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的變遷
本章所述的濕地,指廣義上的濕地,包括天然濕地的湖泊、沼澤、灘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庫。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沒有“濕地”名詞的提出,但對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記載由來已久,從《山經》到《禹貢》再到《水經注》,歷朝歷代對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獻記載,但有些由于時間久遠,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不可細考。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市通縣,向南行,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錢塘江,沿線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陽、獨山、微山、高郵、太湖等大、小湖泊68個,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處。全長1794公里。跨度廣泛,沿線的濕地形態,在歷史時期經歷了滄桑巨變。先秦漢唐時代,根據文獻記載和鉆井資料分析,運河沿線的湖沼分布,星羅棋布。歷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對于調節河川徑流、改善地區氣候環境、發展農業經濟,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其后,隨著黃河決、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劇,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不斷加深,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對耕地的迫切要求,運河沿線的湖沼地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先期眾多的湖沼,絕大部分已經消失,個別殘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處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階段;而在人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種種原因而從地面上消失;歷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運河沿線濕地形態的如此重大變化,無疑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對運河沿線濕地的演變加以適當的總結,不僅可以加深對運河沿線整個生態環境變遷的理解,而且對今天的生態環境修護建設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節 運河流域湖泊的形成
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質、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況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從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過程中,地質、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相互影響與依存,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但不論湖泊的成因屬于何種類型,湖泊形成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條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夠的水量使盆地積水。
京杭大運河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平原地區,這一地區的湖泊形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處于沿海平原低地,由于沿岸帶的泥沙運動和海面波動,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斷發展擴大的條件下使古代的海灣演變為澙湖,澙湖進一步發展,和海洋完全隔離,逐漸淡化演變成淡水湖;另一類是由河床擺動殘留的河跡湖或隨河流天然堤伴生的河間洼地湖等。但實際上在自然界中,湖泊形成一般都具有多因素混成特點。
一、海成湖泊
這類湖泊系海岸帶變遷過程中,由于泥沙的沉積使得部分海灣與海洋分離而成,通常稱澙湖。上古時期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澙湖,數不勝數,但在歷經滄桑巨變之后基本已看不出它們最初形成時的形態,更有甚者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遺跡當中,在這里,我們只介紹其中最為著名的幾個。
1、 杭州西湖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澙湖”說流傳最廣。約在數千年以前,西湖還是一片淺海海灣,以后由于海潮與錢塘江挾帶的泥沙不斷在灣口附近沉積,使灣內海水與海洋完全分離,海水經逐漸淡化才形成今天的西湖。最早用地質學觀點解釋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質學家石井八萬次郎。1909年,他在東京《地質學雜志》中撰文稱,西湖與日本的中禪寺湖相似,南山為古生代巖層的山坡,溪水北流,為西湖北山的火山巖堵塞而成。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后來由于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于12000aBP而成的假說。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巖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側的海水形成一個澙湖。起初,澙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后來,經過勞動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2、太湖
太湖及周圍的湖群,是第三紀以來的斷塊差異運動所形成的一個凹陷,即太湖--吳淞凹陷,當時是個嵌入陸地的淺海海灣。對于太湖的形成,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主要有構造成湖論、瀉湖成因說、隕石沖擊坑說等等。構造成湖論認為,太湖平原原是一個大的海灣,以后不斷為水和沉積物所填充,演化成現在的湖泊。瀉湖成因說認為,太湖平原原是一個大的海灣,在全新世高海面時,曾受到廣泛的海侵,以后隨海水退卻形成封閉的湖泊。隕石沖擊坑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側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于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沖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千米的隕石坑,即現在的太湖。
30年代,有學者提出長江代角洲地區的湖群原光是一個與海相通的大海灣,由于揚子江與錢塘江的向東延伸與反曲,使部分海面環抱于內,及至兩岸江岸相遇,逐成內海,其兩側諸山水水流注入,久之鹽分消失而成淡水湖(丁文江、汪胡禎,1936年);50年代,又有學者指出被長江南岸沙咀和錢塘江北岸沙咀包圍下的太湖地區,曾以最初的海灣形態逐漸形成為澙湖,最后從澙湖變為與海洋完全隔絕的湖泊。時代約在6000 aBP。并據鉆孔資料,指出海灣時代的海相沉積距地面僅2--5m,并發現海灣時代的叢生牡蠣。太湖與海隔絕以后,與海洋之間主要有婁江、吳淞江和東江條通道相聯系。太湖大型碟形洼地形成后,發生地貌分化現象。分別形成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和歷史上被消亡的芙蓉湖群等兒個小型碟形洼地,現代太湖系由古澙湖演化而來(陳吉余,1959年)。實際上,太湖及其水網地區從第三紀上新世晚期即沿太湖--吳淞斷陷的西界發生沉陷,開始海浸,并接受沉積。更新世早期,太湖盆地盡管不很完整,但終究已貯水成湖,沉積數十米的湖積層,這就是太湖最初一外泄淡水湖的雛形。中更新世,發生了第四紀以來的第一次海侵,使之有濱海相沉積,太湖成為一個島海。晚更新世晚期,因世界各地沿海發生大規模海退,當時低海面的位置大致退至今海面下100--130m,這已由世界各海區采集到的生物化石經14C年齡測定所證實。此時長江口也向大陸架延伸,遙指沖繩海槽,太湖地區成為河流泛濫平原,或許在晚期出現過談水湖泊。全新世早期,隨著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的消退,海面迅速上升,長江三角洲發生第四紀以來的第二次海浸,太湖地區大約在12000aBP。海面約在今海面以下40m左右;10000aBP,約在今海面以下20m左右;7000aBP,由于世界氣候達到冰后期最暖時期,海面已基本接近現在海面。所以,太湖系由構造斷陷--海陸交特--出流堰塞--經淡化而成的澙湖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太湖的底部及整個太湖平原湖泊底部,全部是黃土層硬底,湖水直接覆蓋在黃土之上,未發現海相化石及海相沉積物,相反,卻發現大量的古代人類生活的文化遺址,因而太湖不屬于構造成因的湖泊。同時據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太湖平原除東部上海地區和南部嘉興以南地區,曾受到過全新世海侵外,整個中部廣大湖蕩平原區并未受到海水侵襲,因此也就不存在瀉湖成因問題。關于隕石沖擊坑說,南京地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如果湖泊是隕石沖擊而成,,湖底多少要保存有撞擊坑的痕跡,然而太湖湖底卻十分平坦,平均坡度僅為19.66",而且湖中尚分布有51個島嶼,在平坦的湖底上,至今尚保存有完好的河道,自西向東穿過。因此,認為太湖的最后形成主要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洪澇災害;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積、人類圍墾,引起河道宣泄不暢。太湖是在原河道基礎上,因洪泛而擴展成湖,與長江中下游其他湖泊基本類同,如洪澤湖、鄱陽湖等。
3、 射陽湖
射陽湖地處江蘇里下河平原區的腹地,在今蘇北里運河與串場河之間,跨揚州、淮安、泰州、鹽城四市,古稱射陂,俗作謝陽湖,古時曾是蘇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湖深且闊,“承受揚州、興化、高郵、寶應、泰州、鹽城諸州邑水,東流入海”現僅存湖身殘跡馬家蕩和入海河流射陽河。據地學者們從微地貌、鉆孔資料、若性巖相、孢粉、海相生物和微體古生物化石等資料的綜合分析,確認射陽湖由全新世高海面時蘇北平原上的澙湖演化而成淡水湖泊。
射陽湖,在構造上屬蘇北凹陷區。第四紀時期多次遭受海侵。7000aBP左右,長江、淮河挾帶泥沙在此產生堆積,區內河口砂壩及貝殼砂堤極為發育。至6000a--5000aBP之間,淮河南岸砂壩、長江北岸砂壩及蘇北中部最大的南北向岸外砂堤相繼出露水面,海岸線東遷至阜寧羊寨至鹽城大岡一線的西岡一帶。西岡形成后,其西側則成為較封閉的澙湖區,古射陽湖所在地區也漸由高海面初期的淺水海灣演變為古澙湖環境。古澙湖經過2000年沖刷,水體明顯淡化,逐步演變成為淡水湖。
4、 碩項湖
碩項湖,古稱大湖,地處江蘇北部廢黃河以北,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其“在沭陽縣東八十里,與朐山、漣水三分湖界” ,“沭陽、海州、安東各隸三分之” ,曾經是淮北湖群中著名的湖泊之一。全新世以來,由于海面變化、黃河奪淮、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湖區經歷了由淺海演變為潟湖,由潟湖演變為淡水湖,直至嚴重淤積、日漸縮小,最終成為平原陸地的過程。
