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微觀層面的人,如何才能改變世界?答案就蘊含在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之中——《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世界那么大,人那么渺小,要想改變它,就需要有一群人去執行。只有一個或幾個人顯然是不行的。即使有一群人也不見得就行。
什么人才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呢?首先就需要對人群進行一個簡單的劃分。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還有上層人士、中層人士、下層人士,都是毫無意義的劃分。你無法用它去改變世界。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是最有價值的劃分。
無論人分成三六九等,還是多少等級,每一等級中,都必然存在著三種人: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在上層社會中,有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在中層社會中,有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在下層社會中,也會有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要想改變世界,需要依靠誰?
當然需要全社會的力量,需要上中下三層人士的全動員。才有可能成功,也必然會成功,任誰都休想置身事外。
改變世界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得力的人去執行才有可能成功,一般人根本承擔不了這項重任。
其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聰明人”甘愿當“傻子”,去領導“傻子”、去引領“奴才”。
其理由,就隱含在《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
以下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原文,摘錄如下: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并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么行?……”
“那么,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墻。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后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夸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夸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以上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原文。
讀過以后,你或許對這三種人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
“聰明人”能看透很多事,是真正能做大事的好材料,改變世界非他莫屬;
“傻子”空有一腔熱血,看不清問題的本質,做事不講究策略和手段,根本難以成事;
“奴才”是完全被動的性格,被欺壓已經形成習慣,長期的壓迫無助,已經養成了他們逆來順受的人格。
奴才分三種:上層的、中層的、底層的。
中上層的奴才,很可能會反過來把自身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倍地施加向中下層人士。從而使得自己所受到的屈辱,看上去更加的合理化,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底層的奴才,已經無人可欺,只能自欺。長期的壓迫,已經熄滅了他們的任何心思,反而使他們重歸璞玉,幾乎重歸于赤子之心。或許也只有他們才會真的相信天理不會滅絕。
上層、中層、底層都有聰明人,只要時代不是太亂,無論哪一層的聰明人,他們或許都能生活得很好。
上層、中層、底層也都有傻子,他們空有一腔為國為民的熱血,卻不知道應該如何施展,最多也只能保障自己不被欺凌。
上層、中層、底層都有奴才,他們讒上侮下,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人就這么些人,全天下也只有這么些人,如何才能依靠他們去改變不合理的世界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聰明人”甘愿當“傻子”,去領導“傻子”、去引領“奴才”。聰明人是骨干,傻子做勇士,奴才就是眾生之力。
為什么要讓“聰明人”甘愿當“傻子”?
因為“聰明人”如果沒有為國為民的一腔熱血,只是自私自利、只是為己,不愿意當傻子,世界就不可能真正的徹底改變,最多就是換了一批作威作福的人而已。
古代幾千年中的封建君王、貴族,大多都是一些只知為己、不愿當傻子的聰明人而已。
如果沒有人甘愿當“傻子”,世界就不可能真正改變,也無人可以使它改變。
所以,東方才會不斷衰弱,到了近代就自然而然地被西方趕超,甚至遠遠的落后于西方。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風雨飄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就是一群充滿一腔熱血但又甘愿犧牲的“聰明人”嗎!
他們有的來自底層的貧困家庭,有的來自衣食無憂的富裕家庭。毫無疑問他們都是聰明人,都是充滿一腔熱血的人,都是敢于犧牲的人。
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改變著人,你不知道世界對人的影響什么時候會變壞。當它變壞的時候,人要有改變它的能力。
人不可能也無法輕易地改變世界,世界卻有可能輕易地改變人。
人類實現真正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聰明人”甘愿當“傻子”,去領導“傻子”、去引領“奴才”。
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
人類困頓幾千年,近代三百年創造的財富,甚至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其根源可能就在于:世界影響人很容易,人影響世界卻很難。
這種不對等的關系,便是人類身上的第一重宏觀枷鎖。
魚兒生活在水中,卻又離不開水;人類生活在大氣層中,卻又離不開地球與大氣層。人類生活在世界上,卻又被社會所左右。
或許還會有人說:我不屬于這三類人,我屬于自由自在的第四類人。
世上哪有什么第四類人,大多數人不過就是:時而聰明、時而傻、時而又不得不去做做奴才。
聰明人中有好人有壞人;傻子中有好人有壞人;奴才中也有好人有壞人。
聰明人是真聰明人;傻子不是真傻子,而是胸有正氣、敢于反抗的人;奴才不是真奴才,而是被壓迫、被奴役的人。
他們都是隨波逐流、被世界左右的人。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是想告訴世人些什么呢?……
別忘了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
思想家才是他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