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讀書筆記】張載《正蒙》三十篇第十一
泮溪秋玉
>《張載正蒙》
2019.11.12
關注
【原文】:
?
三十器于禮,非強立之謂也。
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譯文】:?
人生三十的時候才能應該展現在禮儀氣度上,并非是勉強的立身而已。四十的時候道理的精義已經通達并能準確運用,經常思索但不懷疑。五十歲的時候已經窮盡了天命道理本性,到達了與天命齊步的階段;但是不能自稱為已經達到了,所以才會說已經了解了。六十歲的時候已經窮盡了人和事物的本性,聽到聲音在心里就能通達理解含義。七十歲的時候與天的德行已經合二為一了,不用再思慮勉勵自己,心性從容的暗合中道思想了(人生的思想修養過程,每個人只要努力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原文】:
?
常人之學,日益而不自知也。
仲尼學行、習察異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進德之盛者與!?
【譯文】:?
平常人的學習,每天都在不斷地吸取知識的養分但是自己不理解知識的含義。孔子學習踐行、復習觀察有區別于其他人,所以從十五歲到七十歲,消化了知識并且去掉了沒有用的部分,這就是他的德行修養不斷進步的原因(孔子能夠利用有價值的知識,并且善于觀察總結,人的一生提升道德修養的方法)。
??
【原文】:
?
窮理盡性,然后至于命;
盡人物之性,然后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后范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踰矩;老而安死,然后不夢周公。?
【譯文】:?
窮盡道理通達天性,然后才能暗合天的使命;窮盡人物的本性,然后才能使聽到的事情都順心(人的本性就是仁愛和道義,這樣做便能耳順);與天地合一,人便是三,沒有主觀本能、一定堅固,我的本來(這三種心理一定要去掉,才能與天的德能相合),這樣做就可以在天地的范圍之內神化一切,遵從心的想法而不會逾越規矩;到老然后安然死去,然后再也不會夢見周公(這樣所做的一切都會符合天地大道,得到不可思議的效果,最終會忘記小我,而成就大我)。??
【原文】:
?
從心莫如夢。
夢見周公,志也;不夢,欲不踰矩也,不愿乎外也,順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譯文】:?
遵從內心的想法就如同做夢一樣。夢見周公是因為自己有與他同樣的志向;不再夢見了,是因為自己不想在逾越心的規矩了,也不愿意再向外追尋了,這就是順從的極致,到老然后安然死去,所以說我衰老的時間很久了(因為順從天地的道義,所以很久以來不會向心外去找尋,才說自己始終如一)。??
【原文】:
?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
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
困
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知者存乎
趁
疾以此。
自古困于內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學于困,則其蒙難正志,圣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
遇到困境而不知道怎么改變,這就是民眾的不足之處;不等到受困就有方法,這是賢人的舉動(要提前能預知到物體的變化,需要靜慮和安忍)。用它來教化人,是為了來辨別德行,為了感應迅速,孟子說人都有智慧但是有時會發揮不出來。自古至今困于家內之事的莫過于舜,困于外境的莫過于孔子,憑借孔子的圣德而教化民眾理解困的含義,那么他們仍然不會清楚,志向難以延伸,圣德不斷地在上升,一定有人們所不知道的事而唯獨天能知道的事,所以孔子說我們都不知道啊,只有天能夠了解我的言行(所以孔子的言行舉止都不會離開天地之道,他的信仰在于德行一直在遵從天道而增長,即使有所不知也不會困惑)。
【原文】:
?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動,神而化也。
?
【譯文】:?
既然已經在立身行道的時候做到了,那么道德踐行的過程中,隨著它的到來而變動,變動的時候又要平和不違逆,順從它就好像風在吹動一樣,這就是達到了神變的境地也已經產生神化的緣故(這是說德行深厚,不會有任何改變,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坦然自若)。??
【原文】:
?
仲尼生于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
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譯文】:?
