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3年奧斯卡·巴納克發明第一架徠卡相機(Ur-Leica)至今,徠卡相機走過了100年的歷史,創造了相機制造的傳奇。徠卡在設計、制造上具有完美精湛的工藝和極高的可靠性,在收藏、研究和限量訂制等方面也具有其他相機無法比擬的優勢,不僅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首選相機,也是收藏家眼中非常珍貴的藝術品。隨著國際拍賣市場高價徠卡相機的出現,讓藏家們開始重新定位徠卡的價值,開始思考一個品牌為何在短短100年的歷史里能受到眾多高端人士的追捧,并成為和藝術品一樣高價的藏品。
徠卡的設計理念和精工細作的風格一直得到全球簇擁者的追捧。當今徠卡設計師Kao Mokunaka這樣認為徠卡的設計理念,“讓相機盡可能緊湊,盡可能裝入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傳感器,讓她成為一臺真正的徠卡,達到性能和外形元素最大化的統一。 ”早在20世紀初,相機收藏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有了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的相機收藏規模迅速發展壯大,行情也相當可觀,可謂天價迭出。到2010年,一部徠卡MP 2黑色版拍出了40 . 2萬歐元的高價; 2011年6月,一臺88歲“高齡”的德國產徠卡相機,以創紀錄的100萬英鎊拍出; 2012年5月維也納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一部早期徠卡相機拍出了170萬美元的高價,成為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照相機。據了解,中國的古董相機收藏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相機收藏群體已有了一定規模。近年來,收藏古董相機的藏家越來越多,但相比歐美市場,中國無論內陸還是香港,對于徠卡相機的拍賣都尚處于不斷摸索和開拓階段。
近幾年徠卡的古董級紀念相機吸引了不少亞洲買家追捧,而且很多創新高的成交價都來自亞洲地區的華人買家。自去年秋季開始,北京保利、香港邦瀚斯、香港仕宏等拍賣公司看準了這個市場,為北京、香港等地區引入專門的稀有古董相機拍賣會,讓更多的中國藏家及攝影愛好者把目光集中于這一科技古董收藏領域。2012年秋季,北京保利首次引進“科技古董”這一全新的收藏概念,形成了以徠卡相機為主的攝影器材和古董車為主的拍賣專場。無論是徠卡限量版機型、軍用機型、名人使用機型,還是工業生產特殊定制機、徠卡工廠專用機型、原型試用試制型,都逐漸開始進入藏家視野。去年秋季的首屆科技古董拍賣會拍品總數為107件,總成交額為551 . 31萬元,成交率為58 . 88 %。僅僅過去半年,今年春拍科技古董專場上拍174件,總成交額為1248 . 095萬元,成交率為75 . 29 %,在總成交額上實現了翻倍。在今年春拍中,除了東風20相機創造了86 . 25萬元的高價,一套徠卡IIIg瑞典三冠版及瑞典IIIf也以63 . 25萬元成交。此外,全新愛馬仕三頭M 9 P限量版套機以57 . 5萬元成交, M 6光學技術紀念白金機和M 9 -P維也納限量版分別以34 . 5萬元和32 . 2萬元成交。除了徠卡,在我國有良好傳承的東風、紅旗相機也受到廣大藏家的喜愛。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科技古董部高級業務經理藍晨認為:“今年春季,一些兼顧收藏和實用性的相機賣得不錯,還有一些限量版的徠卡,雖然是新生產的,但因為具有唯一性也屬于科技‘古董’的范疇。徠卡相機的操作系統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兼顧了把玩、攝影技術和圖像還原,而且代表著優雅,這些都是它在全世界受到歡迎的原因。你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用徠卡拍照的人都穿得整整齊齊,甚至打著領帶,用類似的、叉腰挺胸的姿勢拍照。可以說徠卡將攝影當成藝術創作的工具,拍攝者要觀察自然,了解光影,在腦中設定曝光強弱,根據特定的選題去思考,根據這些按下快門。 ”也許喜歡徠卡相機的人其實喜歡的是未知與探索,因為只有在暗房中洗出照片你才知道最終會形成什么效果,這本身就具有極大的趣味性。一些極其罕見的徠卡相機在國外能拍出折合人民幣一兩千萬元的價格,對此,藍晨表示:“對于崇尚工業基礎、工藝的國家的人們而言,徠卡相機是絕對值得他們自豪的。徠卡沒有花里胡哨的裝飾和小布爾喬亞的情調,體現的是細致入微的工藝。 ”
對于收藏人群而言,據有關業內專家介紹,年齡在35歲至55歲的人是最主要的客戶群體。國內一些逐漸積累起財富的人會追憶起眾人圍觀一部相機的童年,會對以往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外,還有一些曾經從事記者的老人也對相機有著極深的情結。(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