早全新世時期( 10000a--7500aBP),大理晚冰期漸告結束,冰川后退,海面回升。早全新世海面上升速度較快,成為我國東部海面的主要上升期。因受氣候波動的影響,海面上升也時有起伏及短暫的停頓,但總的趨勢為海侵。至7000aBP,蘇北海侵達到極盛,形成了全新世高海面。蘇北海岸線北起贛榆,南經海州、灌云、漣水、高郵、揚中一線,海水直抵洪澤湖東低山丘陵地帶。根據鉆孔資料及其它相關資料分析得知:早全新世古淮河口西端位于蘇北西部山前地帶,大約在盱眙附近入海,古碩項湖尚未形成,屬于古淮河口淺水海灣的一部分。由于淮河挾有一定的泥沙量入海,因此古淮口海灣的堆積作用較為活躍,濱海砂堤及河口砂咀較為發育。其砂堤可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經漣水向東延伸至羊寨、北沙,北支經漣水、新安延伸至連云港境內。對碩項湖古潟湖形成影響最大的古砂堤有兩道,即青蓮岡古砂堤及淮北貝殼砂堤群。青蓮岡古砂堤位于該區南隅,自淮安青蓮岡經淮陰向西南延伸,是淮河流域與里下河洼地之間一高度達10--15m的高岡,其東北段將碩項湖區與古淮口隔開;淮北貝殼砂堤自淮口向東北延伸,經漣水、新安、灌云延伸至連云港境內,據該砂堤 14C測年資料,該砂堤形成年代為4600aBP,使原為古海灣一部分的碩項湖地區逐漸封閉,成為一潟湖。中全新世,海平面呈波動式下降,故海岸在東遷的過程中在碩項湖潟湖區東隅留下了數道大致平行的古砂堤。數道砂堤的阻隔作用,使碩項湖古潟湖區受海洋的影響漸弱。由于有古灌河、古游水 ( 在今漣水縣北入海) 、古漣河、古沭
河等河流匯入湖區,不僅使湖區保持廣袤的水面,而且有沖淡鹵水、排鹽洗堿的功能,促進了潟湖向淡水湖轉化的過程。3000--2000aBP之間,由于海岸東遷漸遠,數道砂堤將碩項湖區與海洋相隔,鹵水難侵。加之沂、沭、漣等眾多陸地河流匯集湖區,沖刷鹽鹵,湖水淡化過程加劇,古潟湖逐漸演變為淡水湖泊。
5、 桑墟湖--青伊湖
關于桑墟湖,歷史記載見于明代隆慶《海州志》:“桑墟湖去州治南九十里。昔因銀山壩廢,通海,夏則潴水,冬為陸地”,又言該湖“上源引沂、沭及桑墟之水,經石湫及黑土灣入海”。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桑墟湖在“州西南九十里……上接沭河,下游入海”,“桑墟湖在碩項湖西北”,碩項湖“其西接桑墟期,為漣水之上源”。桑墟湖也是由海灣瀉湖轉變為濱海內湖的。湖區中心位置的沭陽縣紅燈附近,地面以下幾米即出現含海相化石的沉積地層。桑墟湖成陸年代較碩項湖更早,大體在湖東沿岸砂堤形成之后,當時,桑墟湖水是直接入海的。在碩項湖形成之后,桑墟湖成為上承沂、沭、桑墟之水,東連碩項湖的過境湖。
青伊湖實際上是桑墟湖的淤填、解體后的殘遺部分。在碩項湖形成之后,桑墟湖成為上承沂、沭、桑墟之水,東連碩項湖的過境湖,黃河奪淮之后,淮北諸河流的河床普遍增高。十二世紀后期,黃河之水,全部經由淮河入海之后,淤積日甚,不但河床本身抬高了26米,而且沂、沭、六塘諸水系全部打亂,桑墟湖亦逐漸淤淺,失去了行洪“水柜”的作用。因此,洪水散漫亂流,在其東邊地勢低洼的地方形成新的溢洪區,這就是青伊湖。與之類似的桑墟湖的孑遺還有沭陽、灌云、灌南交界處的陸湖、梁蕩;灌云的戴洼;灌南的曹洼;青伊湖西南角的淀湖等。
6、艾塘湖
艾塘湖又名義塘,亦稱武強湖,其位置在今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贛榆縣交界處。通過多次調查,在古艾塘湖的四周分布有不少古城遺址,如北岸的“張城子”、“申城子”、“李城子”,西北岸的“寺后”,西南岸的“沙河城子”等。在這些古城聽包圍的部分即古艾塘湖區卻未發現任何隋唐以前的文化遺址和遺跡。鉆探揭露,該區下部為陸相河流泛濫堆積,內含許多鈣質結核(砂姜),上部為湖相或海相淤泥、粘土層,可見隋唐以前,這里確系一片水域。
關于艾塘湖的成湖代,根據前屯附近,海、湖相淤泥粘土層之下的細砂層中生物化石14C測年數據為4800aBP左右,故湖的形成要稍晚于4800aBP。其成因,與贛榆境內最西一道砂堤的形成有關,即艾塘湖原為古海州灣向陸地凹進的一部分,可能是古青口河的河口灣。艾塘湖形成后的1000年左右,湖面一直相對穩定,并逐漸淡化成為淡水湖。
7、七里海--黃莊洼
關于七里海--黃莊注湖淀群,歷史文獻中習稱其為“雍奴藪”。對于雍奴藪的記述,較為詳盡者最早見于《水經注》,其鮑丘水注云:“鮑丘水又東,巨梁水注之……(巨梁水的最后一條支流五里水)東南流注巨粱河,亂流人于鮑丘水。自是水之南,南極滹沱,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條分,往往徑通,非唯梁河鮑丘歸海者也。” 古雍奴藪的大致范圍應是:北起鮑丘河,南到今海河,西至今北運河,東到今寧河--七里海--天津東郊。這正是今日的七里海--黃莊注湖沼注地區。
七里海--黃莊洼地區在全新世期間經歷了一個陸--海--陸的演變過程,也就是說,在全新世中期,當渤海灣西北岸海侵到達高潮時,本區曾一度淪為濱岸淺
海。而且這些大型洼地,基本上屬于海退遺留的產物。清光緒六年寧河縣志載,七里海“水本無源,地勢洼下,行潦歸焉。當夏秋雨多水匯,滄波浩渺,極目無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古來青龍灣河由西北向東南穿越三海,即后七里海、前七里海、曲里海,其中前七里海就是現七里海的前身。雖然其前身為古代海浸遺留下來的澙湖洼地,但是長期以來未能擺脫海的影響。只是在近代入工開挖了潮白新河、青龍灣河等排水河渠之后,才將其分隔為七里海、里自沽洼、黃莊洼和大黃鋪洼等名稱雖異、實則連片的許多洼地。
二、河成湖泊
這類湖泊的形成往往與河流的發育變遷有密切的關系。一種是由于河流挾沙在泛濫平原上堆積不勻,造成天然堤間洼地積水而形成的湖泊;一種是支流水系因泥沙淤塞,不能排入干流壅水形成的湖泊;還有一種是洪水泛濫時,主流浸入兩岸高地間的低洼地,形成河灣,在灣口處沉積大量泥沙,洪水退后形成堰塞湖;也有由于河堤決口時,水流猛烈侵蝕形成的河堤決口湖;此外,還有一類是因河道橫向擺動,在廢棄的古河道上形成的湖泊,也有河流自然截彎取直,在原來彎曲河道上形成牛軛湖。
在黃河干流以南至徐州間的運河線上,有一條呈近南北向的狹長湖群,沿魯南山區西側斷層線分布,此系1194年黃河南徙后,泗水下游被壅塞,流水渲泄不及,潴水形成的一系列湖泊,由北而南為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和微山湖,總稱南四湖。黃河奪泗入淮不僅打亂了淮北水系,與此同時,也使得泗、淮二河渲泄不暢,再加上一系列人為因素的強烈影響,如借黃濟運、人工筑堤等等,遂又在淮河中下游形成洪澤和高郵、寶應、邵伯諸湖。華北平原的海河流域,沿著
大運河兩側的,廣闊地區,分布著眾多的季節性洼淀和湖泊。這些洼淀和湖泊,系海河干支流在河流演變過程中因泥沙堆積不勻、河流改道,而在一些堤間洼地或被廢棄的河槽中經潴水形成的。在歷史時期,這些洼淀和湖泊的數量是相當多的,后因泥沙的不斷淤積,使不少湖泊被淤為平地。
1、 鑒湖
鑒湖又稱鏡湖,還有南湖、長湖、大湖、賀監湖等別名。位于杭州灣之南的肖紹平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由于其對古代山會平原農田水利上的重要作用,因而成為我國東南地區歷史上的著名湖泊。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于主持創建大型灌概工程,是與今安徽壽縣的芍皮陂和河南息縣以北的鴻隙陂齊名的我國古代最大的灌溉陂塘之一。古代鑒湖分布在山陰和會稽兩縣境內,古代的山、會兩縣,幅員略大于今日的紹興縣境。境內從東南到西北,為會稽山脈所盤踞。北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即山會平原。東小江(曹娥江)掠過會稽東境,西小江(浦陽江)流震山陰西境和北境,二江均在北部的三江口附近注人后海(杭州灣)。稽北丘陵的廣大集水面積和眾多源流;曹娥、浦陽二江的山洪和潮汐的影響;而錢塘江江道的通過南大臺,都是古鑒湖形成的基礎。古代鑒湖形成以前,山會平原為一片澤國,越王勾踐所說的“水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即是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在這樣的情況下,山會平原的農業生產就必須圍堤筑塘,用以抗拒河湖泛濫,排斥內澇;也用以御咸蓄淡,進行灌溉。
2、 駱馬湖
駱馬湖又名樂馬湖、落馬湖、馬樂湖,位于江蘇省北部宿遷、新沂縣境內。北匯沂、武等蒙沂諸水,是匯集沂、沭、泗水系面積最大的湖泊,對上游諸水有較大的消納容量,具防洪澇患害之利;南有駱馬湖口等閘壩與黃河、運河相通、對運河有濟水調蓄之功。駱馬湖盆地在大地構造上屬于華北臺塊山東臺背斜魯中斷裂帶,著名的郯城一廬江深大斷裂帶從本區穿過。根據鉆孔顯示,在34000a—40000aBP左右,駱馬湖洼地可能由于古水文網變化,使出口堰塞而一度成湖;而在11000a --17000aBP又有一次明顯的成湖過程。這說明郯廬斷裂帶活動斷層性質和強度造成了駱馬湖盆地為一構造沉陷區,成為發源于沂蒙山區河流的匯水通道,當下游出口被堰塞或不暢時,積水成湖。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 黃河改道南徙襲泗奪淮后屢屢決口,尤其到了明代后,邳宿地區的泗、沂、沭、淮等水系均甚為紊亂,各河宣泄不暢,屢屢壅漲、漫溢。沂河下游因地殼沉陷而成的原駱馬湖盆,其東有馬陵山屏障,南因黃河奪泗之河道加積的情況下,黃河、蒙沂諸水屢屢漲溢壅塞,于是在湖盆洼地逐漸儲積,匯集而成駱馬湖。
3、 洪澤湖
是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原已存在的一些小型湖蕩基礎上,經黃河長期南徙奪淮以及筑堤蓄水形成的水庫型湖泊,故洪澤之名不見于古籍。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見諸于文字記載的湖蕩有阜陵湖(富陵湖、麻湖),破釜塘(破釜洞)、白水塘、
泥墩湖和萬家湖等,分布于淮河右岸。《宋史·李孟傳》載:“湖西為淮,本不相連”。說明古時在淮河下游未有大的湖泊存在。十二世紀前,淮河獨流人海,其下游從現在的盱眙龜山起,過淮陰而東,在漣水梯關注人黃海。龜山候潮,淮源順歸,暢出石梯,綱紀井然,很少有泛濫現象發生。海潮也可溯河口而上,抵達盱眙。據記載,“洪澤”之名始得于隋,是破釜澗異名。唐《元和郡縣志》載:“洪澤浦在盯胎縣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早,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由此可見,洪澤得名,迄今尚不過1400年。洪澤浦(破釜澗)等諸湖蕩,自東漢建安年間(196年--220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大規模南泛之前,在將近1000年時間里,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北宋時,曾在淮陰、盱眙之間的淮河南岸開鑿過洪澤運河和龜山運河,以避長淮之險,可見那時淮河和南岸諸湖泊是不相通連的。十二世紀,黃河奪泗入淮后,黃河泥沙墊高了淮河下游的入海故道,河、淮交會的清口淤塞,下流不暢,洪水倒灌,淮陰以上的洪澤浦等湖蕩低洼地區,洪流匯聚,連成一片,洪澤湖由此形成。
4、 南四湖與北五湖
東部平原湖區的魯中丘陵西側沿運河線亦分布著一系列狹長的湖泊,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平原的接觸帶上,有西北--東南的帶狀湖群,通常稱為魯西湖帶,南四湖和北五湖的形成是在魯南斷裂帶基礎上,由于黃河南徙,汶、泗河下游被塞潴水而成。以濟寧為界,南面的稱為南四湖,分別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等湖組成;北部稱為北五湖,分別由東平、馬踏、南旺、蜀山、馬場等五湖組成。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從湖群中穿過,把魯西湖帶同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系溝通在一起。
南四湖,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沿大運河呈帶狀分布。北起濟寧市南的小口門,南至徐州市北的藺家壩,南北長約110km。四湖實為一體,是梁山泊消失后漸成的新湖。湖區處于山東古地臺西南邊緣的凹陷地帶上,呈斷裂構造發育,這一斷裂帶自新生代以來,以下陷作用占優勢,尤其是近一百萬年來下沉作用更為顯著。但因上層堆積著深厚的沉積層,斷裂構造在地表已消失殆盡。進入歷史時期以后,發源于蒙山的古泗水河道,即經流于此南注入淮河。自金、元以后,黃河長期奪泗入淮,泗水下游河道即有所壅塞。最初黃河決于陽武,入梁山灤(泊)分流南北,及至明弘治八年(1495年)劉大夏筑斷黃陵崗,大修太行堤,黃河北流斷絕,全部沿汴水奪泗入淮。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了黃河的正流,河床淤高,使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泄不暢,便在魯西南凹陷帶的背河洼地上,壅塞成一片狹長湖帶,即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湖組成的南四湖。其中北部南陽、獨山兩湖形成較早,水系多集中于南陽湖四周,南部的微山湖形成最晚。
