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分娩方式及終止妊娠時機對過期妊娠產婦母嬰結局的影響。
方法:回顧性收集本院2014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產婦1425例,依據產婦妊娠周期分組,正常妊娠組(37~40+6周)1094例,超期妊娠組(41441+6周)239例,過期妊娠組(42~45周)92例。比較各組終止妊娠方式、產婦并發癥、新生兒結局。
結果:各組產婦陰道順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率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產后出血率過期妊娠組>超期妊娠組>正常妊娠組。胎兒窘迫、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轉N1CU、新生兒死亡率過期妊娠組>超期妊娠組>正常妊娠組(P<0.05)。過期妊娠組AFI、E3。低于超期妊娠組和正常妊娠組,胎心監護(分娩試產前)Ⅲ類高于超期妊娠組和正常妊娠組(P<0.05)。過期妊娠組中直接剖宮產者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率均低于陰道順產與試產轉剖宮產組,Apgar評分高于陰道順產與試產轉剖宮產組(P<0.05)。
結論:過期妊娠對產婦及圍生兒危害極大,導致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產科需綜合考慮孕周、胎盤功能、羊水指數及體征變化特點,參考高危妊娠處置方案。建議直接剖宮產終止妊娠,確保母嬰安全。
關鍵詞:過期妊娠;剖宮產;分娩結局;終止妊娠
過期妊娠(PP)定義末次月經至妊娠≥294d。生物學研究認為,胚胎發育是呈持續動態的生長過程,PP與正常足月妊娠實質性差異亦是由胎盤功能變化所致。郭麗君等調查,PP發生率占妊娠總比3.7%~9.3%,可引發分娩困難、胎兒窘迫、胎兒窒息,更甚者增加新生兒缺血性腦損傷、神經系統后遺癥,且隨妊娠周期延長母嬰不良結局風險亦將提升。基于PP高威脅特點,如何降低PP發生率,改善母嬰結局受到產科領域高度重視。本研究探析PP產婦擇期引產的時機及針對性分娩方案選擇。
1.1、資料
回顧性收集本院2014年3月一2018年1月收治產婦,均在本院建立生育檔案。納入標準:①既往月經規律,可依據末次月經時間及B超檢測確定妊娠周期;②單胎妊娠;③孕周≥37周;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盆骨狹窄;②妊娠合并癥;③資料不齊;④心臟疾病;⑤中重度貧血。依據產婦妊娠周期分組,正常妊娠組(37~40+6周),超期妊娠組(41~41+6周),過期妊娠組(42~45周);PP符合《婦產科學》制定過期妊娠診斷標準。
1.2、分娩方式處理原則
所有產婦均核實預產期,孕周≥40周者則基于B超檢測情況,宮頸成熟狀態,胎盤功能[胎動、尿雌三醇(E3)與肌酐(E/C)比值,胎兒NST試驗]適時終止妊娠。分娩方式基于產婦意愿、生理狀態制定。
宮頸程度較良好、人工破膜且羊水足、液體清亮,可加強分娩監護行陰道分娩;若宮頸未成熟,可給予促宮頸成熟用藥,頭盆評分6~8分者可引產,引產需嚴格參考宮頸評分及胎盤功能狀態,CST監測胎兒狀態,產程緩慢伴有難產或輕度胎兒窘迫跡象,胎兒體型偏大,骨盆狹窄等因素建議轉行剖宮產。若產婦因分娩疼痛、擔憂母嬰安全等個人主觀因素及胎兒窘迫、胎盤功能異常,則無需考慮宮頸條件,直接行剖宮產終止妊娠。
1.3、觀察指標
①終止妊娠方式;②孕婦產后出血狀態,新生兒結局;③各組分娩前羊水指數(AFI)、E3、胎盤泌乳素(HPL)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行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產婦基本情況
共納入產婦1425例,年齡(26.9±4.6)歲(21~37歲);術前體質量指數(BMI)(26.3±2.3)kg/m2(24~29kg/ra2),孕(2.1±1.3)次(1~6次),產(1.64-0.8)次(1~4次);初產婦698例,經產婦727例。各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各組產婦分娩情況比較
各組產婦陰道順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率兩兩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剖官產、產后出血率過期妊娠組>超期妊娠組>正常妊娠組(P<0.05)。各組剖宮產終止妊娠因素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過期妊娠組宮頸未成熟(Bishop≤5分)、羊水量少(羊水暗區≤2cm)、NST異常(>160bpm或<120bpm)等發生率最高。見表2。
