。吉人,善良的人,賢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心浮氣躁的人。前者一定是話不多的,惜言如金的;后者一定是喋喋不休,甚至直接是“話癆”類型的。《世說新語》有故事: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世說新語·品藻》)

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說些日常事情,子敬不過寒暄幾句罷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誰較好?”謝安說:“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怎么知道呢?”謝安說:“賢明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是從這兩句話推斷出來的。”王子猷、子敬曾經都坐在一個屋子里,屋頂突然著火。子猷迅速跑出去避開火災,慌張地沒穿鞋子;子敬神色平靜,慢慢地呼叫仆人(過來),扶著墻出來,跟平常沒有什么兩樣。世人以此來評價子猷、子敬的氣度。

一個人說話太多了,前途不會太樂觀,壽命也不會太長。為什么呢?中國古人說“話多傷氣”,而且“言多必失”,多半都不會有好的遭遇。

中國人特別講養生之道,如道家說人的身體有精、氣、神三種要素,也就是精神、氣體、還有無形的神這三種。彬宇先生詩言:“陰陽敷變化,萬物有依循。相術雖論形,尤重精氣神。形具而神備,乃做世上珍。”道家講養生之道,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求收斂,收斂自己的精、氣、神這三種要素。這種收斂,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用功。比如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不要仰著睡,要右臥如弓;不要張開口,吐氣要吐得均勻,不要吐得那么大,這也是不衛生的。在白天也是這樣,在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要閉著嘴,用鼻子呼吸,呼吸得很勻稱,很調和,很柔和。如果我們一個人心里不平和,很急促,或是運動后很急促呼吸,對一個人身體里細胞的傷害和損失會很多。所以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不要多說話,把呼吸調得很均勻,在做事的時候心里也要很定,不要浮躁。這就是吉祥之人。

所以這個口,話說得越少越好。“吉人之辭寡”,說話的內容無非是要表達自己的心理講人,講事。凡是牽涉到人與事,就關系到人的利害,關系事情的成敗。所以說話之前我們要想一想,這些話說出來對人到底是有好處還是有害處?有修養的人他的腦子一轉就知道了。沒有修養的人或是一時沒有注意,說話沖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把別人給傷害了,他自己不考慮。當然言不僅僅是說話,也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都是如此。有的人往往把人家傷害了,自己還不了解。對方知道了便會報復我們。有時候即使對方不知道他受到了損失,但是因為我們一句話損害了人家的名譽、權利,讓人家受到了損失,我們還是要負擔責任。這幾句詩其實是詩人彬宇先生借相馬而論相人甚至是論如何做人的妙語警句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凡是君子說話都慎重,怕駟不及舌,所以五經講的都是慎言。“口為禍福之門”,一個人的吉兇禍福大半都決定在口。劉余莉教授在講授《群書治要》時便專門講到,我們講話很小心就有福了,這個福怎么來的呢?比如說我們說話,看到別人有憂慮,我們去開導他一下;看到別人有恐怖,我們去寬慰一下;看到一個人受了委屈誹謗,我們說一句公道的話,仗義執言,給人家解圍、壯一壯膽子,這個就是我們說話的功德了。所以我們的口就看我們用它來做什么,我們用得好,就是能替人家造福,自己也積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業,妨害了人家也妨害了自己。

彬宇先生從相術的角度,更加深入闡釋“相術雖論形,尤重精氣神。形具而神備,乃做世上珍。”相術在中國是一門流傳久遠的學問,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大戴禮記》載:“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可見狀,色,言皆可觀人,這也正是精氣神的統一,是系統的相人術。

相人術認為,面相和精氣神是分不開的。相學第一,看的是精氣神。十分面相,七分看眼,看眼先看精氣神。面相貴形神兼備,形神貴相符相承。當今社會,容貌可以輕易改變,氣質卻要多年修煉,這一方面,氣勝形一籌;另一方面,氣質的改變可以帶動容貌的變化,氣質再勝一籌;容貌會隨年歲消損,氣質卻如美酒,愈久愈醇,氣質完勝形貌。因此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是形神兼具的,而神則尤勝于形。如曹操形陋身鄙,卻有英雄氣概,終為北方霸主;劉邦外如“流氓”,卻有仁主氣質,招賢納良,成就漢代霸業。古今俊美之人,則多貪戀酒色,氣質消損在裙裾杯盞之中,鮮有成大事者。