北五湖,相對于南四湖而得名。源于古代大野澤,五代到宋朝是梁山泊的一部分,元明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發利用相繼形成,起著蓄水濟運、調節運河水量的作用。安山湖,于元代開挖會通河“引汶絕濟”致古濟水與汶水交匯屯滯于安山腳下而形成,初時“縈回百里無一定湖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河“決原武黑洋山”,“漫入東平之安山,淤安山湖”。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宋禮重浚運河時創筑安山湖堤,“引濟瀆入柳長河為湖源,蓄水最盛,并建兩閘,出水濟運”。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踏四界周長八十四里三分”。萬歷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1588~1589年),“筑安山湖堤四千三百丈”。自明中葉,“許民耕種,然低洼之區周三十八里,湖形尚存”。明泰昌元年(1620年),重修水柜,“諸湖水柜已復,安山湖且復五十五里”,“建有八里灣、十里堡、蛇溝、通湖四閘濟運。明末淤廢”。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靳輔提請安山湖聽民開墾佃種,輸租充餉,此水柜遂廢。凡開地九百余頃”。南旺湖,“湖即巨野澤之東端”,“宋時與梁山濼合而為一,亦名張澤濼(濼為泊之古體)”。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開挖濟州河時南北穿湖而過,將南旺湖一分為二,運西部分稱南旺湖,周45公里,運東部分稱南旺東湖,周近50公里。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會通河筑戴村壩引汶水經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濟運,小汶河穿南旺東湖入運,又將南旺東湖一分為二,小汶河以北稱馬踏湖,周17公里,小汶河以南謂蜀山湖,周32.5公里。運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則獨享南旺湖之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筑南旺湖堤,周25.05公里。因蜀山湖容納不了小汶河水,經馮家壩滾水入濟寧西,沿運河洼地形成馬場湖。“為蓄調濟運水源,各堤線上都修有斗門和泄水閘,斗門用以收蓄余水,水閘用以放水濟漕。”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徙,奪大清河入海,將大運河在十里堡村北攔腰截斷。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漕運停罷,南運河棄置不用,具有濟運功能的北五湖逐漸涸為農田。又由于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橫截汶水歸海之路,加之汶水濟運功能已失而全部越過戴村壩西泄,在黃河南岸,汶河匯流入黃處,安山湖以北,臘山、昆山、金山一系列殘丘和東北丘陵之間,形成了后來稱為東平湖的新積水區。
第二節 歷史時期湖沼的變遷
自古以來我國的湖泊就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史料記載中湖泊名稱眾多,較常見的有湖、池、蕩、漾、淀、洼、潭、氿、泊、塘等。但由于文獻記載通常比較簡略,歷史上的一些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有時難以判別。而現代被稱為“沼澤”的泥炭洼地,史料中也有如沮澤、沮洳、藪澤、斥澤、澤國、皋等名稱,至于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沼澤這一名稱,由于查閱的歷史資料有限,還很難說出確切的時間,但從歷代的史書記載來看,直到清代還沒有查到沼澤這個名詞。因此為了方便起見,將其統稱為湖沼。
根據歷史時期的資料,結合鉆孔和孢粉的研究,可以看出,歷史時期的運河流域湖沼密布,其中有全新世中期海浸時濱岸淺海因海退殘留的產物,有廢棄的河床和牛軛湖,有山前洪積--沖積扇和河道自然堤之間的洼地,也有河流之間的洼地等等。這些星羅棋布的湖沼,構成了與今日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按照現今水系的分布,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區域:海河流域湖沼區、黃淮下游湖沼區以及太湖流域(長江下游)湖沼區。而從時間歷程上來看,這些湖沼隨著不同時期運河的變遷而發生著相應的變遷。
1 運河存在之前的上古湖沼
早全新世時期,黃河沖積扇迅速向東北、東、東南三個方向推進,前緣已達今東明至寧陵一線,此線以東不少地方分布著代表湖沼環境的灰黑色淤泥質粘土層,如曹縣、成武、單縣、定陶、巨野等地。至中全新世前期,黃河沖積扇前緣已經延伸至鄄城縣左榮--巨野縣柳林--單縣李豐莊一線。大量泥沙雖然掩埋了早全新世的部分古湖,但由于中全新世氣候溫濕多雨,我國東部沿海普遍發生海浸,黃河沖積扇的前緣地帶,湖沼隨之迅速擴展,當時的湖相地層分布廣泛而且具有連續性。
長江下游有名的古澤藪震澤,又名具區、笠澤。它位于長江、錢塘江下游三角洲上。古震澤瀉湖初形成時范圍很大。根據歷史及地質調查資料分析,它的北岸大致在常州經江陰至常熟一線,南達杭州灣北岸,東至昆山、金山一帶,西臨溧陽、宜興、長興的丘陵地區。以后,由于長江三角洲的不斷東伸,大量泥沙沉積下來,使原來相連的古瀉湖逐漸淤積,形成介于長江與錢塘江之間的太湖平原,也就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后來隨著陸地的不斷沉降,而沉降中心即在太湖及其周圍地區,形成四面略高而中部低洼的盆地,接納發源于茅山、天目山荊、苕二溪的來水,潴水成湖,并在與外海隔絕以后,轉入湖水淡化過程,慢慢地形成為內陸淡水湖泊。震澤周圍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蕩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湖群。
2 運河萌芽時期的湖沼分布
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后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
鴻溝,從而把
江、
淮、
河、
濟四水溝通起來。這是運河開鑿的第一階段,也被稱為京杭大運河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內,今運河流域地區分布著很多湖泊洼淀,平原地區的水面面積遠較今天為大。這些廣泛分布的湖泊洼淀,與縱橫交錯的河網一起,形成了與今日明顯不同的面貌。
2.1 海河流域
此時期內黃河下游流經現在的海河流域,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與太行山東麓沖擊扇之間,是一個自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巨型洼地,有浩瀚的大湖和遼闊的水域。大量地質鉆孔資料研究表明,在這個巨型洼地下,普遍存在著相當于中全新世沉積的湖沼相沉積物,說明在7000a--4500aBP時這一帶曾是一個巨大的湖泊。由于當時氣候溫濕多雨,海平面上升,這一巨型洼地形成一個斷續相聯的統一湖群。后來,由于氣候逐漸變干,海平面下降,湖沼變淺,并在滹沱河與永定河兩大沖擊扇向前推進的背景下,相對統一的湖群逐漸瓦解為三個大型湖群:大陸澤--寧晉泊湖群、白洋淀--文安洼湖群、七里海--黃莊洼湖群。
通過現存的文獻資料可以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海河流域共有瑩澤、雞澤、大陸澤、泜澤、皋澤、海澤、黃澤、大澤、澶淵等十多處湖泊洼淀。從表2-1可以看出先秦時代海河流域湖泊、沼澤分布的基本輪廓。它們都位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與太行山東麓沖積扇之間,處于自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巨型洼地范圍之內。而實際數量應該遠超過文獻記載。例如,據地質鉆探資料,在全新世中期距今一年,在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帶就是一個很大的湖泊洼淀區,遙感資料也印證當時湖泊洼地分布范圍很寬泛。這在文獻中沒有記載的原因可能是當時這里土地尚未開發,人跡罕至,這里的地理、環境狀況沒有記錄下來。由于文獻記載過于簡略,關于這些湖泊、沼澤的大小和水文狀況很難確定。據鉆井資料分析,大陸澤的范圍很大,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可達20余公里。《左傳》等歷史文獻中都有描述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些湖泊洼淀旁諸侯狩獵麋鹿等野生動物的情景,因此可以肯定,當時的總體環境與現在差異很大。
表2-1 先秦文獻記載海河流域湖泊、洼淀分布表
湖沼名稱
現今地址
出處
大陸澤
河南修武、獲嘉間
《左轉》定公元年
熒澤
河南浚縣西
《左轉》閔公二年
澶淵
河南濮陽西
《左轉》襄公二十年
黃澤
河南內黃西
《漢書·地理志》、《漢書·溝洫志》
雞澤
河北永年東
《左轉》襄公三年
大陸澤
河北任縣東
《左轉》定公元年、《禹貢》、《爾雅·釋地》、
《漢書·地理志》
泜澤
河北寧晉東南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
皋澤
河北寧晉東南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
海澤
河北曲周北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
鳴澤
河北徐水北
《漢書·武帝紀》
大澤
河北石家莊北
《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
2.2 黃淮平原
春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廣大平原上,湖泊眾多。《爾雅·釋地》中記載有所謂“十藪”:“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獲”。“十藪”中除云夢、具區在長江流域外,其余均在黃河中、下游。《周禮·職方》作九藪,少大陸、海隅、焦獲,多雍州的弦蒲、幽州的貕養。《呂氏春秋·有始覽》及《淮南子·墜形訓》亦作九藪。少大野、焦獲,多趙的巨鹿。此外見于《左傳》、《國語》以及諸子百家之書,稱為湖、澤、浸、藪的,多至不可勝計。
此時期的淮河下游平原上,是一個湖蕩紛歧的區域。在淮河及其支流泗、沂、沭等河下游,由于流速減緩,沉積加劇,河床增加高度,在泄水不暢的洼地,潴水而成許多小湖沼。從表2-2可以看出此時期黃淮平原湖沼的分布情況。
表2-2先秦文獻記載黃淮平原湖泊、洼淀分布表
湖沼名稱
現今地址
出處
豚澤
濮陽東
《左傳》定公六年
阿澤
陽谷東
《左傳》襄公十四年
雷下澤
鄄城南
《禹貢》
澤
鄄城西南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大野澤
巨野北
《左傳》哀公十四年、《禹貢》
菏澤
定陶東北
《禹貢》
沛澤
沛縣境
《左傳》昭公二十年
孟諸澤
商丘、單縣間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禹貢》、《爾雅·釋地》、《周禮·職方》
空澤
虞城東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蒙澤
商丘東北
《左傳》莊公十二年
湖澤
宿縣東北
《山海經·東山經·東次二經》
汋陂
毫縣西北
《左傳》成公十六年
2.3 太湖流域
春秋戰國時期,氣候溫暖,雨水較多。地處太湖之濱的吳國,為了討伐楚國,開鑿了荊溪上游的青溪運河,長江洪水直接排入太湖,太湖水面擴大。今日淀泖湖群至浙江平湖一帶,原為一低洼地區,由于冰后期海面上升,太湖平原的東緣在泥沙加積形成天然的沙堤岡身之后,今淀山湖上游一帶就形成湖沼群和沼澤低地。由于海潮經常倒灌,這些沼澤地帶常被海水淹沒,在古代的記錄中對這樣形成的沼澤,就通稱為谷水。上游太湖的水就通過自規湖,淀山湖和三柳湖群出海。
3 運河發展時期的湖沼變遷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
黃河與
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溝和
江南運河,自山陽至江都入