2.3各組圍生兒結局比較
各組胎兒窘迫、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轉NICU、新生兒死亡率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過期妊娠組>超期妊娠組>正常妊娠組。新生兒窒息主因宮縮異常(過頻),第二產程延長(滯產),娩肩(頭)困難等因素所致。見表3。
2.4各組羊水及激素水平比較
過期妊娠組AFI、E3明顯低于超期妊娠組與正常妊娠組(P<0.05);各組HPL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PP產婦不同分娩方式母嬰結局比較
將92例PP產婦按照分娩方式分組,直接剖宮產組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率均低于陰道順產與試產轉剖宮產組,Apgar評分高于陰道順產與試產轉剖宮產組(P<0.05)。有2例新生兒死亡,Apgar評分均<3分,因產程異常(總產程≥18h,第二產程≥2h)因素所致,已排除孕期管理不善原因。見表5。
PP病因機制至今未明,多項研究認為屬病理妊娠,該癥所致不良母嬰結局早已成為產科共識,且PP所致產婦并發癥及圍生兒高死亡率受到醫者關注。閔漢珍等調查指出,國外PP發生率2.84%~11.85%,近幾年國內發生率亦達到7.34%~9.24%。本研究統計本院2014年至今PP發生率為6.45%,略低于國內,可能與產婦建立生育檔案、定期按時產檢等良好妊娠管理有關。但當前產科領域對>40孕周及PP進程發展中,如何在超預產期及時終止妊娠及采取何種分娩方式卻尚需深入探析。
有研究認為,PP對產婦的影響主要受胎盤功能及形態學變化影響。PP產婦胎盤功能處于正常狀態,其胎兒營養供循環亦將持續,造成胎兒超期發育,增加巨大兒風險;且過度生長可增加胎兒顱骨鈣化度,限制胎頭可塑性,導致難產。反之,若PP產婦胎盤功能衰減,纖維素樣壞死、基底內膜增厚,形態學呈器質老化,造成胎盤血氧供給不足,將導致胎兒宮內窘迫,胎盤功能亦將影響產婦雌激素、孕激素紊亂,導致子宮肌炎、絨毛膜羊膜炎等并發癥。何婷研究發現PP產婦宮縮乏力及產后出血發生率極高,加之上述高危風險因素,故造成PP產婦剖宮產手術率極高。研究分析,過期妊娠產婦產后出血風險較高可能與剖宮產手術、術式操作及胎兒過度發育等因素相關。本研究結果證實,過期妊娠組剖宮產、產后出血率均較正常妊娠及超期妊娠產婦更高,表明PP對產婦危害極大,需按照高危妊娠標準制定干預措施。趙富清等研究觀察PP對圍生兒危害,PP胎兒同樣受胎盤病理變化影響。胎盤功能衰減則再次發育受限、缺氧,引起宮內窘迫,提高新生兒室息、死亡風險。本研究過期妊娠組胎兒窘迫、巨大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轉NICU、新生兒死亡率等均較正常妊娠及超期妊娠產婦更高,證實PP對圍生兒不良結局造成的影響。
因PP對母嬰安危影響,故適時終止妊娠避免PP圍生期并發癥成為關鍵。近幾年產科醫師對PP防控主要以預產期測算為依據,動態監測足月妊娠產婦狀態,評估胎盤功能,降低胎兒窘迫風險;建議遵循287d妊娠周期標準做時間推算,爭取在≤41孕周前終止妊娠。但部分產婦因自身受孕日不清,造成預產期計算存在偏差;加之產婦自身宮頸條件迥異,個別產婦未滿足引產標準;且產婦對催產藥物敏感度依存差異,若僅僅將孕周作為終止妊娠標準,可造成<40孕周引產或滯產、難產等現象,增加試產轉剖宮產風險。宋偉夫等研究認為,全面監測胎動、行尿雌三醇與肌酐比值檢測、胎兒NST試驗,當AFI<8cm、24h內尿E3減少50%,且呈遞減趨勢,則需及時終止妊娠。本研究結果證實,隨妊娠周期增長,產婦AFI、E3逐步降低;魏梅等研究亦證實AFI水平與新生兒不良結局呈負相關。因此,對待≥41孕周產婦分娩,需綜合考慮孕周、胎盤功能,羊水指數及體征而選擇終止妊娠。本研究發現PP產婦直接剖宮產,產婦出血率、新生兒窒息、死亡率均低于陰道順產或試產轉剖宮產者,且新生兒Apgar評分也相對較高。因此,對PP產婦選擇分娩方式可參考高危妊娠方式干預,適當放寬剖宮產指征,避免PP分娩并發癥發生,確保母嬰安全。
綜上所述,過期妊娠對產婦及圍生兒危害極大,可導致并發癥及不良結局,產科在臨床實踐中需綜合考慮孕周、胎盤功能、羊水指數及體征變化特點,參考高危妊娠處置方案,建議直接剖宮產終止妊娠,確保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小莎. 終止妊娠時機及分娩方式對過期妊娠產婦母嬰結局的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8, v.26(1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