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師原文]
穴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寸至二寸。
穴位定位
[詮解發揮]
穴名:重者,一起并用也,此三重穴之三穴常-起并用。此為三個穴的第一個。
定位及取穴: -重穴位置在懸鐘穴向前,即向陽明經方向橫開一寸處。
現代解剖:肌肉:在腓骨短肌和伸趾長肌分歧部。血管:有脛前動、靜脈分支。神經:當腓淺神經處。
新用:大腿髖骨疼痛特效。脾發炎、脾腫大、脾病脾硬化、乳發炎、乳腫大、乳痛、乳房小葉增生、甲狀腺腫大、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及腦性麻痹,踝痛或扭傷、腳趾痛??芍温湔怼?br>
解說及發揮
1.三重穴位在少陽(膽)經陽明(胃經)之間,治療少陽、陽明兩經合并之病(如顏面神經庥痹)甚效。
2.本穴治肝脾之病,其原理與木斗、木留類同。但此處之脾非指脾臟及藏象病,而是指的現代醫學之脾。因此扎針時針在右邊,三穴一-起用。
3.穴在膽經(主風)胃經(主痰)之間,主治風痰之癥。
4.余之特殊經驗,以本穴治療大腿髖骨疼痛特效,蓋此穴緊鄰懸鐘,懸鐘為髓會,又膽經循行經過惋骨。此穴也可治落枕,以肩井穴痛者尤效。
5.治療踝痛或扭傷,可以此穴為主穴,外踝加昆侖,內踝加太溪,個人則以小節穴為主,不論內外踝,-針即見卓效。
6.亦可治療腳趾痛及肋痛、腳脛濕癢。
7.配四花中穴,針之能治步履難移。
8.與二重、三重一起下針,治療脾病及乳病。見三重穴后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