長江,溝通江、淮。大業三年又開鑿
永濟渠,北通
涿郡。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
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到
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
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溝通長江、錢塘江及太湖平原諸水系。至此時,隋代京杭大運河的主體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
江南運河已全部完成,這一時期被稱為運河的第二階段,即發展階段。從春秋時期邗溝的開通到運河系統成熟的唐宋時期,期間的一千多年,運河流域的湖沼在不同地區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這一差異,主要體現在了不同的天然河流域之間。3.1 穩定發展的漢唐時期
3.1.1 海河流域
東漢至北魏時期(公元25年--534年)是海河流域湖泊洼淀穩定發展時期。先秦時期已有的湖泊洼淀在這個階段大都依然存在。東漢王景治河之后,黃河下游改向東流,從今利津一帶入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下游河道比較穩定。當時黃河下游支流眾多,故道縱橫,黃河下游洪水泛濫時就會通過這些支流或故道,進入河北平原的湖泊、洼淀。同時,太行山東麓河流水量豐沛,也使河北平原的湖泊、洼淀得以穩定發育。
根據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記載,6世紀前海河流域共有大小湖泊、洼淀51個,其中大部分是天然湖沼,通常面積較大;也有一些在天然湖沼基礎上修治而成的陂、塘、池、堰,一般都面積比較小。由于這一階段海河流域各方面自然條件變化不大,因此《水經注》記述的內容也大體反映了此前和此后相當長時間里湖泊洼淀的分布情況。
在今北京、天津一帶,當時有許多比較大的湖泊和沼澤。如在今通縣以東、寶坻縣西北有一個夏謙澤,由夏澤和謙澤兩部分組成,《水經注》稱其“渺望無垠”,面積相當大。在鮑邱水(今潮河)下游有一個更大的淀泊,它“南極滹沱,西至泉州、壅奴,東極于海,謂之壅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條分,往往逕通”。其范圍大致北起今薊運河下游,南至河北省的文安、大成縣,西起天津武清縣以西至河北安次、永清縣南境,東至渤海灣西岸。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大小淀泊,河汊縱橫,深水與淺灘交錯,相互之間有水道相通。曹操曾利用這一地貌特點,在其中開鑿名為泉州渠的人工運河,“歷水澤百八十里”,以通河海。可見這片沼澤洼地范圍之大。
在河北平原北部和中南部,當時有督亢澤、護淀、西淀、大埿淀、小埿淀、陽城淀、大浦淀、狐貍淀、范陽陂、梁門陂、蒲澤、天井澤、大陸澤、泜澤、雞澤、博廣池等40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洼淀,其中以大陸澤、陽城淀和督亢澤等最為著名。
據《元和郡縣志》等有關文獻記載,唐代海河流域有大陸澤、雞澤、黃塘陂、康臺澤、平泉陂、黃澤、鸕鶿陂、百門陂、武強湖、廣阿澤、天井澤、仵清池、薩摩陂等十幾個湖泊洼淀。與北魏《水經注》記載相比,唐代湖泊洼淀情況總體上變化不大,《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莫今河北任丘北有九十九淀”,所說的“九十九淀”雖不一定為確數,但也說明當時在河北平原中部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帶的淀泊之多。
唐代湖泊洼淀不僅數量可觀,而且許多大湖沼的面貌繼續得以保持。《元和郡縣志》對一些湖沼的范圍有明確的記載。如平泉陂“周回二十五里”、薩摩陂“周回五十里”、天井澤“周回六十二里”、鸕鶿陂“周回八十里”。面積分別為12平方千米、50平方千米、76平方千米和127平方千米。先秦已經存在的督亢澤,因為人工不斷加固、改造,唐初又稱督亢陂,“徑五十余里”,有490多平方千米。在今通州南部的延芳淀“方圓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秋多菱茨。” 在寶坻、天津之間的壅奴藪由于地勢低洼,鹽堿較重,不宜墾殖,因此在唐宋時代變化不大。在河北平原南部的大陸澤,先秦時代是一個地跨數州縣的大湖沼,唐代以后由于河道變遷和泥沙淤積,呈逐步萎縮趨勢。據《元和郡縣志》的記載,大陸澤的主體部分已顯著縮小,僅“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菱蓮、魚蟹之類充初其中”,呈現出一片沼澤化的景象,面積在150平方千米左右。
表2-3 唐代海河流域湖泊洼淀面積一覽表
名稱
地區
范圍
面積(km2)
大陸澤
邢州巨鹿
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
150
平泉陂
懷州伍德
周回二十五里
12
鸕鶿陂
相州洹水
周回八十里
127
天井澤
定州安喜
周回六十二里
76
薩摩陂
滄州長蘆
周回五十里
49
督亢陂
涿州新城
徑五十余里
490
3.1.2 黃淮平原
漢唐期間(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尤其自東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河之后的800余年內,由于黃河相對穩定、泛濫次數減少,黃河挾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于固定的河堤之內,先秦文獻所載的大量天然湖沼,在這一階段大部分依然存在,它們不但見于《漢書·地理志》記載,而且在唐代的《元和郡縣志》和以唐末五代資料為素材的《太平寰宇記》的記載中,仍然大多見在。根據反映六世紀前后我國湖沼詳細情況的《水經注》所記載的湖沼,計有湖、澤、藪、淀、渚、淵、坑和陂、塘、池、潭、堰等十二種類型。大致上說,前七種可劃為天然湖沼,后五種基本上屬利用自然洼地蓄水的人工湖泊。《水經注》記載的黃淮平原兩大類型的大小湖沼,共有145個之多。但其中湖沼所屬今地,只是一個大致的方位。
根據《水經注》的記載,黃淮平原在漢唐時代,湖沼星羅棋布,類型眾多,而且大范圍的湖沼不少,與今天的地貌形態有很大的差異。但當時145個湖沼的成因、類型和平面分布,在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個地區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在蒗蕩渠、汴水一線以南的淮河流域地區,湖沼分布最為稠密,共有110個之多,占黃淮平原湖招總數的76%。其中,80%屬人工陂塘,鴻郤陂和芍陂還是當時黃淮平原上最大的人工陂塘,它們絕大部分是利用淮河支流間的河間洼地或小支流的適當河段修建而成的;天然湖沼僅占20%,以圃田澤為著名。圃田澤又名甫田,春秋時名原圃,戰國時又名圃中。在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北魏時“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因泥沙淤積,“中有沙罔”,被分隔成二十四個淺狹湖泊,其間各有“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它北通黃河,東連濟水、蒗蕩渠,“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成為黃河和鴻溝水系之間調節流量的水庫。宋代繼續起著調節汴河流量的作用。
清河、汴水之間的黃河流域地區,面積最大,湖沼卻較少,總數只有35個,僅占黃淮平原湖沼總數的24%,其中人工陂塘僅占20%。80%屬天然湖沼,大多集中在魯西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巨野澤。巨野澤又名大野澤,《尚書·禹貢》徐州:“大野既潴”;《周禮·職方》兗州:“其澤藪曰大野”;《爾雅·釋地》:“魯有大野”;《左傳》: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史記·彭越列傳》:“常漁巨野澤中為群盜”,均指此澤。位于今山東巨野縣東北,古時為濟、濮二水所匯。漢武帝時,河決瓠子,東南注于巨野,澤面曾一度擴展。唐時湖面“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
漢唐時代,黃淮平原湖沼成因類型與平面分布所存在的地域差異,是由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兩方面共同造成的。淮河流域在漢唐時代受黃河決溢干擾較少,鴻溝系統運轉基本正常,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農田水利的大發展,使得人工陂塘因之遍地開花。黃河流域受黃河決溢影響最為嚴重,由于泥沙的大量堆積,洼地普遍被充填,人工陂塘難以長期維持,所以流域之內湖沼極少。
表2-4 漢唐時期黃淮流域天然湖沼與人工陂塘比照表
流域
流域湖沼數
天然湖沼
人工陂塘
數量(個)
占黃淮流域比例(%)
數量(個)
比例(%)
數量(個)
比例(%)
淮河
110
76
22
44
88
92.6
黃河
35
24
28
56
7
7.4
總計
145
100
50
100
95
100
3.1.3 太湖流域
唐代以前,與太湖水系湖沼變遷有關的是運河的開鑿,海塘的修建,以及塘浦圩田制的創立。早在春秋時間的吳國,就已開鑿了自蘇州經望亭至孟河通長江的河道,秦統一全國以后,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又開鑿了丹徒曲阿(即云陽北岡),為丹徒運河的溝通建立了基礎。晉時為了在運河蓄水,曾興建堰堤形成練塘,后名練湖。運河的開鑿,對于太湖水系的溝通起了重要的作用。唐時蘇州以南的運河,因受湖水東流影響,風濤較大,南北陸路交通常受阻斷,在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修筑了吳江塘路,阻斷了太湖和運河之間的溝通,為湖東地區的圍湖排澇進行墾殖提供了條件。
此時太湖東部平原直接分支入海的河道較多,同時這些道大多又很寬廣,例如松江舊志稱唐時河口處寬達二十里。當時太湖接受西部山區的來水,足以通過三江排入大海,故古代太湖平原很少泛濫。湖區面積遠較目前為小,今太湖以東,以北諸湖蕩大都不存在。據成書于戰國至東漢時期的《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太湖周三萬六千頃”,漢制每頃當今七十畝,共折含二百五十二萬畝,一千六百八十平方千米,只相當于今日太湖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隨著唐代經濟中心的轉移,江南地區人口迅速增加,追切要求有更多的耕地,因此,太湖地區的開發更是日趨緊要,為了多產糧食,圍田和屯田已由較高地帶推進到下游廣大沼澤地區。中唐以后,初級的分散零星的筑堤圍田也已發展為有規格的成片的塘浦圩田,太湖流域的廣大天然濕地大幅度向人工濕地方向演變。
3.2 波折變化的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是運河流域湖泊洼淀出現較大變化的一個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多次向北決口、改道,對沿線的湖泊、洼淀造成很大影響。由于來水變化和泥沙淤積,有的位置發生了遷移,有的面積出現了擴大或縮小。從總體來看,呈現了萎縮的趨勢,但基本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水域仍然比今天大得多。
3.2.1 海河流域塘濼的形成
宋代出于軍事和政治的需要,人為改變湖沼生態成為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特點。在人為因素干擾下,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帶湖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北宋與北方的遼國在這一帶形成對峙,以拒馬河下游白溝河為界(即界河)。界河以南是一個帶狀的湖沼洼淀帶,為了防御遼的騎兵南下,北宋初年開始逐步人為地將界河以南許多河流引入這一低洼地帶,筑塘蓄水,“凡并邊諸河,若滹沱、胡盧、永濟等河,皆匯于塘”,形成一條西起今保定市以西,東到海濱黑龍港的屈曲900里的淀泊帶,當時稱為“塘濼”,后世稱之為“水長城”。