具體到伯樂與千里馬,真正的伯樂,是可以如九方皋,透過外在的表象深入骨髓,發現真正的千里馬的。“常人愛伯樂,可辨偽與真。”這也是常人喜歡伯樂的原由,因為伯樂有一雙識人的慧眼。“更借伯樂語,榮顯貴絕倫”,世人因為伯樂而得以賞識,提拔,重用,發揮才干,甚至登堂入室,顯貴絕倫。“然世少伯樂,便甘受沒堙?”但是伯樂在哪里?人生只能苦苦等嗎?只能埋沒終生嗎?這不是真正的人才,不是真正的“千里馬”。“生來不俗骨,必定迥超塵”,生來便是非凡之才,必有非凡之舉,也必成非凡之業!因此彬宇先生最后深深感嘆:

“嗟乎,待文王而興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莘莘。”

此語出自《孟子·盡心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說:“一定要等文王出來之后才興起的,是蕓蕓眾生,是平凡之人。如果是豪杰之士,即使沒有文王,也照樣能興起,能成就偉業!”

何其壯志豪情干云天也!鮑鵬山教授曾經就此講道:

我很驚訝于這樣的話出現在孟子的作品中,我認為,這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名言一起,標志著孟子政治思想的光輝頂點。偉大的人民能管理好自己,他們不需要圣賢與帝王的安排!這與著名的《國際歌》是一脈相通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孟子的這種大丈夫人格,也是時代的賜予。孟子是他那個時代原野上的參天大樹,也只有那個原野可以有參天大樹。隨著專制漸深,能生長的便多是一些“無人知道的小草”了,滿足于“大地把我擁抱,太陽把我照耀”。

對他們來講“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即便沒有文王,因為你做好一點,這個時代就跟著好一點,你成為一個有光亮的人,你周圍的環境就會變得更加明亮一點。這完全是一個自新自省的過程,我覺得即便在孟子那里,他對同時代也是非常失望的。每一代的思想家,每一代人都會對自己的時代失望,但是失望之后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自我振作,一種是沉淪下去,我覺得這兩種選擇會一直持續下去。

彬宇先生極其巧妙地借用了孟子的名言,以此來收官整首古風,也讓自己的思想有了一個完美而高的展現:

古今中外真正能夠開辟歷史的人,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千里馬,都不會拘泥不化,墨守成規,匍匐于地,等待圣主或伯樂的降臨。而是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不懈奮發,成就人生。

與此同時,辯證而言,真正的千里馬,也必然會成長為慧眼如炬的伯樂,繼續不斷地發現新的千里馬,從而共同成就不朽之功業。

彬宇先生另外還有一首專門詠千里馬的詩,寫出了千里馬的精神,鼓舞人心,由國畫家丁己繪制了一幅詩意圖,由張紅星教授注解。該詩選自彬宇先生的《中天而立集》:

己亥冬神駿吟古風

古來真名駒,生性愛曲迂。

日行三千里,不畏路崎嶇。

赳赳體雄健,與世爭須臾。

負重莫言苦,濟人之急需。

放足即雷動,且喜無所拘。

未必置天閑,迎風嘶歡虞。

鐵蹄踏春秋,胸懷廣四隅。

倏忽時運至,高步上云衢。

狂飆挾電掣,江山任馳驅。

豪杰英雄乃為伍,沖鋒陷陣滿征途。

豈因好戰嗜殺戮,湯武義師緣何辜。

檀溪飛躍震今古,誰個不識此的盧。

獨立自強馬化龍,豐神俊朗大丈夫。

羲皇慧業傳久遠,騏驥億年負河圖。

河圖一出光萬宇,兆民從此仰斗樞。

張紅星教授注:

