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畢業幾年或者十幾年不見的老同學見面時,常常說的話是什么呢?
“你一點沒變”
“你還是跟以前一樣滔滔不絕……”
“你還是跟以前一樣不修邊幅”
當然,老同學說的并不是外表,而是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就很少改變。
事實上,很多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行為模式并不容易察覺,但卻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有不少人一次次重蹈覆轍、總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令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原因何在?
人生煩惱和痛苦的背后,一定有一個不好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行為模式,而這些模式背后的起心動念才是真正的起因。
心體現在起心動念上,起心動念決定了意識、語言、身行,意識、語言、身行決定了事,所有的事匯集起來就是人生。
如何觀照到背后的這些起心動念,并徹底打破錯誤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呢?
我們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陳燕,來自貴州,她經歷了兩次婚姻,仍然沒有找到幸福的密碼。
在第一段婚姻中,陳燕感覺不到先生的愛,因而對先生也非常漠視。即便,先生升職加薪了,興高采烈地回家將獎金放在她手中,她都嗤之以鼻。
有一次,陳燕做了一件很過分的錯事。先生很惱火,就跟陳燕說:“我希望你跟我道歉,如果你不想當面跟我說,就寫在這封信的后面。”陳燕沒有給先生任何回應。先生下班回家,特別失落,無奈地說了一句:“別等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陳燕不以為然,她心想,就讓先生傷心傷心,這樣他就會更加在意自己,道歉的事,明天再說。“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陳燕沒想到,這句雞湯,卻成了她的現實。就在第二天,意外發生了,先生出車禍當場去世了。陳燕整理遺物時,翻開了先生的日記。那時,陳燕才恍然大悟,原來先生愛她如此之深,甚至拼盡生命。
“老婆,你是我此生最美的遇見,是我此生可以用生命去愛的女人,你是我的天使。”陳燕看到先生寫在日記中的這句話,徹底崩潰了。先生是在用生命愛自己,可是自己為什么感受不到?!
最后,陳燕跟先生說一聲“對不起”的機會,都被老天剝奪了。經歷了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原本可以更加珍惜身邊的幸福。
然而,在第二段婚姻里,陳燕卻習慣性地延續了相同的行為模式。
婚后不久,陳燕依然擺出一副高傲的小公主派頭,依然不停地苛責和索取。最后,夫妻開始打架,打到天崩地裂,打到叫警察來,打到先生頭撞墻,打到彼此想抱著對方一起死。甚至,就在千里之外也不放過,用微信電話視頻變著花樣地吵個沒完沒了。
生活為何如此艱辛?婚姻的出路,到底在哪?為了尋求出路,陳燕開始四處求學。后來,她拿到了《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讀著讀著,她感覺自己的心逐漸安靜下來,心中也越來越敞亮。書上說,煩惱和痛苦的根源、生命質量差別的原因,都可以在心中找到答案。心體現在起心動念上。于是,陳燕開始在起心動念上做明心凈心的功夫。
陳燕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發現,她心中經常會升起“你配不上我”“你無能”等惡念。
不觀照不知道,一觀照嚇一跳。陳燕一直覺得自己很好,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從來沒有覺察到自己心中竟藏著這么多的惡念。
在深刻反省中,她不斷地回溯過往,終于找到了這些念頭的根源。
原來,在第一段婚姻伊始,陳燕就種下了一顆不幸的種子。
第一位先生出生在偏遠鄉村,而陳燕家族里的姑姑和表姐都是“成功人士”,比較有話語權,她們說:“天哪,陳燕找了一個這樣的啊,工作以后不可能調動了!”
那時候家里很窮,父母好不容易供陳燕讀完大學,以為女兒可以出人頭地了。在家人眼里,陳燕應該找一個有權有錢有勢的,也好帶領家里兄弟姐妹的生活也好起來。結果,陳燕卻找了出身貧寒的先生。親戚的話語讓陳燕感到自己讓父母丟臉了。
不知不覺中,陳燕對先生便有了“你幫不上我”“你配不上我”等等類似的不好的乃至惡的念頭。這些念頭主宰了陳燕的意識語言和身形,進而形成了一種行為模式——看不起、苛責、索取、理所應當。
事實上,先生在單位年年先進,比賽獎狀一大摞。唯一沒得獎的一次是因為比賽中,一位同事裝備斷裂瞬間倒掛在電桿上,他馬上放棄比賽,救下同事,送往醫院……多年過去,偶爾走到先生當初管轄的地界,那里的老百姓都說,某某是好人啊!