孔子生在周朝,他遵從的是周禮,所以周公的法度雖然被破壞了,但是他夢寐不忘記復興東周的禮數;如果讓他繼承周朝的王業,那么周朝的損失或者得到的利益也是可以看到的(孔子的抱負遠大,一定能復興周禮,只是才能難以得到施展)。??
【原文】:
?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知天下無道而不隱者,道不遠人;且圣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譯文】:?
滔滔不絕的進言獻策并且忘記歷史教
訓
的人比比皆是,天下到處都是這樣,
怎
么來實行變法?天下如果有道義存在,我不會將心思放在鉆研《易經》上,孔子說,知道天下已經失去道義了但是還不去隱藏自己,這是道義不會遠離人的表現;況且圣人的仁愛,不會認為沒有道義的人就會遭到天的舍棄(道義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只是有些人將它掩蓋了,所以道存在就弘揚,道失去了就去修養自身)。??
【原文】:
?
仁者先事后得,先難后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
,
不以事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無從以得之。“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絕之,是誠系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總是先會付出然后才會考慮收獲,先投入艱難的勞動然后才會自然獲得收獲,所以君子只有不斷地做事付出才能得到食物。不從事勞動,即使有食物,我們也吃不到。孔子年輕的時候在魯國還沒有名氣,他只有從事管理倉庫、放牧的工作才能得到食物;等到他道德具備的時候,仍然保持到達每個地方總是詳細詢問國家政事的態度,但是他現在想回到過去的貧苦生活卻不能實現了。現在請他做事的人都是有所求的,這樣他也完全可以有很多事做了,但是他又因為這些事不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而全部拒絕了,這就像是只能看卻不能吃的掛在那里的瓜果(孔子感慨自己雖然每天在做事,但是就像瓜果掛在墻上那樣,只能看而不能吃,不能讓民眾得到永久的利益和好處)。
【原文】:
?
不待備而勉于禮樂,“先進于禮樂”者也;
備而后至于禮樂,“后進于禮樂”者也。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后進,則于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不愿乎其外”也。?
【譯文】:?
不能使德行具備就勉強的制定禮樂,這是對禮樂的一種冒犯;等到德行具備然后再制作雅正之樂,這是禮樂與德能齊備(自身的德能與制定的禮樂是相輔相成的)。孔子認為貧賤的人一定要先具備高尚的德能然后才能為國家做貢獻,他們對于禮樂制度是難以悟透并且實行的,所以孔子自認為他是一個有膽略抱負的人,也就是在體悟德能的方法上是一個一直向內探尋的人(孔子通達六經,他自認為自己是以修心為主,向內心看齊的)。??
【原文】:
?
功業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
【譯文】:?
如果自己德能具備但是沒有被朝廷任用,那么人們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具有才藝的而并非有政治抱負的人(古來失意者皆是才華橫溢者,但是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生自嘲,游蕩于山水之間)。
??
【原文】:
?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
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譯文】:?
鳳凰飛來,河圖出現,這是文明之國的象征,伏羲氏、舜和周文王的德能感召來了天之瑞相;如果沒有出現這些瑞相,那么孔子的文才大略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了(說明天德與明君息息相關,地上有至圣至明的賢達人物出現,那么天地都會賦予他美好的瑞相,以示現他們的廣博情操)。??
【原文】:
?
魯禮文缺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
不曰禮文而曰史之缺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而已,舉近者而言約也。?
【譯文】:?
魯國有很多的禮儀文化都有缺失的部分,卻不能重用孔子讓他來補充完善,就好像有馬匹的人不愿意將馬借給他人讓其馴服一樣。不說禮儀文章本身的缺陷卻認為歷史上原本就缺少這方面資料,這是掌管記事的官員職責所在,只是統計僅有的禮儀章程器具的數量,孔子舉出身邊的例子卻涵蓋了以前歷史的失誤(不能重用賢才彌補禮儀的缺失,是擔心時代不同,但是圣人盡道其中,總是在傳達天道使命,不會違背自然大道而行)。??
【原文】:
?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
夫子自衛反魯,一嘗治之,其后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圣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
【譯文】:?
