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蜀”是四川的代稱,可為什么四川稱“蜀”呢?那還不是那里曾經有個蜀國?是的。不過你是說三國時魏蜀吳的蜀國嗎?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難道不是說那里嗎?當然說的是四川。可他說的蜀,是三國時的蜀嗎?
《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48000年前,不會是三國時代了。自然,太白的話是不可全信的,“天臺四萬八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誰信?但那表示一個高吧,一個遠吧。四萬八千歲,意思是遠古,不是三國。
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證實了古蜀國的存在。以前總聽說黃河是母親河,中國古代文明在黃河流域,好像長江流域是蠻荒之地一樣。隨著長江流域(包括其他地區)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的深入,長江流域的文明至少與黃河流域一樣偉大,同樣源遠流長。
還是說古蜀國吧。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實很多人是不承認的;我們自己也只能追溯到夏朝,之前的都是傳說,沒能證明。(前幾天良渚遺址“申遺”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000年可以說了,哈哈!)三星堆的發現,將夏朝之前700年歷史呈現出來了。就是說,夏、商、周是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國家,與此同時,中華大地上在長江流域(成都平原)存在一個蜀國,開國甚至比夏朝還早幾百年。李白詩中提到的“蠶叢”,是古代神話中的蠶神,又傳說是黃帝后人,后成為蜀地的首領,是蜀人的先王,東晉《華陽國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魚鳧”,也是古蜀國帝王,相傳為第三代蜀王,也有說“魚鳧”為蜀國都城的。
相傳史前古蜀國還不只一個,有兩個。黃帝勢力前還有人皇氏(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之一)建立的古蜀國,“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華陽國志》),成都平原腹地發現的寶墩古城(三星堆文明早期還有寶墩文化),是人皇兄弟之一建立的蜀國都城。人皇屬于良渚文化。人皇古蜀國滅亡后,黃帝勢力進入成都平原,另建了一個新的古蜀國。
至于三國時的蜀,其實當時的國號是“漢”,因為建在蜀地,所以又稱蜀;后人為了分別,也叫蜀漢。此外,五代十國時期,有前蜀、后蜀政權(十國之一);還有南宋時期的吳蜀(偽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