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屬于中醫學“痹癥”的范疇,是一種由嘌呤代謝紊亂或患者尿酸排泄減少引起,與高尿酸血癥有直接關系的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病。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病的常見臨床表現,多有跖趾關節、踝、跟、膝、腕、指、肘等關節,紅腫灼熱、皮膚緊繃、局部觸痛、功能受限等癥狀。美國痛風病的發病率超過3.9%。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痛風發病率亦逐漸上升,男性已高達8.6%。其發病常有家族遺傳史,年齡在40歲以上,以男性和絕經后女性居多,亞洲人患病率較高。隨著現代飲食結構的改變,肥胖癥、代謝綜合征、高血壓、慢性腎病等暴露因素增加,痛風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據株洲痛風徐慧副教授介紹,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病機制內傷多于外感,本病的發作與患者素體肥胖、飲食偏嗜、氣虛濕盛等因素相關,外感六淫也是本病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許多痛風患者由于平素過食膏粱肥厚之品,再加外感風寒濕邪,導致濕熱內蘊,痰濁內生,毒邪侵襲經絡以致氣血不暢,脈道受阻,從而患上痛風。
西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程有3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治療目的和方法。急性期以迅速終止急性關節炎發作癥狀為主要目標; 慢性期以糾正高尿酸血癥、防止急性關節炎復發、預防尿酸結石和腎功能損害為主; 痛風石期以手術剔除痛風石、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目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常用的藥物有:①秋水仙堿為傳統首選藥,但其治療窗較窄,如藥物過量有極嚴重的毒性,尤其是肝腎損害、胃腸病或心臟病,僅限于對NSAIDs耐藥或無效的病例。②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 : 為目前治療痛風的一線用藥,可以有效發揮消炎鎮痛作用,如: 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等。③糖皮質激素: 用于不能耐受秋水仙堿、NSAID,或腎功能不全者,但長期使用易使血壓和血糖升高。此外,痛風性關節炎慢性期的用藥有: ①促尿酸排泄藥,如苯溴馬隆、羧苯磺胺等。②抑制尿酸生成藥,如別嘌醇、非布司他。③促進尿酸溶解,如碳酸氫鈉片。目前西醫的治療手段基本集中在藥物治療上,尤其是對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的運用,起效雖快,但在緩解患者癥狀的同時,伴有二次感染、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長期服用患者多不能耐受。
中醫辨治痛風性關節炎具獨到之處,采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分期辨證的方法,活用清利濕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諸法,通過減少炎癥相關指標、細胞因子異常表達等改善痛風炎性微環境,療效確切,副作用亦較小。在痛風的早期治療上能減輕患者一定的經濟負擔,同時可以有效阻止痛風向腎病的終末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