在反省中,陳燕深深懺悔:自己真是一葉障目啊,被他人的一句錯知錯見所捆縛,蒙蔽了心智,辜負了先夫如此深厚的愛,自己怎么配得上那么深沉厚重,擁有大格局大境界的先夫?是自己一手毀了自己的幸福,終生遺憾。
找到了根源,陳燕痛悔不已,她再也不會被那樣一句話所捆縛。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些才是人生幸福的密碼。
陳燕深深體證了人生重大真理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播下惡念,收獲惡果。付出愛才會收獲愛,才會感受到被愛。如今,陳燕開始看到現在丈夫的優點,好的念頭越來越多起來——從“索取愛”的念頭變成了“付出愛”的念頭,與丈夫的關系越來越和諧。
在起心動念上用功
打破你的行為模式
人生痛苦的兩大根源是:不明和貪欲。
讀了陳燕的故事,我們看到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長輩或者身邊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就會在我們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的痕跡,甚至成為價值觀。所謂不明就是沒有明白和體證人生真相所產生的淺知淺見、偏知偏見、錯知錯見等不當知見。
不當知見必然會左右自己產生不好的起心動念,不好的起心動念又會左右自己產生不好的意識、語言、身行,進而逐漸形成不好的行為模式、語言模式及思維模式,從而傷害自己、他人和社會。
“心-道-德-事”四部曲告訴我們,行為模式在德的層面,德的根源是道,道的源泉是心。心是身之主宰,心體現在起心動念上,起心動念的層面,決定了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
所以,打破行為模式的關鍵點是在起心動念上用功。如果不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三個模式就會重復一輩子,甚至傳給下一代。如同陳燕,縱然經受喪夫之痛,在第二次婚姻中,依然覺察不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更不要說破除了。
深埋內心的起心動念尤其是惡念,只有自己知道,不必告知他人。在一個安靜的獨處的空間里,觀照自己內心深處的惡念,勇敢地將其寫下來。
然后追溯,那樣的起心動念為什么會不斷地出現、循環往復?它的源泉是什么?
就像陳燕一樣,她觀照到自己嫌棄先生幫不上自己,進而又觀照到更細微的那些看不起先生的惡念。然后通過追溯往事,找到了惡念產生的根源。
很多比較粗重的起心動念,是很容易觀照到的,它們已經到了意識的層面;更細微更隱秘的一些起心動念,則不容易察覺。不斷練習自己的觀照能力,就會越來越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起心動念,如此,就可以去除更深層更隱秘的人生毒瘤。
通過這些念頭,挖掘深植我們內心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意無意地在某些時候,有某個種子種在了心里。
如果把別人說的一句不當知見記在了心里,就被其捆縛起來。如同陳燕,被親戚的一句錯誤知見捆縛,毫無察覺中斷送了自己的幸福,多么遺憾。今天,有了圣賢思想坐標系的指引,以圣賢心為心或者以更高層面的心為心,再次回到當初種種子的情境,每個人都可以輕松超越。
在起心動念上用功,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貪欲,人生會在較快的時間內,讓生命翻開新的一頁。
需要注意的是,在挖人生大毒瘤的時候,可能會有些痛,但是真的挖出來,便是一身輕松。挖出的病根,不需要跟任何人講,那是我們生命中的私密。但是,凈心后的感受、感悟,可以與他人分享。(推薦閱讀:反省的九個步驟)
陽明先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心中賊,是勇敢者的游戲。如同,雄鷹若選擇翱翔藍天,就要忍受斷翅重生之痛!
起心動念決定了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在起心動念上用功,不斷地以更高層面的心為心,每個人都可以打破原有的行為模式,沿著士人、能人、君子、賢人、圣人的人生成長路徑,開啟更好的行為模式,成就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