1、“與世爭須臾”,謂神駿速度奇快,講求效率。譬喻人生如有捷徑,唯一勤字而已。2、“未必置天閑”一句化用自陸游《感秋》一詩:“古來真龍駒,未必置天閑。得志未可測,談笑濟時艱。”天閑為皇家養馬之所,譬喻豪杰之士,不為功名利祿所羈,能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3、“倏忽時運至,高步上云衢”謂千里馬未遇伯樂前受鹽商肆意鞭撻,遇伯樂后將之獻予楚王,君臣慶會得以施展才干;

4、“豈因好戰嗜殺戮,湯武義師緣何辜”,謂神駿上戰場乃天命所歸,并非好戰之故。猶湯武之革命,順乎天應乎人。湯武本仁義之師,如若被冠以好戰之名則何其無辜;

5、獨立自強馬化龍,豐神俊朗大丈夫”,謂神駿自強不息,“不息”一為不停息,即馬不停蹄之義;二為不休息,馬站立而眠,不息之至如斯;神駿長風電馳,其身過處留下長龍之影,則有化龍之義,謂龍馬精神耳;神駿乃高頭大馬,高大威猛,有大丈夫象,譬喻天下男兒應如馬,一則自強不息,二則志在四方,三則高大威猛(雄赳赳),男子優柔羸弱,又或現嬌媚之態,為德不配位,必有妖祥;

6、“河圖”,謂卦之來源得于龍馬。《尚書·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聞一多 《書信?給梁實秋先生》:“河圖則取義于河馬負圖,伏羲得之演為八卦,作為文字,更進而為繪畫等等,所以代表中華文化之所由始也。”

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武漢大學校長的劉道玉,有一篇公開發表于2022年總第1041期《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伯樂與千里馬》,專門論及此間的道理,敬錄全文如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把識才、薦才、用才和養士作為大政方針。在眾多辨別人才的典故中,伯樂相馬的故事家喻戶曉。

人們把善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稱為伯樂,據說人間第一個伯樂是春秋時代的孫陽。楚王想得到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下旨令孫陽尋找。他游訪了多個國家,一無所得。最后,在從齊國返回的路上,他遇到一匹拉鹽車的老馬,正吃力地爬坡。奇怪的是,老馬見到孫陽高聲嘶叫,似有委屈。孫陽走近一看,原來這是一匹千里馬。后來,這匹老馬果然馳騁沙場,為楚王立下許多戰功。

現在,伯樂與千里馬都成了代名詞,泛指一切愛才者與慧眼識才者,以及杰出的人才。古人起用人才的佳話很多,近代慧眼識才的伯樂也不勝枚舉。如:蔡元培發現梁漱溟,把僅有中學學歷的梁請到北京大學任教;徐志摩發現只有小學學歷的沈從文,顧頡剛發現中學生錢穆等。

······中國人才凋敝青黃不接,當務之急是破格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以緩解學術斷層的問題。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武漢大學率先創辦了經濟管理學院,我們亟須調聘管理學人才。我校派到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進修的劉鷹,寫信向我推薦了楊小凱,講了他在監獄自學成才的故事。憑直覺,我判斷他一定是一位杰出人才。于是,1981年我親自到長沙拜會了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毛致用,請求他將出獄不久的楊小凱調到武漢大學任教,并希望湖南省委正式給楊小凱平反,毛致用答應了我的全部要求。之后,我又拜訪了楊小凱之父楊第甫(廬山會議后被列入反黨集團成員之一),希望他支持楊小凱到武漢大學工作,他表示支持,并感謝武漢大學的惜才之舉。

1982年3月,楊小凱正式調到武漢大學,妻子女兒一同隨調。當年7月被破格晉升為講師。他首次開設了《數理經濟學基礎》和《經濟控制論初步》兩門課,兩年內發表了10多篇學術論文。1983年7月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量經濟學中心主任鄒至莊教授來武大講學,與楊小凱交流后,鄒教授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邀請他去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可是,由于楊小凱坐過10年牢,黨委中多數人不同意他出國,我力排眾議,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批準他去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次年又批準他的妻子和女兒到美國陪讀。