當時塘濼共分9區,每個區內有許多大小淀泊。史書對其范圍、方位、深度以及區內大小淀泊名稱記載得十分詳盡。北宋專門設置河北屯田司和緣邊安撫司負責對塘濼的管理,按照“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的要求進行水量調度,屯田司每季度要向工部報告塘濼的水深變化和控制情況。塘濼南北最寬處達130--150里,最窄的地方也有8--10里,水深3尺至1丈3尺不等。塘濼之內,有名可查的湖泊洼淀就有31處。依據《宋史·河渠志》記載的塘濼最大和最小變幅,九區塘泊總面積至少有7022.7平方千米,最大有10051.3平方千米;總容積至少有141億立方米,最大有248.2億立方米,而今天海河流域1900座水庫的總庫容才298億立方米。可見當時這一帶塘濼蓄水量之大。這是歷史上人為改造利用洼淀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人為擴展的時期。盡管塘濼是通過水利措施形成的,但也說明公元10世紀時華北水資源要比現在充沛得多。
由于界河以南的各種水源都陸續被引入塘濼,因此河北平原南部的一些湖沼水源大幅減少,有些甚至干涸。慶歷八年(1048年)以后,黃河三次北決,流經平原中部奪御河入海,前后60余年,對沿線湖泊洼淀產生巨大影響,“濁水所經,即為平陸。”大陸澤、寧晉泊和塘濼內的許多湖沼都受到嚴重淤積。宋徽宗以后,由于戰爭形勢變化,界河失去限制作用,塘濼“淤淀干涸,不復開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積水,自是堤防壞矣。”從而,塘濼解體,周圍涸出的土地不斷被圍墾,經過人工大規模擴展的淀泊群逐漸恢復到自然的狀態。
表2-5 北宋塘濼分區洼淀情況一覽表
序號
地區
主要淀泊
1
滄州以東海濱至青縣
破船淀、灰淀、方淀
2
青縣至霸州東
鵝巢淀、陳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
3
霸州冬至霸州南
水漢淀、得勝淀、下光淀、小蘭淀、李子淀、大蘭淀
4
霸州南至文安西北
糧料淀、回淀
5
霸州南至雄縣
百世淀、黑羊淀、小蓮花淀
6
雄縣至高陽東
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羊淀
7
高陽東至保定
齊女淀、勞淀
8
徐水至保定西北
沈苑泊
9
保定西
西塘泊
3.2.2 黃淮流域的動蕩
據《水經注》記載,南北朝時代,黃淮平原的大小湖沼總數可達160個左右,尤其是今鄭州--商丘--徐州一線以南,更可謂湖沼密積、星羅棋布。其中的天然湖沼,如巨野澤、荷澤、雷夏澤、盂諸澤、圃田澤、蒙澤、逢澤等等,皆為先秦西漢以來的著名湖沼,而且大多數至唐代后期依然存在,它們皆見于《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就人工陂塘而言,演化速度雖然通常較快,如鴻郤陂在唐代后期即已淤廢,但《水經注》所載黃淮平原的陂塘,不少至唐代后期也依然存在。如高陂、潼陂、葛陂、鸕鶿陂、百門陂等等。黃淮平原湖沼演變的轉折點,是從宋金之際黃河南泛開始的。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東京留守杜充企圖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滑縣西南黃河堤上,人工扒口,使滔滔洪水漫流于豫東南、魯西南地區,拉開了黃河長期南泛的序幕。從此黃河離開了《山經》、《禹貢》、《漢志》中流經浚、滑地區的故道,改為奪泗入淮。金代開始,黃河下游河道逐漸向南擺動,同時分為數股,漫流于豫東南、魯西南地區。
3.3.3 太湖洪范的開端
唐以后,由于長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帶大量堆積,原來渲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也在海潮的倒灌下“向之欲東導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導于江者反南下”。東江和婁江相繼淤塞,吳淞江也日趨束狹,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發生泛濫,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澤化。不僅太湖本身水體面積擴大,并在其東、北部先后形成了大小零星的湖泊,今太湖以東的澄湖(舊作陳湖),傳說為唐天寶六年(747年)陸地下陷而成,故一作淀山湖(又名薜淀湖)最早的記載見于北宋郟僑的《水利書》,都是在東江湮沒以后形成的。蘇州與昆山之間的陽澄湖則與婁江的湮塞有關。這就是說,三江的淤塞與阻滯,使太湖的面積擴大,并在其尾閭一帶出現了湖泊廣布的局面。
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蘇州、平望間吳江長堤的修建,使吳淞江源受阻,流水不暢,以致下游日益淤塞,水勢“轉于東北,迤邐流入昆山塘”。經過不斷沖蝕,使北支婁江至十三世紀末形成瀏河。
北宋初,江南經濟更趨發達,當時太湖地區已取得“國之倉庚”的譽稱。有的圩區在原
有基礎上續有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圍田與治水,灌溉與漕運的矛盾日趨嚴重,宋王朝唯以漕運為重,以轉運使代替了都水營田使,治水治田分割,撩淺組織廢弛,致使太湖自唐、宋三江日漸淤塞以后,每當洪水季節,常因排泄不暢而釀成洪澇災害。
南宋偏安江南,因軍國所需,注重太期地區的治理。在疏浚塘浦、開通入海河浦、建置
堰閘等方面,一度有所起色。這些措施對太湖地區塘浦圩田系統起到了一定的恢復作用,可惜僅局限于疏浚太湖下游地區河道。同時,盲目圍湖對圩田系統危害尤烈,而且產生了嚴重后果,盲目圍湖始于北宋中期,至南宋愈演愈烈。起初,被圍墾的湖泊,大多是山區和丘陵地區的陂塘。此后,延及平原地區湖泊。因湖田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產量豐碩,引起封建地主階級饞涎,不惜侵奪瀕湖淺灘,甚至圍湖為田。據考,太湖地區被廢的湖泊有10個,被圍的有11個,如此眾多湖泊、陂塘被圍、被廢,均為歷史上罕見,甚至時處蘇松嘉湖四府地域的太湖,也因圍裹,湖面日整。盲目圍湖雖說擴展了部分陸地面積,但結果所造成的損失,遠過局部利益。
據統計,從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開始,有關“太湖溢”的記載即達三十一次,其間十一、十四、十五、十七世紀都在五次以上。1931年7月的一次大水,受淹農田達五百九十二萬畝,損失極為嚴重。
4 運河成熟時期的湖沼變遷
元代運河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
任城(
濟寧市)至須城(
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開
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
臨清,長125公里;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開
通惠河,引京西
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
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這一時期被稱為運河的第三階段,即成熟時期。元初至清末的七百多年間,運河經歷了由鼎盛至衰退的階段,此時期內,由于氣候總體上呈現寒冷、干燥,在自然淤積和人為圍墾的作用下,運河流域湖泊洼淀進一步走向萎縮、消亡。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為因素在改變水環境方面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4.1 海河流域
4.1.1 京津地區湖沼的演變
歷史上位于今固安、新城之間的督亢澤,在元代以前己經消失。據元代《都水監事記》的作者說“古燕趙之壤,吾嘗行雄、莫、鎮、定間,求所謂督亢陂者,則因已廢,何承矩之塘堰亦漫不可跡,漁陽燕郡戾陵諸堨,則又并其名未聞。豪杰之意有作興廢補弊者,恒慨惜之”。說明當時不僅督亢陂已經淤沒,而且鄰近地區的水源情況也變化很大。位于今北京市通縣東南,在遼代有一個方圓數百里的延芳淀,到了明代僅剩下數百畝,清代乾隆以后則完全淤廢了。在今北京城南的南苑一帶,遼金時期有一處很大的水面,是永定河改道以后留下的河道洼地,由泉水、河水和雨水匯集而成,當時稱為南海子。遼金時期在這里修建行宮別館,成為皇家游幸之處。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元明以來南海子,周環一百六十里。”元代皇家常到這里走馬縱鷹打獵,因此又將這一帶湖沼稱之為飛放泊。當時飛放泊不止一處。據史料記載“下馬飛放泊在大興縣正南,廣四十頃,北城店飛放泊、黃埃店飛放泊俱廣三十頃。”明清時期仍為皇家游樂打獵場所,水面不斷縮小,清末以后被耕墾為農田。
原來在今在寶坻、天津之間壅奴藪,在公元6世紀以后相當長時間里,由于這一帶地勢低洼,開發較晚,其位置和范圍變化不大。明代這里己改稱大三角淀。其中主體部分是七里海,“計二百二十五里,有荒地二萬一千五百余頃”。清代隨著筐兒港減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青龍灣減河(雍正七年,1729年)的開挖,淀區被分割為許多獨立洼淀,由于瀝水隨減河向東南匯集,一些新的沿海洼地相繼蓄水。據記載,雍正年間七里海(前七里海)寬20里,長40里;后海(后七里海)寬8里,長18里;曲里海寬4里,長10里。塌河淀“周百里,南北廣十五、六里,東西長二十余里”。這幾個淀泊加起來有320多平方千米。另外還有鯽魚淀、香油淀、寧車沽等。其中以七里海和塌河淀較為有名,清代可與南北二泊和東西二淀相提并論。這些洼淀蓄水情況季節性變化比較大,“雨多水匯,則極目無涯;旱干之年,則諸淀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寧車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來,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淺瀨而己。”在來水少的年份和季節,“附近居民常占耕為業,報墾升科”,而地方官員出于“開荒增賦”的需要,不加禁止,造成淀區被大量圍墾,不斷縮小。
清代末年,天津以東有七十二沽的記載。其中有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等,均位于海河兩岸。“沽”原為水名,后演變為對河型洼地的稱呼,一般與河道相連。據考證,清末在天津縣有賈家沽、元沽、三汊沽、四里沽、盤沽等21沽,在寶坻縣有剪子沽、南寨沽、五道沽、小塔沽等29沽,在寧河縣有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等22沽,共計72沽。當然,也有人認為,所謂七十二沽并非實數,只是形容水多而己。
4.1.2 塘濼的演變
北宋末年塘濼解體以后,由于金元時期永定河南徙和滹沱河北泛,這一帶淀泊逐漸被泥沙淤填,陽城淀、清梁淀、西塘泊、沈苑等基本消失,邊吳淀面積大大縮小。今白洋淀一帶在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已被淤平,“其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正德十二年(1517年) “楊村河(今潴龍河)決入,始成澤國”。同時永定河、子牙河等河流都匯注這里,擴大了一些淀泊的淹浸范圍,還形成了許多新的淀泊。白洋淀在宋代稱為白羊淀,本是高陽和雄縣之間一個比較小的湖泊,明代中期以后面積擴大了好幾倍,跨任丘、新安、高陽三縣境,方圓有60里,“深廣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聽其他還有高橋淀、三角淀、五官淀、蒼耳淀、馬務淀、燒車淀、蓮花淀、矛兒灣等,規模都不小,大的方圓三、四百里,小的也有三四十里。僅雄縣境內就有淀泊29處。表明代地方志記述這一帶水環境時說“若白洋、石丘、平洋、燒車東南西北之淀,環幾十聚落,一望孤蘆,雜以菱藕,網竿置麗所在,而是民雖出入沮洳之場,作息風波之間,然習而安焉,稍食其利而忘其苦,至于淵平波淺,蒲綠荷紅,漁歌菱唱,差可擬西湖、洞庭也。”
清代這一帶淀泊仍然星羅棋布,不勝枚舉。北魏、隋唐時期文獻所稱的九十九淀,經歷代復雜演變,有的被淤平,有的位置有改移、面積有盈縮,有的原來水面廣闊,因淤積而分化、離析為若干小淀,獲得新的名稱,因此清代文獻所記的洼淀名目繁多。《畿輔安瀾志》進行了統計,羅列的淀泊有130多處。雖然其中有“一水而今昔異名,一地而稱謂各別,難免誤竄復收之弊”,但也能大體反映淀泊的基本情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制《淀神祠碑文》中認為,前人所說的九十九淀,“今或淤廢,或傳聞訛舛,所可指者,不過四十余,其他或曰泊、曰洼、曰窩、曰港,隨方俗所稱。而統言之,則東、西兩淀。”指出當時這一帶明確以淀為名的有40多個,其他還有一些以泊、洼、窩、港等為名的,都在東西兩淀的范圍之內。光緒《畿輔通志》對諸淀的記載,“惟就河流所穿行或旁徑者載之,以明水道,又指其近相接者,以證方隅。至于遠不相涉,則從網略。”。但即使如此,據大致統計,所記載的永定河、大清河中下游大小洼淀仍有60多處。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劃定西淀和東淀的界線,以保定張青口為界,張青口以西為西淀,以東為東淀。東西二淀“跨雄、霸等十余州縣,廣裹百余里。畿內六十余河之水,會于西淀,經霸州之苑家口會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匯為東淀,蓋群水之所潴蓄也”。具體地說,東淀位于霸州、文安、大城、武清、東安、靜海等州縣境內,“周四百里有贏”’,“東西亙一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工,面積最小有800--1200平方千米,最大有2400--2800平方千米。西淀“周三百余里川,跨雄、新數邑之境,既廣且深,西北諸山之水皆匯焉。”東淀大體上即今文安洼和東淀,西淀大體上即以今白洋淀為主體的洼淀群。
