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有便利的地方也有惹人非議的地方
8.30日晚,一個名為“ZAO”的AI換臉APP突然爆紅,甚至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
用戶只需要上傳自己的一張圖,就可以和電影電視劇中的很多明星換臉
讓自己和男神女神們有對手戲
當然,人們在狂歡之后,總會陷入冷靜
當越來越多的人冷靜下來,忽然意識到好像哪里不對:
這么強大的“換臉術”會不會被濫用?自己的臉會不會被亂用?
有些人還會害怕自己的臉出現在“色情視頻”上,或者是有犯罪分子利用這項技術對自己的家人實施詐騙等行為。
這款軟件30日上線后,在應用商店的免費APP下載排名漲到第二
不過到了31日晚間,就出現不少用戶要求注銷賬號
并希望官方能夠刪除本地面孔,短短一天,軟件評分從4.6跌至1.9分
爭議最大的還是隱私安全
雖然軟件對這一擔心也搞了一個“實臉認證”
就是用戶需要在鏡頭前眨眼、扭頭
在系統判定你上傳的這張照片就是你本人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確保沒人用你的“臉”來操作
但用戶把自己的“臉”交給了軟件,誰來監管軟件呢?
從“ZAO”的用戶協議中,網友發現了貓膩,其中一項寫到
“您同意或確保實際權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全球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火可再許可的權利”(霸王條款的感覺,相當于用戶默認自己的臉要被APP“完全免費、不可撤銷”的使用,從法律層面上講,‘ZAO’已經做好了將責任推到用戶上傳本身)
不過9.1日ZAO修改了協議
刪除了原有的“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等權利”
但依然保留了“您同意對用戶內容進行網絡信息傳播的權利”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我的“臉”開玩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就是AI
【人的大腦需要借助各種器官,如眼睛、耳朵等,可以感知外界信息,然后進行判斷,這其中用機器來代替人眼做出的測量與判斷動作,稱為機器視覺。機器視覺是人工智能學科中發展最快的一項,而人臉識別技術就是機器視覺最富有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傳統人臉識別也有一個發展過程
起步的90年代:研究剛剛起步,有概念、有算法,卻無產品,無應用
突破的2011年:優化了算法,結合應用,產品簡單,應用也很單一化
轉折點2014年:優化了應用軟件,開始結合場景,完善用戶體驗
元年2015年:算是個元年,強化了算法,應用成熟
高速發展2016年:應用多元化,刷臉時代到來
2017年底,國外一位ID為“deepfakes”的網友
利用業余時間創造了一個AI換臉算法,后來這個算法也被稱為“Deepfakes”
Deepfake問世以來,一路朝著人性陰暗面走去
不雅視頻、恐怖視頻、搞怪視頻層出不窮
在中國引起熱議的應該就是那個熱搜“將朱茵的黃蓉換成楊冪的臉”
當時看過視頻的人無不驚嘆這項技術
完全看不出是“移花接木”的產物
雖然有人想自己制作
但“Deepfakes”需要“支持CUDA的高性能CPU”
這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太麻煩
所以當時在引起一陣熱議之后就漸漸冷卻了下來
直到現在“ZAO”的上線
只需要一個手機,一個軟件
一張自己的照片和視頻,就能實現“換臉”
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不需要電腦不需要高性能CPU
就能讓用戶簡單的制作,所以瞬間火爆
這種“簡單”足以趨勢很多人去嘗試了
仔細梳理一下“ZAO”的發酵
就不難看出,如今手機應用已經把開發方向對準了用戶的好奇心
以消遣和跟風作為發力點
“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的宣傳語側面的揭露了當代網友的獵奇心理
1997年,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了一部動作劇情片
由吳宇森指導,尼古拉斯·凱奇、約翰·特拉沃塔、瓊·艾倫等人出演
影片名叫《變臉》
影片通過高科技整容手術完成“換臉”
當時這種操作讓很多人感到細思極恐
讓警察變成了惡徒,又讓惡徒變成了警察,相貌互換,身份互換
這些大膽的想法無不讓人慶幸,還好只發生在電影中
還有美劇《哥譚》
小丑杰羅姆成為一個標志
當時劇中他被“割臉”的一幕,應該疼到了不少人
換上一張臉,真的就能代表這個人么?
雖然說現實沒有電影那么的離奇,但現實也有過“換臉”的操作
美國首例換臉手術的對象是一位名叫Dallas Wiens的25歲男子
到目前為止,面部移植仍然作為面部重建的終極手段在爭議中進行
科幻故事中神奇的“變臉”還遠未在醫學實踐中實現
而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中國古老技術——易容術”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它現在已經是一種專門的技術,俗稱“塑形化妝”
當然,古代人應該也想不到現代利用一個算法就能“變臉”
拋開手動“換臉”或者醫學上的發展
利用AI來實現這項技術,有利也有弊
俗話說的好“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現在已經有網站可以上傳圖像、音頻、視頻
來分析檢測該視頻圖像中是否存在修改痕跡了
有人通過機器來制造假象
有人也能通過機器學習尋找偽造視頻的破綻
打假AI也是訓練造假AI的一部分
二者剛好在生成對抗性網絡的兩端
一個生成器,一個鑒別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何改變“AI換臉”從低俗娛樂發展到改變生活?
也許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的難題
但愿“一鍵打假”的速度能夠跟得上“一鍵換臉”
ZAO的輿論起伏也是給也業界的一個提醒
技術更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網絡空間最重要的是對隱私的保護
希望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跟上用戶的需求
同時,一夜爆紅和一夜回到解放前這樣能的反差,也給開發者們敲了警鐘
但當下輿論的“炮火”也不必指向“ZAO”本身
因為它也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一款娛樂大眾的“軟件”
最大的問題在于這種以假亂真的技術到底有沒有限制性
是否能約束在法律倫理、公眾輿論范圍內?
人類這么長時間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中,“臉”就是我們的名片
大家通過眼睛來看臉,才能分辨出“你我他”
然而現在這個最明確的標志被模糊了
不知道法律有沒有做好準備,人性有沒有做好準備
這不是杞人憂天,只是一個“預防針”。
本文由膠卷時光原創,僅代表個人的觀點,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希望我專業的解讀和獨特的見解能幫到給大家,更多話題可在下面評論區繼續交流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