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問我,感覺統合我們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實感覺統合要理解起來并不難。簡單來說就是七種感覺,從外部感覺的聽覺(耳朵)、視覺(眼睛)、觸覺(皮膚)、嗅覺(鼻子)和味覺(舌頭),到內部感覺的失重感(內耳)和本體感(肌肉和關節),這些都是我們接受內外刺激的重要渠道。這些從環境中獲得的信息刺激輸入大腦,再進行加工分析,作出適應性的反應能力,就是感覺統合。簡單地講,感覺統合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
這也是孩子信息輸入——加工——分析的過程。如果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了細微偏差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失調”的表現。
當孩子出現某一方面感覺的差異和不成熟程度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于用“敏感”來描述這個現象。因為孩子的感覺牽扯到七個層面,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來幫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覺敏感程度高與低。
本體感就是空間、方位、速度的感覺,在這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特別不喜歡別人撞到自己、或對于靠近的小狗反應特別大。
我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兒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覺統合失常的罪魁禍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行為失常: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家長。愛爾絲博士提出的感覺統合治療方法為這些兒童提供了矯治的機會,也解決了家長和老師為高智商低成績兒童現象的煩惱。最新研究調查中國大中城市孩子感統失調率達到80%其中30%為重度感統失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