明清時期,隨著降水的年際分配與年內分配不均,東西二淀湖區“水漲則波遠浮天,水涸則蒹葭彌望”。由于泥沙的充填,淀泊日漸淤淺,又由于圍墾的加劇,水面逐步縮小。清朝前期永定河的泛濫與治理對這一帶淀泊影響很大。康熙三十七年以前,東淀仍是森然巨浸,周二三百里。但自康熙三十七年巡撫于成龍疏筑兼施,將永定河水引入三角淀以后,雖然永定河泛濫暫時得到平息,“自是渾流改注東北,無遷徙者垂四十年”,康熙皇帝親自將無定河改為永定河,但由于大量泥沙入淀,“泥沙、敗草填淤一平”,“黑母、柴伙、勝澇、落波、慈母、三角等淀,趙家、策城、辛張等泊,或僅存淺瀨,或竟變桑田”,“數年以來,各淀大半淤塞”。雍正年間,允祥、朱軾提出“治直隸之水,必自淀始”。在淀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治理行動,如開挖減河,疏通淀泊之間的連接溝渠,排除瀝水,修筑堤防等,當時起到了一定的減少災害的作用。但排水條件的改善加速了淀泊的收縮,刺激了圍淀造田的興盛,加快了淀泊的消亡。
明末清初三角淀,“周回二百余里川”,“袤延霸州、永清、武清,南至靜海,西及文安、大城,綿亙七州縣”,是東淀的主體部分。到清代中期,三角淀只剩下“東西五六里,南北十余里”了。清雍正四年(1726年)以后,由于“放永定河下流全歸三角淀,經行既久,淤塞過半,其淀形可指者,不過王慶坨一角十余里耳。”隨著不斷淤積、墾殖,經乾隆七年(1742年)丈量,三角淀區己嚴重收縮,“實止地百余頃,分給附近貧民耕種”。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三角淀更所剩無幾,基本被淤沒。從三角淀分離出來的葉淀,原來也是“周一百三十余里”的一個很大的淀泊,由于永定河尾閭泥沙不斷灌注、淤填,到乾隆年間“強半為泥沙所淤,其中積成橫埂無數,遂分析為諸小淀,迥異從前景象矣”。到清末就只有“寬長約五六里”了。綿延40里的柴伙淀到雍正年間已“涸為桑田者十三四矣”。光緒七年李鴻章在報告檢查、清理東淀情況時說,“東淀本甚寬廣,東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六七十里”,由于“附近鄉民逐漸侵種,百數十年來竟已占去淀地大半,現存不及三分之一”,他“往來津沽,親見叢蘆密葦,彌望無涯,不特難容多水,即淀中舊有河道亦因而淤墊”。至20世紀初,東淀湖群先淤為文安洼,后又分割成許多小洼淀,目前早己干涸。西淀的白洋淀,從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光緒七年(1881年)的237年間,由于大規模筑堤圍墾,湖區面積縮小了。
表2-6 明代中期海河流域中部部分淀泊一覽表
名稱
地區
范圍
出處
白洋淀
任丘、新安、高陽
周回六十里
嘉靖《河間府志》卷一
高橋淀
霸州
周四百里
萬歷《霸州志》卷一
三角淀
武清縣南
周兩百余里
萬歷《順天府志》卷一、《明史·地理志》
五官淀
任丘
眾流所匯
嘉靖《河間府志》卷一
蒼耳淀
雄縣
周三十里
嘉靖《雄乘》上
馬務淀
雄縣
周三十里
嘉靖《雄乘》上
燒車淀
雄縣
周三十里
嘉靖《雄乘》上
蓮花淀
雄縣
周三十里
嘉靖《雄乘》上
矛兒灣
雄縣
周一百余里
嘉靖《雄乘》上
4.1.3 大陸澤--寧晉泊的演變
元明時期,大陸澤的范圍大體上在任縣、巨鹿、隆平(今隆堯)、寧晉一帶,“廣袤數十里”,周圍有眾多中小河流匯注其中。明朝初年,北面的滹沱河多次南徙進入寧晉、新河一帶,使原來的大陸澤以北的寧晉泊水面有所擴大。此時寧晉泊仍是大陸澤的一部分。明代中期以后,在洪水季節寧晉泊與大陸澤尚可連成一片,枯水季節湖面則縮窄形成南北走向的狹長水面。由于北面的水面大,南部的水面小,中間以河道相通,故又稱葫蘆河。于是判為南北二泊,北部的寧晉泊稱為北泊,南部的大陸澤稱為南泊,又稱張家泊。據隆慶《趙州志》
記載:“大陸澤在寧晉縣東南,……東西徑三十里,南接隆平、任縣百余里”,面積約750平方千米。但蓄水的情況受漳河和滹沱河的影響較大,兩河匯入則一片汪洋,兩河改道別流,水面就收縮,涸出的很多耕地“亦可耕種”。明代石珤《大陸澤記》記載:“珤嘗浮清源,道出寧晉,問渡于所謂葫蘆河者。平波曼衍,一碧千頃,芡蒲、菱藕、魚鮭之利,民咸取之供賦稅,皆謂之五社,蓋五社之民沮洳弗田,力胥此出故也。”說明當時大陸澤水面很大,水不太深,水產很多,許多漁民靠水謀生。
清代,由于北面滹沱河沖積扇向南擴展,大陸澤的面積由南、北向中間逐漸縮小,被局限在任縣、隆堯、寧晉、巨鹿之間。清初順治年間,任縣知縣吳懷忠曾“乘扁舟泛陸澤之浦,自臺南抵達家莊、東盟臺、駱莊、程二寨、吳家莊、于盟莊,浩浩五十余里,回翔上下,尋察九河之情狀。”可見當時大陸澤還有“浩浩五十余里”。雍正年間,導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南泊縮小。以后二泊周圍一帶引水灌溉,發展稻田,使淀泊面積繼續縮小。到清代中后期,大陸澤“南北袤三十五里,東西廣十三里”,面積100多平方千米;北面的寧晉泊“寬廣三十余里”,“袤長亦三十余里”,面積200多平方千米。“所受諸河,各有渠瀆,水漲成泊,水落歸槽”。水落時涸出許多土地“則為民間占耕,僅有經流交午其間”。在自然淤積和人為圍墾的雙重作用之下,大陸澤和寧晉泊快速收縮。到清末宣統時期,大陸澤縮小到南北長二十余里,東西寬十三四里。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晉泊也己縮小到縱橫20余里了。兩者相加只有100多平方千米。
海河流域湖泊變化示意圖
4.2 黃淮平原
元代黃河河道更向南擺,進入淮北平原,屢屢奪穎、渦、濉、澮等河入淮。通常數股同時并存,互為主次,決口頻繁,漫流無定。明代前期黃河時而北決沖毀運河,時而東決和南決奪汴、顧、渦、灘、泅(即運河)入淮。明萬歷以后,經活季馴治理,黃河河道基本上被固定至今廢黃河一線,但南北決口仍時有發生。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改走大清河于山東利津入海,在1876年下游河道全線堤防告成以前的20年內,黃河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今黃河稍北的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大運河的三角形沖積扇上自由漫流。1876年后,從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河道也常有決口。在公元十二至十九世紀黃、淮合流的六百六十年期間,淮河河床因黃河攜帶泥沙的淤積而逐漸抬高,洪水宣泄不及,于是干支流兩側原來可以泄水的洼地,被洪水浸沒而匯為湖泊。其中主要的有淮、運交匯處以西的洪澤湖,運河西側的高、寶諸湖,淮河中游的瓦埠諸湖以及泗水流域的南四湖。
4.2.1 圃田--巨野二澤的消亡
今鄭州、中牟間著名的圃田澤,先秦以來即為中原地區一大澤藪。《水經注》時代雖然已經嚴重沼澤化,統一大湖瓦解成20多個湖沼,但至唐代后期周圍東西仍有50里,南北26里。宋代開始繼續淤淺,并再次瓦解為數十處大小不一的積水陂塘,稱為“房家、黃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并起著調節汴河流量的作用。故北宋政府對圃田澤的淤填十分關注。金代開始,汴河淤廢,黃河南岸也修了堤防,圃田澤洼地來水驟減,漸被辟為農田。元明時期黃河曾多次奪賈魯河、穎河入淮,原圃田澤洼地又成為黃水傾注之處,再度積成大片淺水陂塘。明萬歷時,圃田澤洼地有陂塘150余處,大的周圍20里,小的二三里,秋汛時仍一片汪洋。其后水退沙留,淤高的湖灘被墾為田,唯洼地中心仍有積水。清乾隆時分為東西二澤,周圍尚有不少陂塘。晚清以后,隨著農墾的擴展,東西澤最終也被墾為耕地。著名的圃田澤終于最后消亡。其他如河南商丘東北的孟諸澤、蒙澤,開封附近的逢澤、好草陂、霧澤陂、西賈陂,都是由于黃河南泛,所過之處,“使陂濼悉為陸地”。它們先后都在地面上消失了。此外,魯西南西部的菏澤、雷夏澤等湖沼,蘇北地區的碩濩湖、射陽湖沼等湖沼,在金元之際也同樣遭受黃河泛濫淤積物的普遍復蓋。連云港與漣水之間的唐代碩濩湖區,在湖沼相的粘土、淤泥,泥炭層之上,普遍加積了一層黃河沖淤的亞沙土或亞粘土。在海州城里于黃泛層下的湖相黑土層中,還發現有唐代的開元通寶,說明金元之時,碩濩湖已趨淤廢。至清代初期由于泥沙的繼續加積,碩濩湖已完全消亡。《水經注》記載的射陽湖群,在1194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后,因泥沙來源增加,湖群也逐步淤淺、縮小,直至基本消亡。總之,由于黃河長期南泛,攜帶大量泥沙將地面普遍淤高,原有的湖沼洼地均遭淤填與消亡。
巨野澤,歷史上與黃河變遷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湖泊,唐代以后因主要水源濟水的枯斷,西南面的岸線內縮,十世紀初以來河水曾多次從浚、滑一帶決入魯西南的曹、濮、單、鄆州地區,巨野澤的西南部因受黃河泥沙的淤高,湖區向東北面相對低洼處推移。五代后晉開運元年 (公元944年)黃河在滑州決口,侵入汴、曹、濮、單、鄆五州之地,洪水環梁山合于汶水。梁山原在巨野澤東北岸的陸地上,因巨野南部淤高,梁山周圍相對低洼,故決水來時即蓄集于此,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梁山泊。宋代天禧三年(1019年)、熙寧十年(1077年)兩次河決,都從澶(今濮陽)、滑東注梁山泊,湖面不斷擴大,“綿亙數百里”。但河徙沙留,宋代中葉人們已經指出梁山泊淤淀事實。金代黃河逐漸南擺,梁山泊水退,泥沙淤出的灘地被附近居民所開墾。宋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金朝政府曾遣使招徠流民,在梁山泊安置屯田。可見已有一片湖面淤成平地。宋明昌年間(1190-95年)為處置黃河的洪水,曾有決河入梁山泊之議,因湖面縮小、蓄水不多而作罷。元時黃河多次決入,“有復巨野、梁山之意”。梁山泊又被擴展成為“量深恣包藏”,“碧闊渺無津”的汪洋巨浸。元末河決白茅,“水勢北侵安山”。安山在梁山之北,可見由于梁山泊湖底淤高,水體又向北推移。但至明代前期,梁山泊還是一大片淺水洼地,曾考慮作為黃河北決的滯洪區。自弘治年間吳大復筑太行堤后,黃河多南決入淮,梁山泊后來水短缺,湖床涸露。清康熙時梁山周圍全成平陸,“村落比密,疇交錯。居人以枯槔灌禾,一溪一泉不可得”。曾經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勝景,終究一去不返。
4.2.2 北五湖的形成與消亡
北五湖形成于明永樂初,即十五世紀初。最北的安山湖,系元末梁山泊湖水下移至安山以東洼地而形成的湖沼。“湖形如盆碟,高下不相懸。”明初重修會通河,圍湖筑堤,以為水柜。南旺以北至衛河的一段運河,“全賴安山一湖以濟運,”地位十分重要。南旺湖是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會通河時,聽從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引汶水注入南旺高地,圍地束水成湖。南旺地勢高亢,汶水在此分流南北濟運,因運河中貫,將湖分成東西二部分,西湖稱南旺湖或南旺西湖,東湖又為汶水劃分為南北二部,北部稱馬蹋湖,南部稱蜀山湖。最南馬場湖是元初開濟州河引汶泗水至濟州(今山東濟寧)城東會合,環城西南流至城西分水,作為濟州河的水柜,形成于分水處的西側。明初會通河沿線設置的四大水柜,即汶上縣境內的南旺湖(包括馬踏、蜀山)、東平縣境內安山湖,濟寧境內的馬場湖和沛縣境內的昭陽湖。
安山、南旺、馬場、馬踏、蜀山五湖形成后不久,淤淺之勢接踵而來。安山湖潴匯時周圍約一百余里。明中葉許民佃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勘查時,灘地為民墾占,湖區周圍止八十里。以后東平縣民以湖地“投獻德府,隱占地畝”,故嘉靖年間,湖周圍雖有七十三里,而平水時中心水域僅止十佘里。明隆慶四年(1570年)時明政府為增加租稅收入,竟決定將濟汶以北各湖田,“宜募民田”。至明萬歷三年(1575年)再次丈量時,湖面高亢處被墾為田地有770余頃,而低卑處可作水柜的僅400余頃,三分之二被墾為田。至萬歷末年滿湖成田,禾黍彌望。崇禎末年安山湖已“久化平陸”。清雍正年間曾一度想復安山湖為水柜,重筑湖堤,因測得運河淤高,不能放入水運,且又無水源,“不堪復作水柜”,遂聽民耕種,“湖內遂無隱地”。北五湖中安山湖淤廢得最早。
