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中,雌雄互變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變性現象。
人類對這種性逆轉現象的研究首先是從低等生物的細菌開始的。在人的大腸 里寄生著一種桿狀細菌,被稱為“大腸桿菌”。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大腸桿菌 有雌雄之分,雌的呈圓形,雄的則兩頭尖尖。令人驚奇的是,每當雌雄互相接觸時, 都會發生奇異的性逆轉現象,即雄的變為雌的,雌的會變為雄的。后來,經科學家 們研究發現,雌雄互變的媒介是一種叫“性決定素”的東西。當雌雄接觸時,它們 就會將彼此的“性決定素”互贈給對方,從而改變了彼此的性別。
探索更多新奇關注微信公眾號“探索最新奇”(tszxq007)
后來,科學家們又發現,在比細菌高等的生物體上也存在性逆轉的現象。比如 沙蠶、紅鯛、牡蠣、黃鱔、鱒魚等等。有人認為,這些生物的原始生殖組織同時具有 兩種性別發展的因素,當受到一定條件的刺激時,就能向相應的性別變化。然而, 至今人們還無法具體解釋這種性別逆轉的機制。
沙蠶是一種生長在沿海泥沙中的動物,外表看起來像蜈蚣。當把兩條雌沙蠶 放在一起時,其中一條就會變為 雄性,而另一條則保持不變,但 是,如果將它們分別放在兩個玻 璃瓶中,讓它們彼此看得見摸不 著,那它們就都變不了。
還有一種“一夫多妻”的紅鯛魚,也具有變性特征。紅鯛魚 的首領是一條雄魚,也是唯一的 一條雄魚。當這條雄魚死亡或是 被人捉走后,用不了多久,剩下的身體強壯的雌魚,體色就會變得 艷麗起來,鰭會變得又長又大,最 終成為一條雄魚從而取代原來那 只雄魚的位置。若把這一條也捉 走,剩余的雌魚中又會有一條變 成雄魚。但是,如果把一群雌紅鯛魚與雄紅鯛魚分別養在兩個玻璃缸中,使它們只能看到彼此,但卻沒有身體的觸碰,那雌魚群中是不會變出雄魚 來的。如果將兩個玻璃缸用木板隔開,使它們互相看不見,雌魚群中很快就會變出
海邊巖礁上常見的軟體動物——牡蠣,也是一種雌雄性別不定的動物。有一 種牡蠣,產卵后會變為雄性,而當其雄性性狀衰退后又會變為雌性,一年之中有兩 次性轉變。
無獨有偶,黃鱔在“青春時節”十有八九為雌性,產卵之后就會轉為雄性,因 此,大黃鱔中十有八九是雄性。這其中具體的原因,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有人對魚類的“變性之謎”進行了研究,認為魚類改變性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 能夠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并使個體獲得異性刺激。美國猶他大學海洋生物學教 授邁克爾認為,在一種雌魚群或一種雄魚群中,其中個頭較大者幾乎壟斷了與所有 異性交配的機會。這樣,當雌魚較小時能保證其有交配的機會,待到長大變成雄性 后,又有更多的繁育機會,與性別不變的同類相比,它們繁育后代的機會就大大增 加了。
在從雄性變為雌性的魚類中,同樣也是這個道理。與那些從不變性的魚類相 比,能夠變性的魚類對繁殖后代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