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4 | 文/佚名 |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
克什米爾位于喜馬拉雅山西段, 中國古文獻曾稱為迦濕彌羅、罽賓等。這里是古犍陀羅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該地區(qū)造像源于犍陀羅藝術,并受到笈多時期秣菟羅風格和薩爾納特風格的影響。6世紀開始, 克什米爾地區(qū)開始獨立創(chuàng)作本地風格的造像,到7-8世紀,形成了克什米爾風格。其佛像特征是臉型長圓,眼睛在臉部的位置十分突出,眼大無神,似吃驚狀。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銀、紅銅裝飾。造像身軀飽滿,多著袒右肩或通肩袈裟。袈裟輕薄貼體,僅在衣緣處刻出衣紋。造像的頭光和背光運用較多,常見為鏤空形狀。矩形臺座是克什米爾造像的特征,以立柱式的隔欄或力士托舉形象為主。克什米爾地區(qū)佛教造像多以黃銅制作,精工細琢,對中國西藏地區(qū)的造像有深刻影響。
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8世紀
高16.5厘米
此尊造像面相方圓, 臉部泥金, 眼嵌銀, 唇鑲紅銅。左手執(zhí)衣角,右手施無畏印,結跏趺坐于矩形臺座上。臺座由力士托舉、左右雙獅護法。釋迦牟尼佛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袈裟緊貼身體,無衣紋,這是笈多風格的特點。
7世紀以后克什米爾地區(qū)創(chuàng)制了獨特的矩形獅子臺座形式,兩只憨厚的獅子中間有一個力士雙手支撐臺座,座上放置坐墊。
銅寶冠釋迦牟尼佛坐像
11世紀
高15厘米
釋迦牟尼佛頭戴三葉寶冠,雙目和白毫嵌銀。身著天衣,衣褶流暢,身飾華麗瓔珞。雙手結說法印,結跏趺坐于矩形臺座上。臺座正面有四根柱子,中間為力士托舉,兩側是獅子護法。佛像身后有頭光和背光,背光外緣為火焰紋,內(nèi)為梅花紋;頭光外為火焰紋,內(nèi)飾聯(lián)珠紋。造像的嵌銀技法與葫蘆形背光形式是克什米爾地區(qū)造像特點。
這類寶冠佛的出現(xiàn)與密教形成有關。密教是印度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間信仰融合的產(chǎn)物,以咒術、儀軌和世俗信仰為主要特點,宣揚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 三密同時相應可以即身成佛。在密教出現(xiàn)以前,佛像僅穿袈裟,不佩戴任何裝飾品。7世紀以后密教形成,佛像開始追求奢華的裝飾,不僅戴上了寶冠,還在身體各部位佩戴華麗貴重的裝飾品。寶冠佛的形象后來傳入中國西藏、印度西北部和中亞地區(qū)。
責任編輯:李芳