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以“蒼天”為最高信仰,以“蒼狼”為民族圖騰,是世界上少有的,曾經以征服世界為目標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約有970余萬,約占世界人口的0.13%。蒙古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出現在歷史舞臺,甚至來到世界舞臺中央,都是緣起于一個叫做鐵木真的男人。無論是從蒙古民族興起還是從世界歷史進程來看,鐵木真都不愧為一代天驕。他的尊號是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可汗”,而“成吉思”在蒙古語中有“天賜”的意思,蒙古人認為鐵木真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可汗,可見蒙古人對鐵木真有多么地尊崇。若要論及蒙古族的起源,則要從秦漢時期說起……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因為世居匈奴以東而被稱之為東胡。其實東胡不是單一民族,而是由眾多氏族組成的部落聯盟。秦漢時期,隨著蒙古高原上匈奴人的興起和東進,東胡人不可避免地與之成為了對手。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東胡王乘其局勢不穩,憑借強盛的軍勢向匈奴索要千里馬,冒頓單于被迫獻上千里馬。東胡王以為匈奴軟弱可欺,得寸進尺,又逼迫冒頓單于獻出閼氏(匈奴皇后),冒頓單于忍辱負重,最后獻上了自己的妻子。從此東胡王驕狂不已,不將匈奴放在眼里。
對于大多數民族來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都是最大的仇恨,對于一個能殺死生父,獻出妻子,而又沉默不語的匈奴大單于,東胡王不覺得背后寒光逼人嗎?等到冒頓單于穩固了統治,整合力量之后,匈奴突然向東胡發動了進攻。東胡猝不及防,潰不成軍,東胡王被誅殺,東胡滅亡。遭到滅頂之災的東胡人,分兩部分向大興安嶺潰逃,一部分逃到了烏桓山,繁衍成了烏桓民族;一部分逃到了鮮卑山,后來發展成了鮮卑民族。
漢初的匈奴盛極一時,此時的鮮卑族也受匈奴控制,因此只能默默地積蓄力量。漢武帝時期,匈奴人與漢朝展開大戰,被衛青、霍去病打的大敗,一直追殺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打的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人從此走向衰落。后來匈奴分裂,鮮卑逐漸擺脫了匈奴人控制。到公元78年,漢匈戰爭再起,東漢大將軍竇憲聯合南匈奴、烏桓大敗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并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功,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此時的鮮卑族秣馬厲兵,實力不斷發展壯大,于公元87年,大破不斷衰弱中的北匈奴,幾年后北匈奴被迫西遷中亞,鮮卑族終于占據了蒙古草原,并逐漸步入了鼎盛時期。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五胡亂華。鮮卑族乘機進入中原,建立了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等國。這時的中國北方紛亂不已,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大多都存在時間十分短暫。在這期間,鮮卑人中的一支,拓跋氏鮮卑也進入了中原,并建立了北魏政權,最終統一了中國北方。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施行了漢化改革,拓跋王族改漢姓為“元”,移風易俗,融入漢地,最終為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其后北齊代替了東魏,北周代替了西魏,旋即北周又并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公元581年,漢人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并借助北魏、北周奠定的基礎,很快統一全國。至此,這一部分拓跋氏鮮卑人也就全部漢化,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
進入中原的拓跋氏鮮卑人最終全部漢化,淹沒在了漢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但留在大興安嶺的拓跋氏鮮卑人卻重新發展壯大了起來,他們不斷融合、吸收周圍的氏族、部落,最終形成了較為強大的室偉民族。但與此同時,在阿爾泰山腳下,有一個叫做突厥的民族急速興起,他們一舉滅掉了草原上的第三代霸主—柔然,勢力一直延伸到了西域。面對強大的突厥人,室韋人也最終臣服,成為了突厥汗國的附庸。
突厥民族快速興起,成為新一代的草原霸主之后,不可避免地與中原漢族政權產生了沖突。但當時的漢民族剛剛經歷了民族大融合,勇武彪悍不亞于少數民族,唐王朝又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因此,突厥與大唐王朝一番對決下來,被一只巨大的手掌給拍滅了。西突厥、后突厥相繼被唐朝所滅,東突厥歸附唐朝,突厥人四分五裂,逐漸向西遷徙,離開了蒙古草原。此時,突厥的離去使大草原又一次出現了真空,各個游牧民族紛紛向蒙古草原遷徙,其中就包括室韋人的一支—蒙兀室韋。蒙兀室韋約在公元10世紀初由額爾古納河向西遷移,最后到達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不兒罕山就是后世蒙古人的圣山,據傳成吉思汗也葬于此山。