南旺湖初作水柜時,南旺西湖周93里,馬踏湖周34里,蜀山湖周65里。由于汶水含沙量較高,南旺三湖沿邊很快淤出淺灘,“率皆侵占耕稼其上”。但南旺湖是會通河主要水源,對運河通航關系至大。所以明清二代規定每二年大挑一次,每年小挑一次,并三令五申禁民佃種,然而圍墾仍在所不免。萬歷年間勘查時,南旺西湖四分之一已為民田,蜀山湖九分之一為民田,馬踏湖大部分已為官民占田,可柜者無幾。明政府不得不承認現狀,在南旺等湖中高下相承之地,筑一束湖小堤,堤內永為水柜,堤外聽民耕種。清初沿湖又漲出不少新灘,康熙十七年又劃出高亢的280頃為農田。蜀山湖被墾速度較慢,因其在運河之東,作為主要水柜之故。清康熙時周圍65里,計地1890余頃,除其中20頃為民田外,其余均可蓄水。清末漕運停止后,南旺西湖和馬踏湖全淤為平地。僅蜀山湖保留至今。解放后曾培修南旺西湖堤作為滯洪之用。
馬場湖是汶、泗二水通過洸、府二河所匯。明代又從馮家壩承受蜀山湖的余水,周圍四十里,內有高阜地93頃為民佃種。萬歷年間責令退田還湖,修堤蓄水。至清初時周回六十里,是南旺高地以南重要水柜。后馮家壩被堵閉,府河又淤淺,泗水入湖不及原來十分之一,湖灘淤出為官役所侵占。至康熙中葉時湖區“盡成民田”。總之,至清末北五湖中除蜀山湖外,都廢為低洼平地。來水缺乏和泥沙淤積是其主要原因,而人為墾種加速了淤廢的進程。
4.2.3 洪澤湖與南四湖的形成
黃淮平原東南部的洪澤湖的形成與黃河變遷的關系最大。古代淮河南岸淮陰、盱眙之間原分布著一些星羅棋布的小湖蕩群,其中知名的有破釜塘、富陵湖、白水陂、萬家湖、泥墩湖、成子湖等,被稱為富陵諸湖。隋煬帝時,較大的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以后洪澤湖即由此而得名。北宋時,曾在淮陰、盱眙之間的淮河南岸開鑿過洪澤運河和龜山運河,以避長淮之險,可見那時淮河和南岸諸湖泊是不相通連的。十二世紀,黃河奪泗入淮后,黃河泥沙墊高了淮河下游的入海故道,河、淮交會的清口淤塞,下流不暢,洪水倒灌,淮陰以上的洪澤浦等湖蕩低洼地區,洪流匯聚,連成一片,洪澤湖由此形成。
洪澤湖形成以后,仍繼續受黃河潰決泛濫的影響。黃河所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于湖中,湖盆逐漸變淺,容量減小,泛濫的洪流遂向湖的四周浸淹,湖面不斷擴大,將過去屯墾的農田,興建的村鎮吞噬淹沒。洪澤湖邊上位于盱眙縣對岸的泗州城,自隋開通濟渠以來,即成為溝通淮河南北交通的重鎮。史載明正統二年(1437年)、崇禎四年(1631年)、清順治六年(1649年)及康熙十九年(1680年),曾先后四次發生水漫泗州城的慘禍。1680年的最后一次,泗州城終于淪入湖底,當時洪澤湖周圍已達一百五十余公里。明、清兩代為保證大運河漕運的暢通,實行“蓄清、刷黃、濟運”的方針,利用洪澤湖含沙量較少的淮水,來沖刷清口以下黃、淮并槽入海河段的泥沙,和補充運河水量,調劑運河的水位。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明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陳瑄在洪澤湖東岸筑高家堰以捍御淮水東侵后,洪澤湖的水位被抬高,南面因有老子山等丘陵的限制,湖區便向西、北方向擴展。湖的北面,由于崗洼交錯,有“四崗三洼”之稱。在被湖水浸淹后,則形成彎曲的湖岸。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最后完成了北起順和集附近,南止蔣壩,全長三十八公里,寬五十米,海拔十八點五米的高家堰石堤。由于黃河潰決泛濫,泥沙淤積,湖盆逐漸變淺。此時湖底高程已高出東部大平、東南諸水上,使洪澤湖成為一個高聳的“懸湖”。一到汛期,水勢浩瀚,全借高家堰一堤作為屏障。一旦堤決,洪水漫過里運河,使湖區東南面地勢低洼海拔僅二米左右的里下河地區全部成為水壑。據不完全統計,從明萬歷三年(1575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的二百八十年間,高家堰大堤決口達一百四十余次,平均每兩年決口一次。黃河泥沙不僅使洪澤湖湖底墊高,并在湖的西北部形成一個新洲,將湖分隔為二,在湖的東北部分分割為“成子湖”,改變了湖泊的形態。1855年黃河改道山東利津入海以后,洪澤湖湖底雖不再為黃河的泥沙所淤淀,但已一般高于海面九點五米。1931年,淮河流域發生大水,洪澤湖出現歷年最高水位十六點一八米的記錄,相應的湖水面積竟達三千七百平方千米,比常年水位的水域面積擴大三分之一,終于造成洪水沖破堤壩,使整個里下河地區淪為魚鱉。此外,由于洪澤湖基準面的抬高,淮河上游坡度減緩,各支流入淮的水流受阻,汛期往往倒灌,溢于兩岸,形成許多河口洼地湖沼。如北岸北淝河因下游不順,河身彎曲,“一遇霖潦,即苦泛濫,倘淮淝并漲,兩岸田廬盡為澤國。”今茨河、北肥河、澮河、沱河下游的一些湖泊如殷家湖、沱湖、天井湖、香澗湖等,都是本世紀以來,因此而形成的。
南四湖的演變與運河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南四湖湖區處于山東古地臺西南邊緣的凹陷地帶上,呈斷裂構造發育,這一斷裂帶自新生代以來,以下陷作用占優勢,尤其是近一百萬年來下沉作用更為顯著。但因上層堆積著深厚的沉積層,斷裂構造在地表已消失殆盡。進入歷史時期以后,發源于蒙山的古泗水河道,即經流于此南注入淮河。自金、元以后,黃河長期奪泗入淮,泗水下游河道即有所壅塞。初河決陽武,入梁山灤(泊)分流南北,及至明弘治八年(1495年)劉大夏筑斷黃陵崗,大修太行堤,黃河北流斷絕,全部沿汴水奪泗入淮。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了黃河的正流,河床淤高,使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泄不暢,便在魯西南凹陷帶的背河洼地上,壅塞成一片狹長湖帶,即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湖組成的南四湖。此后,運河受黃河泛濫、淤沙的沖擊,幾經改造,而南四湖的演變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其中北部南陽、獨山兩湖形成較早,水系多集中于南陽湖四周,南部的微山湖形成最晚。元、明時期,利用泗水河道開鑿會通河,運河東岸的昭陽湖曾與濟寧以北的安山、南旺、馬場湖同作為四大水柜(水庫)以調節運河流量。運河兩岸地勢是東高西低,水源來自東岸山東丘陵的汶、泗諸水,因將水柜設在運東,而以運西的一部分洼地作為“水壑”,水柜攔以蓄水,水壑備以泄洪。明嘉靖初,黃河連續在徐州、曹縣、單縣、城武等處決口,水漫沛縣以北,洪水沖毀運河河道,灌入昭陽湖,使湖底淤高,湖面擴大。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開南陽新河,運河自南陽鎮以下,改經昭陽湖東,經夏鎮抵沛縣留城。新河脫離泗水故道,地勢較高,從此昭陽湖由水柜變成水壑,它東承運河余水,西有黃河決流匯注,湖區日益擴大,沛縣、魚臺大片地區均為所浸。萬歷年間,黃河北決頻繁,特別是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河決蘇家莊,水淹豐、沛,下流壅滯,黃水倒灌,濟寧、魚臺平地成湖”,大片陸地均成為湖區。是年,李化龍疏請開泇河,由昭陽湖穿夏鎮李家口,出鎮口,達邳州直河口,于是在運河以西的微山一帶,原介于運河和山東丘陵之間的背河洼地也變成水壑,又形成了北與昭陽湖相連的微山湖。它上承昭陽湖水,東面受運河余水宣泄,西有黃河決水的匯注,而其南面卻受丘陵地帶的阻限,尾閭宣泄不暢,便向東西兩面擴展,但最寬處也僅23公里。清初微山湖周圍百余里,已成為“兗、徐間一巨浸”。南四湖相互連接,宛如一湖,長約一百二十公里,總面積約一千三百多平方千米,其中又以微山湖為最大,約六百六十余平方千米,所以南四湖通常又稱作微山湖。南四湖區承受湖東、湖西兩部分的來水,共有河道三十多條。湖東的河流發源于魯中南低山丘陵,主要有泗河、十字河、白馬河、城漷河及洸府河等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峰高,含沙量大,河槽寬淺,上大下小,中下游經常決口成災;湖西的河流發源于黃河沖積平原,主要有趙王河、洙水河、萬福河及復新河等坡水河道,因受黃泛影響,河床低淺,斷面狹窄,泄水能力極低,經常處于內澇之中。由于入湖水系紊亂,堤防殘缺不堪,每到汛期,入湖各河洪水傾注,濱湖地區一片汪洋,一到春夏之交枯水季節,湖水干涸。據不完全統計,從南宋到解放前的七百五十年間,每一百年發生澇災七十余次,旱災五十余次,成了有名的多災地區。
4.3 太湖水系
明永樂初(1403年),夏原吉“掣淞入瀏”,以增加瀏河水勢,瀏河代替吳淞江成為太湖的“入海大道”,鄭和下西洋即多由瀏河口入海。中支吳淞江淤塞更加嚴重了,到明天順二年(1458年)另辟新道,形成了今日的蘇州河,其故道則為今日殘存的“虬江”。南支東江自被封塞后,最初其水經淀泖湖區改向東流,經今閔行以東,從閘港經下沙至新場以東入海;一部分從閘港折向北流注入吳淞江,成了吳淞江的支流。以后隨著吳淞江故道的淤廢而日益擴大,成為黃浦早期的雛形。明永樂元年(1403年),夏元吉疏浚范家浜,上接黃浦引淀泖之水,自今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東的古南蹌口入吳淞口,而成今日黃浦江入海的河道。入清以來,瀏河日益束狹淤淺,黃浦江不斷擴大,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史記·河渠書》:“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對于五湖,歷來各家解釋不一。有以五湖即指太湖,如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為名”;有以五湖乃指以太湖為主的湖群,如韋昭即以為:“太湖邊有游湖、莫湖、胥湖、貢湖,就太湖為五湖”,他所指的這幾個湖都在太湖東岸的灣口;另一說:“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為五”。其中除太湖東岸灣口的胥湖外,蠡湖(一名漕湖)在今蘇州市北;洮湖即今金壇縣南長蕩湖;滆湖即今太湖西北、常州市西南的滆湖。酈道元《水經注》的五湖還包括射貴湖,又名芙蓉湖,在今常州、無錫、江陰之間,已于明宣德(1426—1435年)年間湮廢。
5 歷史時期運河流域湖沼變遷的原因
歷史時期運河流域湖沼的變遷,究其原因在運河的南北兩端是不同的,但都不外乎除自然、人為兩種因素的影響,共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秦以前,氣侯比較溫暖濕潤,降水量較為豐富,海平面較高,在今運河流域的廣大區域上,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河網系統,天然湖沼十分發育、湖沼面積較大;而且當時今運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森林植被良好,尚未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因此水土流失并不劇烈,河流的含沙量相對較少,湖泊淤積較后世輕微,為眾多湖沼的繁榮發育提供了自然條件。
(2)秦漢以后,運河流域的自然環境雖然已經有了不少變化,但影響河湖布局的自然因素變化并不劇烈。因此,平原湖沼雖有逐漸淤淺趨勢,但總體布局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先秦時期的天然湖沼,在這一時期內基本尚存。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普遍興修水利,圍湖屯田,人工陂塘大量涌現。此時期的最大特點是人為因素的加入改變了湖沼的構成狀況,許多天然湖沼逐漸向人工陂塘過渡。
(3)宋元以后,湖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運河北部的河北平原,經過千年的滄桑變化,眾多的湖沼已被泥沙淤為平陸。其消亡的主要因素是人為的作用所促成的。這一階段,黃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致使黃河、滹沱河、漳河以及永定河含沙量急劇增多,河道因此決溢改徙十分頻繁,淤填了不少平原湖沼,并迫使原先的湖沼水體向地勢相對低洼的冀中地區的白洋淀、文安洼集中。北宋前期,人為地將河北平原北部的一些河流引入白洋淀、文安洼地,雖然擴大了這一湖沼帶,但是也排干了相關地區一些湖沼的水體。宋以后,白洋淀、文安洼成為河北平原眾水所匯場所,同時又是眾水挾沙的放淤盆地,因此它的淤淺、干涸的趨勢已是十分明顯。在運河中部的平原上,湖沼的巨大變遷是從十二世紀黃河南泛開始的。以后的變化也主要是受黃河和運河變遷的影響。其結果是魯西南西部以及淮北平原北部的湖沼,大都被黃河的泥沙所填平,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人為墾殖加速了淤廢。上述地區湖沼淤廢之后,平原上的瀝水都集中到山東丘陵西側、黃河沖擊扇前緣的低洼地帶,形成了今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長達數百公里的新生湖沼帶。這一湖沼帶在近百年又有逐漸淤淺的趨勢。運河南部的太湖流域,其湖沼的變遷除了海退帶來的水位下降以外,主要受到了水利工程建設和屯田的影響。太湖流域圍湖屯田的歷史較久,最早的記載見于春秋時期,至宋元以后,盲目屯田的狀況越演越烈,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水患頻頻。明清時期雖有治理,但都以疏浚宣洪為主,圍湖造田仍是主要趨勢,天然湖沼面積不斷退化。
