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為特征的血脂異常是ASCVD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顯著減少ASCVD發病及死亡危險;因此,膽固醇管理在ASCVD預防中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年10月舉行的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 2019)上,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董吁鋼教授圍繞“從ASCVD二級預防的角度看膽固醇管理”進行了精彩闡述。
ASCVD二級預防
ASCVD二級預防的定義,簡單來講是指對已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采取措施,阻止其斑塊進一步增加,甚至逆轉斑塊。ASCVD的形成與高血壓、血鈉、膽固醇等均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高血壓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但同時需要有膽固醇的存在才能最終導致ASCVD的形成,因此膽固醇在ASCVD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科學家Anichkov教授最早在兔子身上進行了相關試驗,其研究發現給兔子高膽固醇喂食之后再恢復吃草,可有效逆轉兔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項隨機雙盲多中心研究表明:LDL-C降幅超過50%是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開始,隨著LDL-C降幅的進一步增加,斑塊體積持續減少。一則源自NEJM的病例報道顯示,強化降脂可有效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該病例顯示,患者年齡42歲,男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通過強化降脂治療(大劑量他汀 依折麥布)4年后,該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冠脈斑塊均得到顯著逆轉。之前的臨床研究表明,發生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LDL-C閾值水平約為50~60 mg/dL(1.3~1.5 mmol/L)。
大型RCT研究發現,他汀促進的LDL-C水平降低與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正相關,且LDL-C降低幅度越大,ASCVD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程度越大。
中國患者的他汀不耐受發生率更高。2013年發表的HPS-2 THRIVE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同樣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中國患者的不良反應率高出歐洲患者10倍,程度也更嚴重(這也是我國降脂指南并沒有極力推薦高強度他汀治療的重要原因)。DYSIS-China研究發現,經調脂治療的ASCVD極高危血脂異?;颊叩腖DL-C達標率不足30%。我國第四次CCDRFS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我國極高危人群的LDL-C達標率非常低。具體為:整體未達標率28.9%,低?;颊呶催_標率18.1%,中危患者未達標率45.4%,高?;颊呶催_標率74.5%,極高?;颊呶催_標率93.2%。
在《2019年ESC/EAS血脂異常管理指南》中,對于二級預防的極高?;颊?,LDL-C治療目標為較基線降低≥50%,且LDL-C目標值<1.4 mmol/L(55 mg/dL);在服用最大可耐受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時,2年內發生2次不良血管事件(不需與第1次相同)的ASCVD患者,考慮LDL-C目標值<1.0 mmol/L(39 mg/dL)(圖1)。
圖1.各風險級別患者的LDL-C目標值(2019年ESC/EAS指南)
《2018年AHA/ACC膽固醇管理指南》對于伴有臨床ASCVD患者,給予最大耐受劑量他汀,使LDL-C水平下降≥50%。
1. 降脂治療進入他汀 時代,聯合治療為大勢所趨。IMPROVE-IT、FOURIER、ODYSSEY研究已證實,非他汀類藥物聯合他汀可顯著降低LDL-C,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人類降LDL-C水平的手段已從以前的單一他汀干預,正走向多機制聯合治療(比如PCSK9抑制劑、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膽汁酸螯合劑甚至飲食等),將更好的實現降低LDL-C水平的目標。同時,當前仍存在的問題有:(1)極高危人群可否一開始即進行聯合治療?(2)他汀治療觀察多長時間后開始聯合治療?4~6周?
“亡羊補牢(二級預防)”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血脂控制的首要指標為LDL-C,積極降低LDL-C水平是減少心血管事件、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可行途徑,對于極高危人群可將LDL-C的目標值進一步降低至<1.4 mmol/L(55 mg/dL);聯合用藥是大勢所趨,對于部分極高危人群是否可一開始即聯合用藥值得探討;生活方式調整和藥物治療的依從性不容忽視。
本文內容為《門診》雜志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并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