蒙兀室韋在蒙古高原上開枝散葉,不斷繁衍生息,逐漸演變出許多蒙古部落。發展到12世紀時,在大草原上已經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蒙古部落,形成了蒙古部落聯盟。但那個時代還不屬于蒙古人,強大的契丹族和女真族交替統治大草原,蒙古部落還只能在分分合合中緩慢成長。事實上契丹人與室韋人是同族,契丹與蒙古部落血緣相近,因此契丹對待蒙古部落還算友好。但女真人作為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強悍民族,與西側蒙古草原上的民族有著天然的隔閡和敵意,他們對待蒙古部落就很殘酷,金章宗時期,對蒙古草原實施高壓的“減丁”政策,定期發兵進草原屠殺男丁,與蒙古諸部結下了血海深仇。在金朝的高壓政策之下,蒙古諸部開始逐漸走向統一,最終女真人為自己逼出來了一個量身定制的“夢魘”一般的對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蒙古乞顏部里走出了一位蒙古族的超級領袖—鐵木真。
鐵木真出身蒙古乞顏部貴族,幼年喪父后家道中落,吃盡了人間疾苦,但卻鍛煉出膽略過人、意志堅定、英武雄沉的性格。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諸部,建立了蒙古帝國,正式成為了“成吉思汗”,從這時起,草原上的所有牧民都被稱為蒙古人,一個嶄新的蒙古民族誕生了!新生的蒙古帝國就像是一個偏科的孩子,在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都十分薄弱的情況下,直接將武力值拉滿,它猶如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迸發出強大無比的戰斗力,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撼。
對于農耕民族來說,建立城池居所是必要的需求,由于城池、房屋、耕地是固定的不動產,因此一個人、一支軍隊無論走出去多遠,最終都是要回到家鄉生活的。這就意味著,農耕文明只能以核心居住地為圓心向外擴張,即使擁有了強大的武力,也走不遠,更留不住,這是由民族的內在基因決定的。而游牧民族本來就是逐水草而居,部落遷徙是家常便飯,對他們來說,不僅蒙古草原的牧草能養活牛羊,中亞、歐洲的草原也一樣能喂飽戰馬,因此當游牧民族對外擴張時,往往能打的更遠,也能留在當地建立統治。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憑借蒙古人舉世無雙的悍勇武力,先后三次西征,建立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國土橫跨亞歐大陸,幅員廣大的蒙古帝國,極盛時面積接近三千五百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歷史上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但同樣也是因為蒙古民族的“偏科”,思想文化方面的薄弱導致所建立的“四大汗國”分別被漢民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突厥文化所同化,最終各個汗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為之后的帝國分裂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蒙古帝國從第四任大汗(蒙哥汗)之后,就失去了統一的認同與領導,中華本土的部分建立了“元王朝”,融入了中華文明,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朝代;而走向獨立發展道路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伊爾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則與中央王朝漸行漸遠,相互之間甚至還發生了戰爭與摩擦,事實上這個時候的蒙古帝國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大帝國,過去維系帝國統一的血緣與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了。
公元1368年,漢民族重新崛起,明王朝驅逐了中原的蒙古政權,“大元”變成了“北元”。到14、15世紀,四大汗國紛紛解體,蒙古人對世界的影響也在不斷減弱。在中亞,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但這已是落日余暉,公元1500年,帖木兒帝國滅亡。在歐洲,克里米亞汗國被俄羅斯帝國吞并,公元1783年,最后一位蒙古大汗被處死。在中國,女真人的后裔重新崛起,并建立了后金,公元1632年,后金大汗皇太極大敗蒙古林丹汗,不久后林丹汗死于青海大草灘。至此,蒙古帝國煙消云散。
時至今日,蒙古族依然活躍在世界民族之林,散布在世界各地。但無論是對于現代蒙古族還是獨立的蒙古國來說,其實已經走出了世界舞臺的中心,成為了新時代的配角。一個民族因一個人而偉大,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哀。當成吉思汗的榮光逐漸散去,蒙古民族所承受的失落無人能夠感同身受,每當草原上雄鷹掠過,駿馬奔騰,在每一位蒙古牧民的心中都會響起那曾經的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