1988年9月,楊小凱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隨后他又到哈佛大學做博士后,接著被聘任哈佛大學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終身教授。1993年當選為澳大利亞社科院院士,由于他的“超邊際分析方法與理論”研究處于世界最前沿領域,2002年和2003年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可惜他罹患不治之癥,于2004年7月7日逝世。他是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華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或早已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我獲知這一不幸消息時,立即向他的夫人吳小娟發去了唁電,并附上了三首悼念詩,其中之一是:十年鐵窗苦自學,/橫貫中西博與約。/喜有伯樂識良駒,/珞珈山上露頭角。

楊小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罕見的天才,他的人生經歷,受到的磨難,成才的經驗,發現他的曲折經過,都堪稱絕無僅有。如果要說楊小凱的伯樂,于光遠先生把他調到經濟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劉鷹向我推薦了他,把他調到武漢大學的人,力排眾議派他出國的人,他的博士導師,推薦他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的人,都是他的伯樂。

唐代文學家韓愈《馬說》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非常符合辯證法的,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需要有伯樂式的愛才者去發現,使他們得以人盡其才,不會“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希望中國能出現更多的伯樂,讓楊小凱式的天才不再被埋沒!

千里馬被埋沒是悲哀,世間無伯樂是悲哀,而更加悲哀的是,伯樂和千里馬都不足夠奮發,都要待文王而興!

有人曾經總結道:

黃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姜子牙、秦始皇、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等,他們堪稱開創一個時代的政治英雄。但是,類似于李斯、張良、蕭何、諸葛亮、劉備、孫權、魏征、房玄齡等,他們就不能算真正的英雄人物了,或勉強稱得上一個小英雄,因為他們只是應因某一個時勢中的杰出人物。

科學界同樣也有英雄人物。比如中國古代的張衡、劉徽、祖沖之,西方的牛頓、愛因斯坦等,他們在科學界開創了一個時代,可以看成科學界的英雄人物。

但是,這世間還有一種能夠被稱之為“圣人”的超級英雄。如果一個人物的影響力是跨時代的,甚至是跨越幾個時代的,那么他就不僅僅是一個英雄了,而是英雄當中的英雄,是超級英雄。比如孔子,其影響力跨越兩千余年,不僅對中國有巨大影響力,即便對世界也有很大影響力,這就是超級大英雄和大思想家了……

嗟乎,待文王而興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莘莘。” 伯樂不可尸位素餐,而千里馬不可顧影自憐。彬宇先生借孟夫子之慨嘆追問,亦夫豪杰圣者之深慨乎?

張紅星教授注:

牽鹽: 《戰國策?楚策四》載:汗明向春申君講述:有匹年老的駿馬,“服鹽車而上 大行 ”,結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仍上不了山。伯樂 見之,為它卸下車轅而哭,馬亦“仰而鳴,聲達于天。”后遂以“牽鹽”喻懷才不遇。

—————————————————————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百圖》為廖彬宇先生古體詩集,《禮記》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匯集歷年吟詠往圣先賢及其事跡的古體詩365首,透過圣賢事跡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圣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致敬圣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歷史上的伯樂也有很多故事
比伯樂還厲害
牝牡驪黃
伯樂(春秋時代人物,本名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
管理故事:九方皋相馬
史上最厲害的相馬高手是誰?不是伯樂,比伯樂還要高明千百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施甸县| 什邡市| 安阳县| 泊头市| 颍上县| 丘北县| 托克托县| 深泽县| 涟水县| 锡林郭勒盟| 稻城县| 吉水县| 锡林浩特市| 威宁| 姚安县| 民和| 同德县| 桐柏县| 邳州市| 河池市| 霍山县| 罗甸县| 巴林左旗| 江安县| 博客| 广州市| 左云县| 万安县| 固始县| 盐津县| 玛纳斯县| 永顺县| 册亨县| 石楼县| 颍上县| 西平县| 牟定县| 宁南县| 嘉禾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