在魯國的政權發生變動的時候,魯樂也接著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聽起來洋洋灑灑的聲音只不過被人當成熱鬧來聽;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后,就開始嘗試整治魯國的禮樂,經過不斷地努力制定,才使演奏的藝人和愛好者認識并接受了文雅高潔的禮樂。等到魯國的國事日益衰弱時,三桓各自為霸主,從太師的職位以下,人們紛紛逃難到異國他鄉,即使要翻山過海也要躲避國亂。孔子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讓人們習禮奏出雅正之樂,他的功勞也正在此,就像他自己說的,只要給我足月的時間我就可以將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了,這不是虛妄的言論啊(孔子自身具備這樣的德能,因為他好學善問,不忘利益民眾,但是國運衰弱,孔子一直難以得到重用)。
??
【原文】:
?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
“君召使擯”,“趨進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沒階趨進翼如”,張拱而翔;“賓不顧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
紓
君敬也。
?
【譯文】:?
君子行走的姿勢是安詳而又穩重的,他們不論在朝廷還是在鄉村,面容態色始終沒有忘記對于君王的恭敬。君王召見他們去接待貴賓,他們行走起來好像鳥兒在飛翔,在君王的身邊他們趨步恭敬有禮,在送賓客走完臺階他們仍然像鳥兒一樣,張著雙臂像似飛翔一刻也不敢松懈,等到賓客走遠了,
并且很快能告訴
君王
:賓客
一直前行而沒有回頭看
的走遠了,怎樣
君子就會幫助君王緩解恭敬的態勢(古代的禮數雖然難以通達,但是只要心性明朗,一切都是自然之道的表達)。??
【原文】:
?
上堂如揖,恭也;
下堂如授,其容
紓
也。
?
【譯文】:?
站在朝堂的時候就顯得像似作揖的樣子畢恭畢敬;走下朝堂的時候就好像拿著君王授予的禮物仍然非常恭敬,但是儀容卻顯得異常輕松(古代的禮節,君子的修養境界)。
??
【原文】:
?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圣人之用財也。
?
【譯文】:?
冉有為母親請小米和子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對于他們給出財物的態度截然不同(這里也能看出孔子的因人而異,給予教化)。
??
【原文】:
?
圣人于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茍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已甚也如是。
?
【譯文】:?
圣人對于任何事物的心理都是平等的,即使像佛肸、南子這樣心毒貌慈的人,他都是用一顆真誠心耐心教誨,因為他認為教育不能安分守己的人是自己的責任
,
但是只要自己不向這些行為學習就行(孔子的心量已經大到可以容納一切的小人境界,并且也不被小人的作為而動心)。
【原文】:
?
“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國,庶遇于九夷,中國之陋為可知。
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譯文】:?
孔子想要居住到邊遠的部落九夷去,他說在中國土地上已經遇不到能夠重用他的明君了,他希望遷居到邊遠的蠻荒部落,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家已經傾覆到什么程度。想要居住在九夷這個部落,說忠實守信的話語,行為中正恭敬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即使人們都沒有開化,即使土壤再貧瘠又有什么關系(孔子所處的時代是非常動亂的,但是孔子極盡仁愛之心,他教化民眾遵從天地道義的心從未停止)!??
【原文】:
?
棲棲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
固,猶不回也。?
【譯文】:?
孔子的內心顯得多么不安啊,他日夜思念著君主而不能忘懷。保持堅固的本性,好像再也回不到現實中來了(孔子的憂國憂民思想隨處可顯)。??
【原文】:
?
仲尼應問,雖叩兩端而竭,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圣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
【譯文】:?
孔子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時,總是會從好幾個方面去竭盡全力的分析,但是他的言語總是會發生主動的變化,因為是圣人的緣故,所以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考慮對萬物和諧發展的影響(因為不考慮言語的施為功用,人們在施行時就會陷入盲從,所以孔子一直因人而異在講道,讓各人明白自己的道,這樣才不會違背自然發展規律)。
??
【原文】:
?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
然得乃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
【譯文】:?