6 運河再發展時期的湖沼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大步騰飛,隨之帶來的生態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古老的大運河經歷了隨封建王朝的衰落而衰退之后,一度湮滅,而其沿線濕地,在近百年來特別是近50多年來也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變化。
海河流域主要淀泊水面加速萎縮,消失殆盡,現存的白洋淀己成為流域歷史上眾多淀泊的最后殘跡。進入20世紀以后,至20世紀50年代,海河流域湖沼洼淀主要有白洋淀、七里海、千頃洼、東淀、大港、大黃鋪洼、黃莊洼、大陸澤、寧晉泊、永年洼等。由于當時處于豐水期,雨水相對比較豐沛,各河上游水庫尚未修建,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因此這一時期流域湖沼洼淀的情況相對比較穩定。據有關資料統計,20世紀50年代的河北境內,面積6.67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沼洼淀共1.1萬多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9%。大陸澤--寧晉泊、白洋淀--文安洼、黃莊洼--七里海三大洼淀群的基本格局仍得以基本保持。60年代,河北省內僅平原濕地就有30多處,洼淀內都存著水。60年代以后,海河流域洼淀呈現加速消亡的趨勢。隨著山區水庫的大量修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斷提高,加之氣候變化、降水減少,洼淀面積大幅縮減。白洋淀等12個主要洼淀的水面面積50年代有2694平方千米,60年代下降到2178平方千米,70年代進一步減少到866平方千米,到2000年只有538平方千米,比50年代減少了80%。70年代初期,面積為1 000多平方千米的寧晉泊、大陸澤濕地還是常年有水。昌黎黃金海岸、灤河河口、白洋淀、北戴河沿海、滄州南大港、張家口壩上、衡水湖7處濕地還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但由于多年來氣候變化和生產生活用水的增加,眾多濕地日漸萎縮,逐漸干涸,濕地面積減少至現在的600平方千米,很多濕地如東淀、文安洼、賈口洼、蘭溝洼、盛莊洼等逐漸消失。
表1-5 海河流域50年代至2000年主要濕地水面面積變化(單位:km2)
洼淀名稱
洼淀
總面積
水面面積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
白洋淀
362
360
206
109
68
170
100
衡水湖
75
75
75
40.1
41.8
41.5
42.2
大浪淀
75
74.9
38.6
38.6
0
0
16.6
南大港
98
210
105
61.8
55.3
55.3
55.3
七里海
215
138
78
54
54
56.8
56.8
青甸洼
150
200
40
0
0
0
0
大黃鋪洼
277
277
277
200
97
43
43
黃莊洼
339
290
290
130
130
0
0
團泊洼
755
660
660
50.8
50.8
50.8
0
北大港
1114
360
360
182
182
182
173
永年洼
16
16
16
0
0
0
0
恩縣洼
325
33
32
0
0
0
0
合計
3801
2694
2178
866
679
599
538
由于受水資源短缺和人為活動的影響,黃淮流域濕地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濕地面積銳減,部分河道斷流或干枯、湖泊萎縮或干涸。近50年來,南四湖流域降水量以42.54mm/10a速率下降,湖泊泥沙淤積顯著,加之湖內人工圍墾活動及水生植物自生自滅地腐爛堆積,南四湖沼澤化趨勢嚴峻;再加上農業墾殖、工農業用水的增加,南四湖在逐漸萎縮,目前損失庫容已達2.27×108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洪澤湖高程12.5米時有水面積達2069平方千米,由于盲目圈圩開發,使湖面和庫容大量縮小,據1992年實測資料顯示,12.5米高程時水面僅為巧1570平方千米,被圍掉近1/4,減少蓄洪庫容約11億立方米。灘地11.5—16米高程內1 018 平方千米被圍墾,其中12.5米以下高程198平方千米被圍墾。濕地的縮減和破壞,使濕地生態功能、社會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喪失。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采,致使入湖水量銳減,加上天氣干早等自然原因,終于導致了2001年洪澤湖、2002年南四湖的干涸,對湖泊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以耕地為主的土地資源緊缺稱為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圍墾湖泊、河灘、沿海灘涂和沼澤等濕地成為緩解土地需求的主要手段。近幾十年來,江蘇圍墾湖面約1 600 平方千米,占全省湖面的1/7。圍墾的最高潮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1950--1985年太湖流域圍墾建圩498個,占用湖泊面積528.5平方千米,占1949年初期湖泊面積3884.9平方千米的13.6%,平均每年因圍湖而減少水面14.68平方千米。其中太湖、長蕩湖、滆湖等湖泊沿岸共建圩218個,喪失湖泊面積299.2平方千米。涉及的圍湖數量239個,占1949年初原有湖泊數量708個的33.8%,其中因圍湖而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蕩165個,面積161.31平方千米,占該區原有湖泊數量的23.3%。以太湖為例,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太湖圍墾面積83.21平方千米,建圩70座,占這期間太湖水域減少面積的95.5%。由于過度圍墾,紹興鑒湖東漢永和年間達172平方千米,現水面面積約24平方千米;在漢、唐時期,杭州西湖有10.8平方千米,現在僅為5.66平方千米。
相對于歷史時期湖沼變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響,20世紀以后,人為干擾對湖沼的影響顯然成為了更加主導的因素。
(1)圍墾的生態影響
由于人口和土地資源的增加不成比例,人們為了爭奪土地資源便隨意圍湖造田,導致湖泊面積不斷縮小。不止湖泊,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大運河流域主要流域性河流的灘地也被大量圍墾。圍墾不僅使濕地面積急劇減少甚至消失,也直接減少了以濕地類型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如揚子鱷原廣泛分布于長江三角洲湖沼、河灘、水塘等,主要由于棲息地被破壞,其野生種群現已不足150條,僅分布于皖南山系以北相互隔離的水體。
(2)淤積和沼澤化的生態威脅
淤積和沼澤化本是濕地正常的演替過程,但目前運河沿線濕地淤積和沼澤化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正常演替過程。近30 a來長江北支河段嚴重淤塞,河床平均縮窄約2 千米;由于淮河攜帶的泥沙淤積,洪澤湖湖床明顯沼澤化,湖床已增至10.5米;高郵湖泥沙年淤積量為101.5×104立方米,沼澤化趨勢相當明顯;東太湖42.8%的湖面已成為沼澤,39.5%的湖區正在向沼澤化演變,無沼澤化的湖區僅占湖區面積的17.7%。河床、湖底泥沙大量淤積、降低了濕地蓄水容量,使相同水量情況下,水位提高,降低了濕地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濕地功能退化。淤積使湖泊逐漸沼澤化,沼澤化又使湖泊泥沙淤積速度加快,如果沒有外力恢復,湖泊消失速度將加快。
(3)生物入侵的生態問題
外來種的入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本土物種的繁衍和種群的安全。濕地生態系統中危害較大的入侵物種有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加拿大一支黃花(Solidgo canadensis)和作為食用或觀賞用途引進的魚類、蝦類和貝類等。鳳眼蓮和空心蓮子草大面積覆蓋內陸河湖等濕地水域,造成河道阻塞,阻礙了排灌和泄洪,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破壞濕地生態系統。運河山東段河道內遍布空心蓮子草,嚴重影響了河水質量。加拿大一只黃花在稻田中肆意繁殖,抑制了其他作物和物種的生長。大米草在湖濱瘋狂擴張,與本土植物競爭,破壞了湖內貝類、蟹類、藻類、魚類等生物棲息環境,并使湖泊淤積加快。作為食用或觀賞用途引進的魚類、蝦類和貝類,是對濕地原生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
(4)點面源污染的生態危害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工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壯大,隨之而來的營養物質富集、土地鹽堿化、農藥殺蟲劑污染以及重金屬污染的一系列點、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使濕地水體受損,水質惡化,生態系統結構受到破壞,濕地功能減弱,濕地系統不斷退化。據調查顯示,目前白洋淀淀內和淀邊村直接向白洋淀內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人口已超過10萬,年排生產污水總量在7萬噸以上,年排生產垃圾在1.5萬噸以上,直接影響了水體質量。2005年3月,白洋淀8個淀內監測斷面中,除北何莊干淀外,其他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Ⅴ類和劣Ⅴ類;在監測的9個入淀河道中只有府河和漕河有水,流量分別為1.12、2.12 m3/s,均為劣Ⅴ類水質;潴龍河、唐河、孝義河、瀑河為干河。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溶解氧、氨氮、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而每日從河流排入洪澤湖的污水為108×104立方米,每年為4×108立方米左右。太湖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的河流水質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地面Ⅲ類水標準,其水質平均每10 a下降1個等級,湖水僅有4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而7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藍藻時有爆發。太湖水環境持續惡化,已導致整個太湖流域水質型嚴重缺水。湖泊濕地另一重要的污染源來自于高密度圍網養殖。長江三角洲所有湖泊均開展圍網養殖,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其承載能力,東太湖2003年實際網圍養殖面積約67平方千米,而東太湖網圍養殖可利用面積僅為10平方千米;洪澤湖僅洪澤縣境內水產養殖面積達87平方千米;高郵湖大堤附近水體已全部被用于圍網養殖。高密度圍網養殖嚴重影響湖泊排洪泄洪,大量的餌料及排泄物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體嚴重缺氧,使魚類、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等大量死亡。濕地污染降低了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影響依賴濕地生態系統的所有生物,甚至破壞整個濕地生態系統。
此外,不科學的河道湖泊治理工程也導致河流沿岸和湖濱濕地消失。河流、湖泊堤壩、護岸工程和防洪設施等更多地考慮了短期內的防洪或景觀需要,但直接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自然景觀,造成濕地生態系統破碎化和島嶼化,阻礙了生態系統之間特別是濕地生態系統之間物質、能量交換和生物信息交流,導致濕地嚴重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