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峰
惡意串通行為,是事實認定工作的難點之一。本文以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為基礎,對它提出觀點。
一、本案當事人:
1、原告:高某海。男
2、被告:項某潔。女、(上訴人)
3、被告:項某芳。女
二、原告的訴訟請求
1、依法判令被告停止對原告所有房屋的侵權行為;
2、依法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萬元,經濟損失系以200000元為基數,自交付房款日即2017年1月23日至2017年10月23日,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日萬分之二點一計算,共計12600元,只主張10000元。
3、訴訟費由被告負擔。
三、被告之一的項某潔的上訴請求及理由:
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或發回重審;一、二審訴訟費由被上訴人承擔。
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判決結果顯失公正。理由如下:
1、被上訴人與張某麗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其雙方之間明顯存在惡意串通行為。涉案房屋系上訴人前夫張某玉出資購買,落戶在張某麗名下,該房產系張某玉和上訴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2016年9月份,上訴人就居住在涉案房產中至今,如果被上訴人是真實的購房人,其在買房前理應到涉案房屋現場實地查看,但在此期間被上訴人從沒有到涉案房屋進行查看,明顯不符合正常的交易習慣,其在明知房屋中有他人實際居住的情形下仍然購買,且在張某麗沒有交付其房產的情況下直接辦理過戶手續,很明顯與張某麗存在惡意串通行為。
2、一審中被上訴人也沒有證據證明實際交付張某麗購房款,僅憑一張收到條不足以證實其真實購買涉案房產。綜上所述,上訴人有充分證據證實涉案房屋系上訴人與前夫張某玉的夫妻共同財產,張某麗無權處分涉案房產,被上訴人無證據證明其與張某麗之間存在真實的房屋交易行為,被上訴人與張某麗隱瞞事實、惡意串通,嚴重損害了上訴人的合法權益,懇請二審法院依法公正裁決。
四、被上訴之一的項某芳的答辯理由:
1、張某玉與張某麗系非法同居關系,兩人已于2007年在一起同居,并于2012年4月9日生育一男孩。張某玉自2011年至2013年共計從項某芳處借款28.40萬元,并一直使用張某麗的銀行卡進行銀行存取款,因張某玉未按時還款,2016年11月份,張某玉主動提出將其購買的涉案房屋折抵所欠借款,同年4月15日出具書面證明一份,證明實抵賬的房產系張某玉全額出資購買,只是落戶在張某麗名下,張某玉也明確告知項某芳借其的款項購買了抵賬的整套房產。
2、2017年6月9日,張某玉電話聯系項某芳之子說其在青州市因開發房產需要資金,又從項某芳手里借用資金45萬元,若無力償還,自愿用青州開發的沿街房一套折抵所借款項,至今未還清借款也沒有用房產折抵債務。
3、從常理分析,高某海若與張某麗存在真實的房屋買賣關系,卻在2017年1月份買房之前從未到涉案房屋去實地查看,完全不符合常理,再者,一審原告無證據證實其交付張某麗購房款,更不符合正常的交易習慣,
4、高某海、張某麗、張某玉、高某波在該次房屋買賣過程中明顯存在惡意串通行為,高某海、張某麗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5、2017年1月份,高某海若真實買房,為什么直到8月份才去看房?況且2017年4月份張某玉給項某芳出具證明后,6月份又借項某芳45萬元后一直未兌現卻在8月份后高某海、高某波才出面告知涉案房產是高某海的?這中間很明顯有很多不合常理的行為,請依法查清。
五、本案基本事實
1、張某玉(男)與張某麗(女)系非法同居關系,兩人已于2007年在一起同居,并于2012年4月9日生育一男孩。
2、張某玉(男)與項某潔(女)原來是夫妻關系。
3、2016年9月份至2017年5月,被告項某潔就居住在涉案房產中。案涉房屋的房產證的姓名為張某麗(女)。
4、張某玉出具的證明二份,主要內容為:“某路某樓某單元301戶張某麗的房子是張某玉出錢購買,特此證明張某玉2017.4.15 xxx196909040012”
5、張某玉自2011年至2013年共計從項某芳處借款28.40萬元。
6、2016年11月份,張某玉主動提出將其購買的涉案房屋折抵所欠借款,2017年4月15日出具書面證明一份,證明實抵賬的房產系張某玉全額出資購買,只是落戶在張某麗名下,張某玉也明確告知項某芳借其的款項購買了抵賬的整套房產。
7、2017年6月9日,張某玉電話聯系項某芳之子說其在某市因開發房產需要資金,又從項某芳手里借用資金45萬元。
8、2017年1月23日,原告高某海與張某麗(女)簽訂案涉房屋的買賣合同。之后辦好過戶手續。不動產權第00021某號登記證書,該證書記載:房產現權利人為高某海、王某香,共同共有
9、2017年8月17日。原告才告訴兩個被告案涉房子是他本人的。
10、2017年8月21日,高某海欲撬鎖進入涉案房產,項某潔、項某芳以該房產系張某玉同意項某潔居住,且高某海取得該房產有假為由,阻止高某海進入,雙方發生爭執并報警。2017年8月24日,該縣公安局巡邏特警大隊出具處警證明一份,其主要內容為:2017年8月21日15時46分,高某海報警,經了解,高某海自張某麗處購置某某地4號樓某單元301室住房一套并已過戶,項某芳以張某麗已將該房產抵債為由阻止高某海入住。
六、二審期間上訴人項某潔提交的證據:
一:從其住的房屋中找到的張某麗的筆記一份,擬證明涉案房屋是張某玉以夫妻共同財產購買的。
二:交電費的交費單據。擬證明項某潔一直在涉案房屋中居住。
三:項某芳于2016年8月17日對高某波和高某海的談話錄音一份,擬證明高某波和高某海是以非法手段購買的涉案房屋。
七、法院裁判結果:
1、一審法院:
一、被告項某潔于判決生效起十日內將某縣某路982號4號樓某單元3層東戶的房屋返還給原告高某海。