如果富貴是可以求來的,那么即使做一個放牧的人我也愿意,不會在意卑微的處境去追隨財富,如果能夠得到那么一定是遵循了生財的道義;這里也有命運的成分,如果命里沒有積攢下一定的德行,那么追求也是沒有價值的(要遵從道義,要有德行,那么財富的得失都能用對地方,并且讓它利益民眾變得有價值)。
??
【原文】:
?
愛人以德,喻于義者常多,故罕及于利;
盡性者方能至命,未達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難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鮮。?
【譯文】:?
關愛一個人首先要用品德,就像世上正義的人多了,那么就很少會顧及到自己的利益;只有全面了解本性的人才能悟解天命責任,沒有通達這方面道義的人,給他講也沒有益處,所以才會選擇沉默;仁愛之心廣大難以解釋內涵,人們的修養都難以企及,所以圣人才會言語越來越少(要利益他人首先要放下自己,要遵從天道就要普施仁愛,這是用行為來示范的不是用言語能表達的)。??
【原文】:
?
顏子于天下,“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輒貳之于后也。
?
【譯文】:?
顏回的一生應該這樣來總結,他有不好的品德行為這是他從來都能知道改正的,并且改正之后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過失,因此每當想要給別人發火的時候就要將責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要慚愧的面對自己的一切行為爭取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顏回的為人,不遷怒于他人,也不犯同樣的過失)。
??
【原文】:
?
顏子之徒,“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也”。
?
【譯文】:?
和顏回有同樣心性和抱負的人,現在卻都把自己隱藏起來了,他們失去了從政的機會,所以孔子才會說我只聽聞到君子們交談的話語,但是再也見不到這樣的人了(說明孔子也感嘆時代造就了一批隱士)。
??
【原文】:
?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顏子龍德而隱,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與圣者同。
?
【譯文】:?
能夠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就在朝廷做事,沒有這樣的機會就把自己隱藏起來,只有孔子和顏回能夠做到,顏回德能出眾卻選擇隱藏,因為世道的彌亂,所以他一生隱居不使人知他的才能也不后悔,他和圣人的行徑是相同的(顏回的一生是好學上進的,所以極得孔子的贊賞)。??
【原文】:
?
龍德,圣修之極也,顏子之進,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學也已矣。
?
【譯文】:?
最高的德行是圣人所追求的境界,顏回的過人之處在于他總是想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圣人的境界,這也可以說是他好學的表現吧(顏回仰望孔子,一生都在向孔子學習,希望得到向孔子那樣的修為境界,所以即使片刻不離這種思想,也是他好學的體現)。??
【原文】:
?
“回非助我者”,無疑問也。
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達夫異同者矣。?
【譯文】:?
顏回并沒有幫助到我的地方,因為他沒有疑問,總是言聽計從,如果他有自己的觀點和問題,那么我就可以感受到并能得到啟發,從而更加詳細的了解事物的相同和不同,這是孔子的言語(孔子感嘆顏回的言聽計從,一生對于孔子并沒有任何要求,沒有提過一個問題,所以孔子深為贊嘆,顏回對于他,看到的是一個與天的本性相符的圣人的心,所以才不斷的學習踐行,沒有松懈的時候)。
【原文】:
?
“放鄭聲,遠佞人”,顏回為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三代,蓋所以告之也。
法立而能守,則德可久,業可大,鄭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遠之。?
【譯文】:?
放棄鄭國奢靡的音樂聲音,遠離那些花言巧語的人,顏回能做到,如果讓他治理一個小的邦國,那么禮樂之類的法度就不用教他了,只需要告訴他夏商周缺失的禮樂有哪些,增加的禮樂又有哪些就可以了(顏回懂得禮樂法度,所以不會失去原則)。法度確立并且能夠固守,那么德能就可以長久,事業就可以廣大,鄭國的俗樂和奸佞之人之所以能使在朝廷做官的人喪失他們的治國安邦之道,是因為沒有能夠及時遠離舍棄他們的建議(堅守法度,遠離小人就能興國安邦)。??
