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與銀行、證券、保險并稱現代金融業四大支柱,但相信許多投資者都會有一個問題——信托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
平心而論是有的,嚴格來講世上本就不存在絕對零風險的投資。
但是風險有多大呢?我們不妨用數據來說話。
據信托業協會,2018年2季度信托資產風險率為0.788%,并且近年來一直維持在0.8%以下。
就是說,全行業風險資產規模與資產總規模余額的比值不足0.8%,已經保持在了相當低的水平。
那么這百分之零點幾的風險就放任不管了嗎?
當然不可能,常言道居安而思危,有備而無患,在全國68家信托公司背后,有一個叫信托業保障基金公司的組織,正緊緊的盯著這點風險資產……
什么是信托業保障基金?
所謂信托業保障基金,是由信托業市場參與者共同籌集,用于化解和處置信托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資金。
這個基金的誕生是在2014年底。
當時,保險業背后已經有保險保障基金,證券業背后有投資者保護基金,連銀行業背后也有個存款的保險制度,唯獨信托業沒有堅實的后盾。
考慮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屬性,信托業也亟需建立一個自我保護的長效機制。
于是乎,在銀監會和財政部的牽頭下,《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和信托業保障基金公司相繼應運而生。
保障基金公司的資本金高達115億元,沒有用國家財政一分錢,就是要通過行業自身的力量來構建市場對信托業的信心。
其中,信托業協會帶頭出了1千萬。然后就是13家經營穩健、實力雄厚的信托公司,尤其是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和重慶信托非常豪氣的出了15億之多。
剩下的50多家信托公司不是不愿出資,畢竟成功入圍將獲益匪淺:
一是信托投向保障基金中的資金是可以產生收益的,是一種較理想的投資方式;
二是成為保障基金公司的股東也有希望獲取更多信息,及時了解行業動態。
而是人家不收了。
據了解,信托業協會在2014年9月26日向68家信托公司下發保障基金公司的認購意向書,并要求于9月30日16:00之前以郵件形式向信托業協會提交。
提交申請后一直未得到反饋的信托公司,就只能謝謝再見了。
保障基金公司都忙啥
作為保障基金的管理人,保障基金公司在2015年1月獲發營業執照,從經營范圍來看,主要包括:
(一)受托管理保障基金;
(二)參與托管和關閉清算信托公司;
(三)通過融資、注資等方式向信托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持;
(四)收購、受托經營信托公司的固有財產和信托財產,并進行管理、投資和處置;
(五)同業拆借、同業借款和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經批準發行金融債券;
(六)買賣政府債券、中央銀行債券(票據)、金融債券和貨幣市場基金;
(七)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揉在一起看主要就兩個方面:
一是籌集、管理和使用保障基金,為維護行業穩定提供可靠的資金來源,并提振市場信心。截至2017年末,保障公司流動性支持覆蓋信托公司達到54家。
二是通過市場化方式化解和處置信托項目風險,對高風險信托公司開展救助處置工作,保護信托投資者合法權益。
自成立以來,保障基金公司維持穩健運營,截至2017年末,公司資產總額為674億元,所有者權益129億元,管理保障基金資產總額為1391.66億元。
同時,公司管理框架日益健全,已經制定各類內部管理制度120余項,設置部門10個,形成了前中后臺密切配合、有效協同的經營管理架構。
信托業保障基金的資金來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信托業保障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四個方面:
(一)信托公司及其產品按現行標準認購
(二)使用保障基金獲得的凈收益;
(三)國內外其他機構、組織和個人的捐贈;
(四)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和財政部批準的其他來源。
后兩條用處不大,我們重點來看前兩條。
按《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保障基金現行認購執行下列統一標準,條件成熟后再依據信托公司風險狀況實行差別認購標準”:
(一)信托公司按凈資產余額的1%認購;
(二)資金信托按新發行金額的1%認購:
(三)新設立的財產信托按信托公司收取報酬的5%計算,由信托公司認購。
有沒有點強制儲蓄的味道?
截至2017年末,保障基金已經順利完成13期認購、清算和收益分配工作,累計認購余額已經高達1353.11億元。
在投資方面,保障基金并不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投資于同業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債券等安全產品,在確保安全性、流動性的基礎上,實現保值增值目標。
截至2017年末,保障基金已累計實現投資收益66.54億元,累計向信托公司分配的基金收益高達23.57億元。
信托業保障基金的使用
最后來看重點。
信托業保障基金本質,就是發揮行業運行“穩定器”和行業風險“消防局”的作用。
按《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障基金公司可以使用保障基金:
(一)信托公司因資不抵債,在實施恢復與處置計劃后,仍需重組的;
(二)信托公司依法進入破產程序,并進行重整的;
(三)信托公司因違法違規經營,被責令關閉、撤銷的;
(四)信托公司因臨時資金周轉困難,需要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的;
(五)需要使用保障基金的其他情形。
前三條實際都是指在信托公司債務重組、破產重整或被責令關閉、撤銷時,保障基金充當救助者,保護信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隔斷行業風險。
簡單概括一下——救死扶傷
這三種情形下,保障基金公司是要上報的,即根據相關有權機關的認定和處置原則擬定處置方案并報基金理事會批準后實施。
第四條則是指信托公司出現“臨時性資金周轉困難”時,可以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
原則也非常簡單——有借必有還,救急不救窮,而且是有償救濟
這種情況不算嚴重,保障基金公司可以自行審核決定是否使用保障基金,流程如下:
不過,為什么截止目前我們都沒有看到關于信托公司提取、使用信托業保障基金的公開案例?
這主要是因為信托保障基金是風險處置的最后一道防線,成本高,信托公司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的。
再加上近年信托業一直維持平穩有序發展,風險整體可控,保障基金自然沒有太多才藝展示的機會了。
總之,信托保障基金的出現,不僅進一步地完善了我國信托制度,也更有效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救急不等于剛性兌付,是不得已的選擇,投資者在選擇信托產品時仍要保持理性,認準優質的公司和優質的項目。
作 者:財 富 中 國
來 源:私 人 財 富 學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