二、駁回原告高某海其他訴訟請求。如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25元,由被告項某潔承擔。
2、二審法院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50元,由上訴人項某潔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八、評析
1、惡意串通:當事人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意思表示,圴希望這種故意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在客觀上該當事人互相配合或共同實施了該故意行為。依據《合同法》第52條第2款的規定: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2、結合本案具體分析:
第一個方面:先分析原告的第一個訴訟請求:原告認為案涉房屋的所有權人是自己的,因為他是通過買賣方式得到案涉房屋的所有權的。他有權實施占有、使用、而被告項某潔、項某芳兩個人妨害了他的物權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行為。
第二個方面:被告之一的項某潔應當從這個方面來否定原告的主張:通過證據和推理方式來證明原告高某海與張某麗、張某玉之間在房屋交易過程中有“惡意串通”行為,損害了被告的項某潔的合法權益。以此促使法院認定原告高某海與張某麗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是無效的。如果法院認定這個合同是無效的,就可以對抗案涉房屋物權登記的效力。這個原告就不是案涉房屋真實的權利人。被告之一的項某潔就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另一個民事訴訟:確認案涉房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進而把這個張某麗(女)的姓名從案涉房屋的房產證上去掉。
第三個方面:關于“惡意串通”行為事實的證明標準: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9條規定“當事人對于欺詐、脅迫、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這條規定指出了“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標準。只要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因素就可以了。
第四個方面:原告高某海與張某玉(男)與張某麗(女)之間有惡意串通行為,他們通過串通約定一致的內容是這樣的:在房產證過戶給原告名下之前對兩個被告要隱瞞案涉房子被賣掉的事實;張某玉(男)與張某麗(女)是個利益共同體,他們作為出讓人是明知受讓人是惡意第三人,而仍舊把案涉房子賣給原告。
第五個方面:原告并沒有及時把價款20萬元付給張某麗(女)。但這個張某麗(女)當天就寫下“收據”。這個不符合常理:一般情況下,出讓人確實收到賣房款之后,才會據實寫下“收據”。這說明原告高某海與張某麗(女)、張某玉(男)之間絕對不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 ,至少是個交情較深的朋友關系,雙方之間有較強的信任感。原告會知道出讓方很多內幕事情的。
第六個方面:我們具體分析原告的行為的合理性問題:
1、原告在2017年1月份決定購買案涉的房子時,他并沒有提前到現場實地考察案涉房子的質量和歷史問題。直到2017年8月17日才到案涉房屋的現場。原告這種行為不符合生活經驗。原告行為的合理性在哪里?真實原因是原告要隱瞞案涉房子被賣掉的事實。
2、原告于2017年3月10號從銀行貸款20萬元。把這20萬元付給出認人張某麗。但原告并沒有及時要出讓人張某玉(男)、張某麗(女)交付案涉房子。原告這種行為不符合生活經驗。原告行為的合理性在哪里?真實原因是原告明知案涉房屋存在極大的交付方面的困難情形。原告想等待一段時間之后,等手中有了房產證之后。再行使受讓房子實際權利。
第七個方面:我們具體分析張某玉(男)的行為的合理性。
1、張某玉(男)與張某麗(女)是個利益共同體。實際上是這倆個人作主把案涉房屋賣給原告高某海。張某玉(男)是知道案涉房屋于2017年1月23日就被賣給了原告。已經沒有以物抵債的可能了。但還于2017年4月15日出具證明書一份:中心意思是這個案涉房屋的實質所有權是張某玉的。我拿這個房屋抵押還掉向項某芳借的28.4萬元。張某玉(男)的行為的真實原因是配合原告繼續對被告隱瞞案涉房屋被賣掉的事實。
第八個方面:原告是惡意的第三人,他在購買案涉房屋時,對以下事實是屬于“明知”狀態的。
第一個事實:案涉房屋正由被告之一的項某潔(女)居住、使用
第二個事實:2007年至2016年期間,張某玉(男)與張某麗(女)是非婚同居關系
第三個事實:2016年以前,張某玉(男)與項某潔(女)之間是合法的夫妻關系。
第四個事實:案涉房屋由張某玉(男)第一次購買時的時間和價格。
第五個事實:案涉房屋的真實權利人并不是張某麗(女)
綜合以上所述,能夠排除合理懷疑,能夠認定原告與張某玉(男)、張某麗(女)之間在案涉房屋的交易過程中存在“惡意串通”行為,損害了被告的合法利益。能夠確認案涉房屋的買賣合同是無效的。
第九個方面:被告之一的項某潔(女)有重大失誤:她沒有聘請法律專業人士來作為代理人。她本人提出的抗辯理由有幾個與本案無關,具體是這兩個:項某潔(女)說案涉房屋是她與張某玉(男)之間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項某潔(女)說張某麗(女)無權處分案涉房屋。項某潔(女)還有個錯誤的理由,具體是這個理由:說原告與張某麗(女)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上訴時提出的三個證據也與本案無關。
希望大家重視法律專業人員的價值,充分發揮法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