【原文】:
?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必也去無道,就有道。
遇有道而貧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
,
然后窮居獨善
,
不見知而不悔,《中庸》所謂“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獨許顏回“惟我與爾為有是”也。
?
【譯文】:?
國家如果有治國安邦之道,那么就會施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抱負,國家如果有失于道義那么就做一個隱士,不沾染政事,君子都會悔恨自己臨去世的時候卻沒有和自己作為修養相稱的名聲,這大概就是他們懷抱讀書立志報國的志愿,并不僅僅局限于只做個讀書人吧(君子一生抱負遠大,只因賞識明君難遇),他們一定也會去追隨道義而生存,遠離不道義的事情。遇到道義深廣的太平盛世自己卻處境貧困,為人卑賤,這是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所深感恥辱的事情(君子會在太平盛世為天下大道普及而鞠躬盡瘁)。如果天下沒有道義可言,那么自己窮苦獨處為善己身,讓自己的學識見解與自己終老也不會后悔,這就是中庸所說的只有圣人能夠做到這樣,孔子也才會這樣稱贊顏回: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因為在動亂時代,道難以施行,只有與自己終老,獨善于己身)。??
【原文】:
?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
顏子樂進,故愿無伐善施勞;圣人樂天,故合內外而成其仁。?
【譯文】:?
子路喜歡做善事,他把車子和馬、衣服經常借給有賢德的人使用,即使用壞了自己也不生氣(子路為人寬宏有度量);顏回喜歡上進,所以他從來不會夸贊自己的優點,也不會表白自己所做的貢獻;圣人樂于遵從天命的安排,所以能夠內心與外物達到和諧統一,從而成就仁德的最高境界(樂天知命,安于內心的平靜)。
??
【原文】:
?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為眾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獄”,“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適能是而已焉。
?
【譯文】:?
子路對于禮樂方面的文獻掌握太少,不足以從事政治需要,但是他能夠看重信譽,對于別人的許諾,言出必信,所以他只需要幾句話就可以決斷一個案件,這就像《易經》所說的有利于斷案,有利于受刑人的判斷,這不是爻卦的功德,是因為他自己能夠在這方面有所長(子路的優點在于言必信,行必果,所以才能擅長決斷案件)。??
【原文】:
?
顏淵從師,進德于孔子之門;
孟子命世,修業于戰國之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譯文】:?
顏淵拜孔子為師,他的道德修養的增進就是在步入孔門之后;而孟子聞名于世,他的道德增進也來自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思想;這就是所謂的隱居不為世知他的聲名,以及官貴賢達,從政利世,聲名遠大這兩類人得到孔子教化的區別所在(同樣都是在學習踐行孔子的思想,但是他們有很大區別)。
??
【原文】:
?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
骍
且角,縱不為大祀所取,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茍立,人所不棄也。
?
【譯文】:?
耕牛的小犢雖然不是全部純一的顏色,但是它的全身是紅色,兩只角長得中正,即使不被大型的祭祀所選用,小型的祭祀是一定要選用它們的,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大節上能夠沒有過失,固守中正之道,那么就不會被人們最終遺棄(通過比喻來說明德行深厚的人最終會做出對民眾有益的事)。
作者簡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庸》原文及譯文
中庸全文及翻譯
《孟子》盡心下
國學共讀《中庸》復習(下)
《論語》9-12篇原文及譯文
《系辭·上傳》7-8章解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
绿春县
|
封丘县
|
原阳县
|
太原市
|
固始县
|
博罗县
|
汤阴县
|
伊宁县
|
德安县
|
乌拉特后旗
|
盐城市
|
镇雄县
|
安远县
|
钟祥市
|
镇安县
|
苍南县
|
阿拉尔市
|
庆云县
|
潜江市
|
淳化县
|
翁牛特旗
|
临沂市
|
五指山市
|
中西区
|
闻喜县
|
曲阜市
|
广水市
|
鲁山县
|
奉化市
|
老河口市
|
独山县
|
安龙县
|
皮山县
|
乌恰县
|
桃园县
|
耿马
|
丰台区
|
高碑店市
|
尉犁县
|
清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